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点的图书馆,揭开恐怖一幕:比不努力更可怕的,是无效内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8 07:00 1

摘要:队伍里的人都带着个书包,看上去神色疲惫,有的甚至还拿了小板凳,应该已经排队很久了。

今天在网上刷到这样一个视频,瞬间感慨万千。

01

图书馆排队现状,揭开可怕一幕

视频中,一位河南的妈妈凌晨5点钟,就来到一个地方排队。

而在她的前面,早已经排起了几百米的长龙。

队伍里的人都带着个书包,看上去神色疲惫,有的甚至还拿了小板凳,应该已经排队很久了。

这位妈妈自己也忍不住感慨:

“真是没想到,有一天我能起这么早。”

而她苦苦排队的地方,你可能根本猜不到——

河南省图书馆。

看看这长队,连续转了好几个弯都望不到头,这得有多少人啊。

或许有人不理解——

一个省级图书馆,空间那么大,自习座位那么多,至于这样大清早来抢位吗?

只能说,现在学业的紧张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视频中,这位妈妈和几位排队的家长简单聊了聊,发现这已经成了一种常态。

为了争一个座位,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来帮孩子排队大人们,都心甘情愿地牺牲睡眠时间,提前数小时赶来。

很多同学手里都还提着早餐,看来是早饭都没顾上吃,就赶着来排队了。

本来图书馆的开馆时间是8点,但看到排队的人太多,工作人员已经改为7点开门了。

而开馆后,仅仅不到2分钟,座位就全都被占满了。

由于这位妈妈第一天去的有点晚了,孩子根本找不到好座位。

于是后面几天,她吸取了教训,一天比一天早。

她也想看看,究竟要多早去排队,才能是第一个。

而她没有想到的是,就算她凌晨4点20到,前面依然有一排家长已经在那里了。

有位大爷甚至每天凌晨2、3点就过来了,只为给上高二的孙子占个好座位。

虽然说,老人家觉少,醒得早。

但也不至于这么早来熬半夜吧。

看到这,我只能感慨——

现在的孩子实在是太努力, 中国的家长们也为孩子付出太多了。

这种一座难求的场景,印象中,我只在大学期末考试季才见过。

那种天天泡在图书馆的,也被我们称为“学习狂人”。

没想到,到了现在年轻一辈,居然已经是常态了。

可转念一想,好像又有什么不对。

这不就是典型的“内卷”吗。

图书馆座位的门槛被无限抬高,相应的时间代价变得越来越昂贵。

没有人敢停下。

因为谁慢一步,谁就会成为那个“没座位”的人。

评论区里,大家都看得无比窒息:

“中国恐怖片……”

有网友一针见血:

“一个人努力,能提高分数;一群人努力,只能提高分数线。”

还有网友直言提醒博主,女儿的身体健康比学习更重要:

“闺女现在最重要的事是减肥,青春期胖不好的,给闺女做点减脂餐比早起占座强。”

原本大家都可以8点来图书馆,睡饱之后以充足的状态学习。

可一旦有人七点半就来,就会有人提前到七点、六点、甚至凌晨……

到最后,所有人都不得不越起越早,越来越累。

而每个人最终得到的资源,却并没有变多。

02

你卷我卷大家卷,

教育为啥成了军备竞赛?

在社会学中,有个名词叫“剧场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大家都在剧场里看电影,可第一排的人非要站起来看。

于是,第二排的人被挡住,也不得不站起来,紧接着是第三排、第四排……

最后,整个剧场的人都只能站着看完电影。

电影还是那部电影,票价也没变,但每个人却都付出了更累的代价。

如今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正面临着这样的“剧场效应”。

我有一位好友,他的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

昨天聚会,他忍不住向我大吐苦水。

他说,孩子幼儿园阶段,他们一家非常“佛系”。

对孩子没什么硬性要求,每天主打一个“玩得开心”,兴趣班也只报了一个孩子自己喜欢的画画。

本以为童年就该如此,快乐、松弛,充满探索的乐趣。

可没想到,孩子刚上小学才一个星期,全家就几乎崩溃。

学习强度和节奏,完全超乎想象。

班级微信群从早到晚响个不停,各科老师的任务布置如雪片般飞来:

语文拼音还没练熟,数学口算打卡又来了,英语朗读作业必须提交视频,体育锻炼也要拍照上传……

他苦笑说:“这哪是小孩上学,分明是家长重新再读一次小学。”

最让他心疼的是孩子。

白天在学校紧张学习一整天,晚上回来还要继续奋战。

原本亲子时间应该是温馨的陪伴,现在却几乎全被写作业、打卡、纠错填满。

曾有新闻媒体报道:

中国家庭的教育支出,占到了家庭收入的17.1%,在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

这就是现阶段我们国内教育的现状——

幼儿园就学小学的内容,小学就开始冲刺初中课程;

你让孩子报3个补课班,我就让孩子报5个;你让孩子学奥数,我就让孩子考雅思;你暑假带孩子国内研学,我就带孩子去欧洲游学……

所有人都在拼命“鸡娃”。

不只是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更是怕孩子落后别人。

虽然,家长们的初心,也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但千万不要忘了——

孩子不是机器,而是一个有自己生长节律的人。

就像每朵花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强行催熟,反而可能让花苗过早枯萎。

有科学家研究发现,成年人每日最优学习时长约为6-7小时,孩子则更少。

如果超出这个范围,注意力、记忆力和理解力都会显著下降,学习效率不增反减。

所以,并不是早跑、快跑就一定好,一定先达到终点。

更重要的是,要找准孩子的节奏,跑得久、跑得稳、跑得眼里有光。

03

内卷的尽头:

抑郁、逃离、不生娃…

全民内卷的反面案例,在我们隔壁就有一个鲜活的样本:

韩国。

我们国内的孩子,大多幼儿园开始上培训班,小学开始上补习班。

那你知道韩国的孩子,几岁开始上补习班吗?

2岁。

今年3月份,韩国政府发布了一份调报告:

韩国6岁以下儿童,有高达47.6%都在上补习班;

而2岁以下儿童,也有多达四分之一已经开始上补习班了。

长期以来,韩国的高压教育体系早已臭名昭著。

他们的孩子往往下课后,都会进入各种补习班,补习到晚上十点以后。

某些家庭甚至会把家里70%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而且很多名声好的补习老师还不是有钱就能抢到。

他们这样拼命学习,目标只有一个——

那就是进入SKY三校,即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

因为只有进了这几所大学,毕业后才有机会进入三星、现代等财阀集团。

他们自己都调侃这种残酷的内卷竞争:“四当五落”。

意思是一天睡四个小时才可能会“当选”,睡五个小时就会“落选”。

而超级内卷带来的后果,已经让韩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一,整个社会越来越抑郁,越来越不快乐。

在韩国,和补习班一起增多的,还有精神病诊所。

据统计,过去五年内,江南区8岁以下儿童抑郁症增加了两倍多。

8岁啊,想想我们8岁的时候,大家都还在玩泥巴呢。

有韩国学生无奈地表示:

“我们像虫一样,没有自己的生活。”

第二,韩国人用脚投票,掀起移民潮。

韩国总人口不过5100万,可你知道他们有多人移民海外吗?

700万人,比例高达15%。

这不说跟发达国家比,在全世界范围内也算是高的了。

拿我们中国来对比,同样来自联合国人口司2024年的数据,我们的海外移民有大概1250万。

虽然比韩国高,但我们可是有足足14亿人,这个比例还不到1%。

正如一位21岁的韩国大学生说的:

“我向往那些和韩国不一样的国家,因为他们不会互相攀比、不会只关注外貌,也不会被父母拿去做比较。”

第三,年轻人越来越不想生娃了。

高强度的内卷和巨大的社会压力,很多韩国年轻人不仅不买房,更是放弃了结婚生子。

2024年,韩国的总和生育率为0.75,全球倒数第一。

这意味着,平均每对夫妻甚至不愿意生育一个孩子。

这远低于人口稳定替代所需的2.1。

如果韩国的生育率一直保持这样,五代之后人口将只有现在的1%,国家将自我消亡。

《动物世界》里曾说:

“当环境不再适合生存时,动物首先会停止繁衍,其次是大迁徙。”

这句话,实在是太适合现在的韩国了。

但其实,又何尝不是在说我们呢。

看看我们现在的结婚率、出生率、年轻人抑郁症的比例,比韩国好不到哪里去。

这不也正是现在社会太卷导致的结果吗。

04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

而是点燃一把火

或许,有人会说:

“我哪管得了国家未来的大事,我只能管好自家小孩。”

“再说,我也不想卷啊,还不是被大环境逼得没办法。”

诚然,咱们大多数人选择“内卷”和“鸡娃”,真不是多爱竞争。

说白了,就是焦虑。

看别人家孩子学这学那,自己家娃要是躺平,心里就发慌——

“卷”了心疼孩子,不“卷”又怕孩子将来吃亏。

但咱们可能都忽略了一个扎心的事实:

现在学历文凭,真的越来越不值钱了。

高校年年扩招,大学生一抓一大把,可好工作就那么点儿。

辛辛苦苦十几年,搭进去那么多时间、金钱,最后孩子拼来一张文凭,却可能连工作都找不着。

可你发现没?

现在反倒是一些压根不需要高学历,却极度垂直,非常需要热爱、创意与个性化技能的新兴职业,反而悄悄火了。

有些职业别说之前见过,连听都没听过。

比如陪爬山的陪爬师。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陪爬泰山,白天是599元,晚上699元,节假日涨价都供不应求。

有的小伙光一个五一假期就赚了大几千,一年收入多的能有三十万。

宠物殡葬师。

现在虽然生娃的人少,但养宠物的人多啊。

很多人也是真的把宠物当孩子养,在小动物身上倾注了很大的感情。

当这些“毛孩子”生命走到尽头,主人们也希望能有一个温暖、有尊严的方式好好告别。

宠物殡葬师正是切中了这些人的情感需求,这个看似小众的职业,反而展现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做得好的月入好几万,靠的不是学历,是共情和细心。

还有各种小众运动的教练。

之前刷到一个网球教练的视频,说他在上海月入3万。

我第一反应是有点假。

但仔细算一下,好像还真差不多。

现在最便宜的的网球私教课,都要三四百,而且一节课就一个小时。

有些贵的,甚至要上千一节课。

这样算的话,月入3万还真不是随便说说。

更不用说现在爆火的直播、短剧等赛道,都不知道诞生了多少千万、亿万富翁。

只能说,现在社会发展太快了。

不是路少了,是咱们还只知道盯着老路。

所以,咱们与其逼孩子挤那条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不如帮他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擅长的事。

哪怕那件事现在看起来有点“不务正业”。

但只要肯专钻研、能坚持,说不定哪天就成了一片谁也抢不走的新天地。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把孩子塞进一条人满为患的赛道,而是帮他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旷野。

点燃他那团热爱的火苗,他自会照亮前路,生生不息。

与大家共勉。

感谢你读到最后,我是双木君。

*作者:双木君,一位三观正、思想深、态度明的90后中年男人,也曾鲜衣怒马少年时,但愿浮生看尽长安花。关注我,我会用独到的视角帮你解读世间万事万物。

来源:双木的生活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