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一批批天津教育工作者跨越山海,将知识与希望的种子播撒在灵台的土地上。天津市八里台第二中学美术教师何玉填便是其中一员。他带着对陶艺的热爱,在县城关中学开辟了一片艺术教育的新天地,更通过“授人以渔”的坚守,为当地留下了带不走的“陶艺课堂”。
自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一批批天津教育工作者跨越山海,将知识与希望的种子播撒在灵台的土地上。天津市八里台第二中学美术教师何玉填便是其中一员。他带着对陶艺的热爱,在县城关中学开辟了一片艺术教育的新天地,更通过“授人以渔”的坚守,为当地留下了带不走的“陶艺课堂”。
2024年,何玉填初到县城关中学支教时,发现这里的美术教育中陶艺尚属空白。没有专业教师、没有设备,但孩子们眼中对艺术的渴望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陶艺课开起来!”他自掏腰包购置烧窑设备,向学校申请场地,很快,城关中学第一个陶艺社团成立了。
从揉泥到烧制,何玉填手把手带孩子们感受陶艺魅力。原本课余单调的生活,因陶艺变得多彩。更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内向的孩子在创作中找到了自信,课堂上笑声多了,眼神也更亮了。
随着支教结束临近,何玉填意识到:要让陶艺课持续下去,必须培养本地师资。他利用课余时间培训学校美术教师,从基础手法到烧窑技巧倾囊相授。
离别在即,何玉填满是不舍,但看到学生们骄傲地展示作品、当地教师已能独立授课,他又倍感欣慰。
在充满童趣的陶艺教室,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山海相连的情谊。像何玉填这样的天津支教教师,正用专业与热忱书写着东西部教育协作的生动篇章。
截至目前,天津市津南区已向我县投入教育帮扶资金113万元,互派教师668人次,7所学校结对帮扶,捐款捐物5.5万元,惠及师生3000余人。从渤海之滨到陇东黄土高原,天津教育人跨越千里的坚守,正让更多像陶艺这样的“技艺种子”在灵台生根发芽。这是教育的温度,更是东西部协作的深度。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