缅甸遭遇 7.9 级强震,背后关联哪些大学专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09:43 1

摘要:3 月 28 日 14 时 20 分,缅甸境内发生 7.9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公里。据新华社报道,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当地时间 30 日下午 2 时许通报,缅甸强震造成全国死亡人数约 1700 人,另有约 3400 人受伤、约 300 人失踪。此外,毗邻缅

3 月 28 日 14 时 20 分,缅甸境内发生 7.9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公里。据新华社报道,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当地时间 30 日下午 2 时许通报,缅甸强震造成全国死亡人数约 1700 人,另有约 3400 人受伤、约 300 人失踪。此外,毗邻缅甸的泰国、老挝等多地均有强烈震感,并有不同程度人员伤亡、建筑倒塌。

7.9 级地震意味着什么?

据估算,缅甸7.9级大地震,其释放的能量惊人地相当于约1500万吨TNT炸药同时爆炸所产生的巨大威力。若将其与美国在二战期间投向日本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相比,后者当量约为1.5万吨TNT,此次地震的能量则大致等同于上千枚“小男孩”原子弹的爆炸总和,也相当于目前全球核武库总当量的七分之一在30秒内倾泻而出。这一对比凸显了地震能量的无比巨大。

地震的震级与其释放的能量之间遵循着里克特-古登堡公式,呈现出一种指数级的增长关系,而非简单的线性递增。具体而言,震级每提升微小的0.1级,其能量就会激增约1.41倍。因此,缅甸的7.9级地震与2008年我国汶川那场震撼世界的8级大地震,在能量释放上可谓不相上下,均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回顾历史,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了约6.9万人的不幸遇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451亿元人民币。而早在1976年,我国唐山发生的7.8级地震更是造成了24.2万人的死亡,16.4万人重伤,整个唐山市区的建筑几乎被夷为平地。

甚至今天,日本政府方面还公布了有关“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的最新损失估算数据。数据显示,如果“南海海槽特大地震”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可能超过292万亿日元,较上一次在2013年得出的估算值(约220万亿日元)大幅上升。此外本次发布的估算数据显示,“南海海槽特大地震”如果发生,至多或导致29.8万人死亡。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无一不在诉说着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恐怖与无情。

地震相关都有哪些专业?

地震灾害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监测地震活动、评估地震风险以及开展抗震减灾工作,多个相关专业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专业涉及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的多个层面,涵盖了地球科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范畴。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与地震紧密相关的专业。

1、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物理现象及其物理过程的学科。在地震研究方面,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如地震波传播、重力、地磁等观测手段,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了解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机制。他们运用数学、物理知识建立地球物理模型,分析地震数据,为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评估提供重要依据。例如,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和路径变化,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从而帮助判断地震可能发生的区域和强度。国内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地球物理学专业在地震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先进的研究设备,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院校推荐:

2、地质学

地质学专注于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历史。对于地震研究而言,地质学专业人员着重研究地震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与地震发生的关系。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质制图以及对岩石样本的分析,他们可以确定活动断层的分布、运动特征和历史地震记录,评估地震的潜在风险。比如,研究发现一些地区的地震活动与特定的断层构造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些断层的详细研究,可以为该地区的地震预测和抗震设防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院校的地质学专业在地震地质研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相关领域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院校推荐:

3、测绘工程

在地震发生后,测绘工程专业人员可利用卫星遥感、航空摄影测量等技术,快速获取地震灾区的地形、地貌变化信息,为灾情评估提供数据支持。通过测量地面变形、建筑物位移等情况,还能帮助分析地震对地表的影响程度,为后续的救援和重建工作提供准确的地理信息。

院校推荐:

4、应急管理

该专业培养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专业人才。针对缅甸地震,应急管理专业人员能够参与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组织和协调地震后的救援工作,包括人员搜救、物资调配、医疗救助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院校推荐:

5、勘查技术与工程(侧重地震勘探方向)

该专业侧重于利用各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行地下地质结构和地质体的勘查,其中地震勘探是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接收和分析反射或折射的地震波信号,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地层特征,寻找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如活动断层、地下空洞等。在地震研究中,这一专业技术有助于更精确地了解地震发生区域的地下地质条件,为地震灾害评估和抗震设计提供详细的地质资料。成都理工大学、长安大学等院校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地震勘探方向上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

院校推荐:

地震突至,牢记这些保命法则

当地面骤然开始摇晃,科学冷静地应对,远比慌乱盲目地奔逃更为关键。在地震来临的危急时刻,不同场景下有各自的求生要点:

1、室内:迅速模仿猫咪蜷缩的姿态,躲在坚固的桌子下方,或是房间的墙角处,同时用枕头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最大程度降低受伤风险。务必远离窗户,吊灯随时可能坠落,书架也极易倾倒,它们都是隐藏在室内的 “致命威胁”。

2、高楼:跳楼逃生是绝不可取的极端行为,电梯在地震时极有可能故障停运,成为困住自己的 “死亡陷阱”,楼梯间也存在因建筑结构损坏而发生塌方的风险。相较之下,在室内选择安全的角落原地避险,才是高楼住户在地震时的稳妥之举。

3、户外:应当即刻远离广告牌、电线杆等可能倒塌的物体,尽快寻找空旷的场地蹲下,确保自身周围没有容易掉落、倾倒的危险物品。如果正在驾车,需马上将车停靠在路边安全位置,但切不可将车停在桥梁下方,防止桥梁坍塌造成严重后果。

4、预警:一定要开启手机中的地震预警功能。这一功能哪怕仅能提前 10 秒钟发出警报,都有可能为生命争取到宝贵的逃生时间,多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

地球的地壳运动从未停止,自然灾害的威胁始终存在。但人类在一次次灾难的血泪中,不断总结积累求生智慧,逐步探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缅甸地震的伤痛终会随着时间慢慢愈合,而汶川地震留下的惨痛教训,时刻警醒着我们:唯有敬畏自然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守护生命安全 。

来源:报考一起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