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清明将至,街头巷尾弥漫着别样的气息。这传统节日承载千年文化,可如今人们对其行为规范有些许困惑。有专家表示,从本月25日到4月10日不能问早问好,并称之为民俗,这是近几年才忽悠出来的恶作剧,完全背离了清明节的本义,完全背离了民俗原义。究竟清明前后能否如往常
前言:清明将至,街头巷尾弥漫着别样的气息。这传统节日承载千年文化,可如今人们对其行为规范有些许困惑。有专家表示,从本月25日到4月10日不能问早问好,并称之为民俗,这是近几年才忽悠出来的恶作剧,完全背离了清明节的本义,完全背离了民俗原义。究竟清明前后能否如往常向亲友问安?是该遵循传统的肃穆,还是顺应时代有新解读?本文,让我们一同探寻,拨开清明礼节上空的层层迷雾。
什么是清明节?为了说明“清明节能问候吗?”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从自然来讲,此时春回大地、草木萌动,正是踏青赏景好时机;于人文而言,它是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肃穆节日,人们扫墓、上香、献花,传承孝道,追思逝者音容笑貌,铭记先辈恩泽,在慎终追远中凝聚民族精神,历经岁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符号。
在关于“清明节能不能问安”的讨论中,有一种鲜明的意见认为清明节是一个愉快的节日,完全可以问安。就如上海历史民俗专家所阐述的那样:清明是一个愉快的节日,一冬的严寒影响了人们的外出,清明时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气晴朗,人们外出郊游踏青、放风筝、荡秋千,踏歌而行,品尝美食,同时也不忘祭祀一下祖先,扫扫墓,是人们不忘祖先尊敬爱护之情,而不是悲情……希望大家不要被误导。
关于“清明节能不能问安”,存在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即清明节是一个悲伤的日子,不可以随意问安。就在前两天,我本想趁着春光正好,邀约老同学小聚一番,可其中一位同学却表示清明期间实在没有空闲。言下之意,清明节,有着无与伦比的庄重肃穆感,人们的心头都被对逝者的绵绵追思所填满,悲伤的情绪如浓雾般笼罩不散。于他而言,在这样的日子里发出欢乐相聚的邀约,难免会让人觉得不妥。
笔者认为:朋友相聚或日常问候和清明节扫墓祭祖全然是两码事,并无不妥。扫墓祭祖是个人面向逝者、追思家族先人的庄重仪式,情感深沉内敛;而朋友问候是社交日常,旨在联络情谊、分享生活。清明前后,给朋友发句“早上好”,分享花开柳绿,既无损祭祖时的虔诚敬意,又可为彼此生活注入活力。不必因清明的哀伤氛围禁锢社交,适度问候,紧跟时代,让传统节日既有缅怀的深度,又有生活的热度。
结语:综上,清明节能否问安需辩证看待。一方面,必须守护清明节缅怀先人的庄重,在祭扫、追思的仪式中,延续慎终追远的精神血脉;另一方面,也要接纳时代赋予的活力。比如祭祖后,漫步春日,畅聊生活趣事,或是平日问候时,心怀敬意,不混淆社交与祭祀的界限。唯有这般,清明节才能于传承中创新,既契合当下生活节奏,又容纳人们的多样情感,岁岁清明,熠熠生辉,成为民族精神永恒的寄托。
来源:自由海洋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