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8岁的周阳飞,是一家小有名气的餐馆老板。十几年来,他几乎把整个人生都绑在了厨房里。每天早上七点开门,晚上十一点打烊,他既是掌勺的厨师,又是招呼客人的掌柜。生意越做越好,但身体却一点点透支。为了试味道,他每天少说要尝上二三十口菜,高油高盐的菜肴几乎从没少过;晚
48岁的周阳飞,是一家小有名气的餐馆老板。十几年来,他几乎把整个人生都绑在了厨房里。每天早上七点开门,晚上十一点打烊,他既是掌勺的厨师,又是招呼客人的掌柜。生意越做越好,但身体却一点点透支。为了试味道,他每天少说要尝上二三十口菜,高油高盐的菜肴几乎从没少过;晚上和朋友、供应商聚餐,酒桌成了第二战场,白酒一杯接一杯,常常喝到胃里灼热翻腾,却依旧硬撑。一天的饭点乱七八糟,往往是半夜收工后才坐下来大吃一顿。然而油腻、辛辣、酒精交织在一起,让他的胰腺常年处于超负荷。
2020年7月5日清晨,周阳飞刚从餐馆后厨忙完,腰间突然传来一阵隐隐的疼痛,像被人用钝器顶住了一般。他伸手按了按,感觉有些发胀,却没太在意,只以为是昨晚酒喝多了,胃部还在抗议。为了缓解不适,他从抽屉里摸出一片胃药,随手吞下,又灌了几口凉茶,心里安慰自己“撑一会儿就好”。可接下来的几个小时,腹部那股胀痛并没有散去,反而像是一条绳子在肚脐周围越勒越紧。他皱着眉头揉搓着腹部,偶尔停下手里的活,深呼吸几次,以为是胃病老毛病作怪。
到了中午时分,疼痛开始加深,像有一只手在体内搅动,尤其是在饭点后更为明显。周阳飞刚尝过几口菜,立刻感到上腹部灼烧般的疼,紧接着恶心袭来,额头渗出冷汗。他忍不住弯下腰,用手支撑在案台边,呼吸急促,汗珠顺着下巴滴落。他随手抓过纸巾擦了擦,嘴里嘟囔:“估计是昨天夜宵太油腻了,忍忍就过去。”可等到下午,疼痛波动得更厉害,每隔几分钟便像刀尖扎进腹腔,甚至牵扯到后背,整个身体僵硬得不敢转动。他试着弯腰,结果疼得一声闷哼,冷汗直冒,只好靠在椅子上,双手紧紧捂着腹部。
缓了会,周阳飞继续坚持招待顾客,然而刚走出后厨,忽然一阵剧烈的疼痛让他踉跄着蹲下,腹部仿佛被火烙住,灼烧感向两侧肋骨和后背扩散。他的呼吸变得急促,每吸一口气都牵扯出钻心的痛,额头青筋暴起,整张脸因为疼痛而扭曲。恶心感迅速上涌,他忍不住干呕几次,几乎站立不稳。妻子见状,立刻扶住他,劝说送医。他一开始还想摇头拒绝,嘴里硬撑着:“休息一下就好。”可随即一阵更猛烈的绞痛让他冷汗直流,眼前一阵阵发黑,身体不受控地弯曲蜷缩。
最终,他几乎被半拖半搀着送上车。一路上,他时而呻吟,时而咬紧牙关,手死死按在上腹部,不停发抖。到了医院,医生紧急接诊,他才终于瘫软在病床上,眼神涣散,整个人像被抽空了力气。检查结果很快出炉:血液生化提示血清淀粉酶高达1020U/L,血清脂肪酶750U/L;血糖升高至8.5mmol/L;肝功能指标ALT轻度升高;血脂检查显示甘油三酯6.8mmol/L。腹部B超提示胰腺回声弥漫性增强并伴轻度肿胀,CT进一步显示胰腺体尾部轻度水肿,胰周有少量渗出。
所有结果合并在一起,几乎无需犹豫,诊断结论指向了——急性胰腺炎。拿到检查单的那一刻,周阳飞整个人愣住了。他死死盯着那一串刺眼的数字,额头的汗珠还没干,心里却更凉了半截。他抬起头,声音发颤:“医生……我只是肚子疼,怎么会得这种病?胰腺炎不是很危险吗?”
主治医生把影像片子摆在灯箱上,耐心地解释:“周阳飞,你的情况确实是典型的急性胰腺炎。胰腺在我们体内负责分泌消化酶和胰岛素,它一旦被炎症损伤,就会出现剧烈的腹痛、恶心、呕吐。你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明显升高,说明胰腺正在被‘自我消化’。”医生顿了顿,神情转为凝重,“引发你胰腺炎的主要原因,很可能与长期饮酒、频繁高脂饮食和血脂过高相关。你作为餐馆老板,三天两头的酒局、红烧肉、肥肠、油炸食品,都会让胰腺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最终引发急性炎症。”
周阳飞心头一紧,急切追问:“那我以后该怎么办?是不是吃点药就能好?我还能继续在餐馆干活吗?”
医生摇摇头,语气温和却坚定:“药物治疗只能帮助你渡过急性期,真正的关键是生活方式的全面改变。”随后他一条条叮嘱:“第一,饮食必须清淡,低脂低胆固醇,少吃红肉、油炸食物,多选择豆腐、蔬菜和鱼类。第二,坚决戒酒,哪怕一口也不行。第三,避免暴饮暴食,三餐定时定量。第四,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长时间劳累和熬夜。第五,坚持监测血脂和血糖,按时复查胰腺功能。第六,保持心态平稳,避免长期紧张和压力过大。”
说到最后,他郑重地看着周阳飞:“你必须记住,这不是可有可无的建议,而是和你的命直接相关。”这番话让周阳飞久久无言。他望着床头柜上的检查单,心里涌起一种说不出的复杂情绪。这晚,他辗转反侧,直到天亮才下定决心:这一次,他必须彻底改变。出院后,周阳飞开始认真遵医嘱。他最先改掉的,是餐桌上的习惯。往日饭局里少不了大鱼大肉,如今他主动端上豆腐、青菜和清蒸鱼。
每到午饭,他亲自盛一碗热腾腾的嫩豆腐,撒点葱花,搭配一份凉拌苦瓜,整个人吃得心安。晚上再忙,他也会提前和客户说明:“我身体出了点状况,酒就不碰了。”即便推掉不少饭局,他也咬牙坚持下来。作息也在悄然改变。以前凌晨两三点还在后厨查账的他,现在晚上十点就关灯休息。
白天工作间隙,他会拿出小本子,认真记录每一餐的食材、油量和分量,还时不时测一下血压、血糖。妻子看到他坐在客厅里捧着一碗豆腐汤,眼里既心疼又欣慰:“你终于肯为自己好好活一回了。”周阳飞笑着回道:“不这样,我怕真撑不到五十岁。”三个月后,他带着忐忑的心情再次走进医院。复查结果让医生眼睛一亮:血清淀粉酶恢复到90U/L,脂肪酶降至40U/L,甘油三酯控制在1.5mmol/L,血糖也降回了正常范围。影像学提示胰腺水肿明显消退,未见新发渗出。
医生合上报告,点点头:“不错,你的胰腺已经恢复得很好。看来你是真的把建议落实到了细节。”周阳飞也很是高兴,觉得那碗嫩豆腐拯救了自己,继续坚持吃豆腐,保持清淡的饮食,不碰烟酒,以为自己的身体只会越来越好,却不知不觉间走向了另一条道路……
2021年7月10日,午饭高峰刚过,周阳飞还在后厨忙碌着,正低头切菜,忽然感觉上腹部像被什么钝器狠狠顶了一下,疼得他条件反射般停下动作,手指死死抓住案台边缘,又揉了揉腹部,没有再强撑,准备走到椅子上休息下。可几分钟后,疼痛并没有消退,反而像一根粗硬的绳索从腹部里生生勒住,越勒越紧。他的脸色渐渐发白,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手都开始打颤。
他本想直起腰舒缓一下,可那股钳子般的痛感却顺着脊背钻上来,逼得他整个人僵在原地,呼吸急促,喉咙里发出压抑的哼声,紧接着他又感到刀割般的尖锐感,从上腹深处直直放射到后背。他猛地弯下腰,双手死死捂住小腹,冷汗像水一样往下滴。他忍不住发出低沉的呻吟,声音沙哑,连妻子都被惊动。妻子连忙上前搀扶,周阳飞只觉得剧痛像潮水般一波接一波袭来,腹部仿佛被铁爪攥住,无法挣脱。疼得他呼吸紊乱,额头青筋暴起,整张脸蜡黄僵硬。
他试着挺直身体,却立刻被疼痛压得弯下,双膝微屈,身体像被折成一张弓。他用尽全力支撑,却在下一秒被彻底击垮,整个人扑倒在地。妻子顿时慌了,赶紧叫上几人把他扶起,他此刻已经说不出整句话,嘴唇青紫,牙关紧咬,呼吸急促而浅表。每一次吸气都像要撕裂胸腔,他只能用尽全力捂着腹部,眼神中满是痛苦与惊恐。
“快叫救护车!”妻子大喊。很快,周阳飞被抬上担架,推往急诊。一路上,他的手始终死死按在小腹上,指节发白,汗水湿透了衣衫。剧痛让他几乎失去意识,唯一的动作就是反复蜷缩身体,像想把那团灼热的疼痛压下去。入院后血液生化检查显示血淀粉酶1150U/L,血脂酶980U/L,白细胞计数16.5×10⁹/L,中性粒细胞比率86%,血糖11.3mmol/L。
肝肾功能:TBil28μmol/L,ALT95U/L,Cr106μmol/L。肿瘤标志物:CA19-9285U/ml,CEA8.5ng/ml。腹部增强CT提示:胰腺头部及钩突区肿块影,范围约4.5×3.8cm,密度不均,可见低密度坏死区;胰周脂肪间隙模糊,伴局部淋巴结肿大;胰管受压狭窄,远端轻度扩张。行MRCP提示:胰管明显狭窄中断,肿块压迫十二指肠后壁。活检结果证实:胰腺导管腺癌。
听到周阳飞的确诊结果,妻子整个人猛地一颤,眼前一黑,几乎要跌坐在地。她双手死死攥住病历单,脸色惨白,嘴唇哆嗦着吐不出完整的句子,眼泪却止不住地涌出。她猛地摇头,声音沙哑而尖锐:“不……不可能!不是说只是胰腺炎吗?不是说控制好饮食、注意生活,就能好起来吗?怎么会突然变成癌?”
她情绪瞬间失控,扑上前去,一把拽住医生的白大褂,眼神里满是绝望与质问:“你们不是说,只要好好调整,就能稳定吗?你们不是说,胰腺炎可以慢慢控制吗?我丈夫这一年来,滴酒不沾,油腻不碰,每天都吃清淡的饭菜,连豆腐都成了主食,他还每天坚持早起散步,晚上准时休息,他到底哪里做错了?为什么会这样!”
医生原本以为,周阳飞之所以在这次复查时被确诊为胰腺癌,或许是因为他在看到自己前几次指标好转后,心里渐渐松懈了警惕,偷偷恢复了某些旧习惯——比如深夜饮酒,或是重回餐厅后厨大口尝菜。毕竟,面对一个餐馆老板,诱惑无处不在。但妻子情绪失控的质问,让他心头一震,意识到事情或许并不如自己最初设想的那般简单。他没有急于回答,而是静静地走到工作台前,调出了周阳飞近两年来所有的入院记录、复查结果和影像学资料。
屏幕上一张张报告翻过,从最初的急性胰腺炎,到中期的指标好转,再到如今的恶性病灶,他的眉头越锁越紧。每一组数据似乎都合乎逻辑,却又在最终的结局面前显得扑朔迷离。“奇怪……”他低声喃喃,几乎是自言自语。按理说,周阳飞在胰腺炎确诊后,不仅严格遵医嘱,还展现出远超大多数患者的自律与执行力。血脂下降,血压稳定,体重逐步回落,复查时胰腺功能指标甚至一度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这样的病人,本该是“教科书式”的典范,为什么还会走到癌症的结局?
为了避免思维定式,他转过身,面对面地坐在周阳飞的病床旁,语气温和却带着探究:“周阳飞,我需要你实事求是地告诉我,过去这一年,你的饮食、作息、习惯,真的都严格坚持了吗?有没有哪怕一两次的破例?”
周阳飞虚弱地抬起眼睛,声音里满是憔悴和苦涩:“医生,我没有撒谎。您说的那些我都做到了。白酒一滴没沾,油腻一点不碰,连大葱爆锅我都避免。别人请客,我自己端着清淡的菜;餐馆里的重油重盐,我一口都不尝。您看我这一年,瘦了将近二十斤,不是靠饿肚子,而是靠您教我的清蒸鱼、蔬菜和豆腐。每天我都散步,晚上十点半准时睡觉,连手机都不看了。”
他顿了顿,伸手从枕边摸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递到医生手中,语气带着一丝哽咽:“这些全都写在里面,您自己看看吧。”医生接过笔记本,指尖触到那已经被翻得发黄的纸页。第一页上工整的字迹记载着每日的饮食——早餐一碗燕麦粥,一块豆腐,半个苹果;中午清蒸鱼一小块,青菜一盘;晚餐杂粮饭配炒蔬菜。每一顿的油量都被细致地写下,精确到毫升。
翻到中间,记录里还有血压、血糖的曲线:每天早晨、晚上两次监测,数值起伏平稳,没有明显波动。偶尔有一次偏高,旁边立刻有标注原因——“昨晚睡眠不足”或者“午饭稍多”。每一个细节都显示出他的谨慎与认真。
医生看得心头微微发紧。他继续往后翻,看到运动的记录:早晨快走半小时,傍晚再散步二十分钟,节假日偶尔加一次慢跑,但心率始终控制在120次/分以下。甚至连睡眠也有标注:晚上十点半入睡,早晨六点半起床,平均七到八小时。医生沉默了很久,终于翻到最后一页。那是最新的一次记录,日期就在确诊胰腺癌的前一周。依旧是熟悉的格式,依旧工整到让人挑不出毛病:饮食清淡,运动适度,血压血糖稳定。就像一个模范患者,把“生活干预”四个字刻在了骨子里。
医生合上本子,长长吐了一口气,指尖摩挲着封面,神情中有难以掩饰的困惑。按照常理,这样的执行力,足以让多数胰腺炎患者长期稳定,甚至避免恶化。可周阳飞,却在所有努力都做到极致的情况下,还是发展为癌。
这时,妻子的情绪在病房里再度崩溃,她紧紧攥着周阳飞的检查单,泪水大颗大颗地滑落,声音因压抑而嘶哑:“医生,您要知道,他连吃个豆腐都小心得不行!每天吃多少、怎么吃、用什么油炒、加多少盐,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不是一次、不是两次,而是天天如此!我们哪里还敢马虎?!”她的语气中带着一种绝望的倔强,仿佛要用这份控诉来证明丈夫的努力绝不是作秀。
病房里的空气凝固了几秒,值班医生听着她的哭诉,眉头却越皱越紧,心头的疑问像被不断拉扯。良好的饮食习惯理应是保护屏障,可为什么偏偏在周阳飞身上,反倒出现了“防守反击”的讽刺结局?为求答案,他拨通了会诊电话。没多久,赶来的是消化科主任——一位在胰腺与消化代谢疾病方面有着三十余年临床经验的专家,擅长处理复杂、少见、疑难的病例。他也是省级胰腺疾病协作组的核心成员,发表过多篇关于胰腺癌饮食风险因素的研究。
主任在办公室里细致翻阅了周阳飞的病例,眉目沉稳,未露急躁。他缓缓合上病历夹,目光却深邃:“豆腐,本身是好东西,优质蛋白、低脂、钙质丰富,理论上对胰腺恢复是有益的。但问题不在豆腐本身,而在于——周阳飞是如何吃它的。”他径直走向病房,站在周阳飞的病床前,没有绕弯子,开门见山道:“周阳飞,我仔细看了你的记录,饮食上几乎无可挑剔。但我想再问问你:你每天吃的豆腐,是怎么吃的?什么时候吃?和什么一起吃?”
这一连串问题,让周阳飞呼吸急促了几分。他猛地撑起身体,声音带着近乎愤怒的颤抖:“主任,我每天吃豆腐都很谨慎!清水煮、清蒸、少油少盐,从来不加辣椒,不放浓汤,也不用加工豆腐制品。我连超市里买豆腐都挑最干净的,怕有添加剂!我没有问题,没有问题!”
他越说越激动,仿佛在替自己辩护。
“不!”主任沉声打断,目光凌厉,病房里顿时安静下来,“你们都只看到了表面,问题就出在周阳飞每天吃的豆腐上。”主任紧盯着周阳飞,而他下一个问题更是让周阳飞猛地一怔,脸色在瞬间变得煞白,仿佛有什么被揭穿的秘密。他的嘴唇哆嗦着,眼神慌乱,声音支支吾吾:“我……我是有这个习惯……”
妻子错愕地转头看向他,泪眼模糊中满是不可置信。
主任长长叹息,语气中透着无奈与沉重:“豆腐虽好,周阳飞在饮食上看似也做到了清淡、规律、谨慎。然而在我三十多年的临床里,见过太多像他这样的患者——明明以为自己在健康饮食,却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三个饮食误区。就是这三个误区,才让胰腺在不知不觉间反复受损,从炎症走向癌变。”
他顿了顿,声音放得更低:“我不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情况了。很多人以为靠豆腐就能护住身体,却没想到,这三个问题被反复忽视,结果不仅没有得到保护,还让炎症埋下了隐患,甚至一步步推向癌变啊……”
主任叹了口气,翻开病例,语气沉稳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周阳飞的确很谨慎,但谨慎并不等于科学。你们以为安全,其实已经掉进了三个饮食误区。”
误区一:长期大量、单一依赖豆腐
主任首先点出第一个问题。豆腐虽好,却不能成为主食。周阳飞在患胰腺炎后,几乎将豆腐当作餐桌的绝对核心,三餐必有,量还不小。为了避免肉类的油腻,他常常用豆腐来代替米饭和荤菜。刚开始,他觉得这种饮食轻松又健康。可时间一长,身体的反馈却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主任解释道:“豆腐中含有草酸,大量长期摄入会与体内的钙结合,增加结石风险。胰腺本就容易因炎症受累,如果再加上代谢负担,容易让胰腺反复受到刺激。”
周阳飞这才想起,过去半年里,他的胃口确实越来越依赖豆腐,甚至有几次出现过腰腹部隐隐的坠痛,他还以为是劳累过度。原来,这种单一依赖的习惯,正是隐形的风险源头。
误区二:忽视钙磷平衡与碘元素
妻子急切插话:“可豆腐不是补钙的吗?医生都说它对骨头好。”主任点点头,却摇了摇手:“是补钙,但不是万能。”
他解释,豆腐含钙的确丰富,但同时含有较高的磷。如果长期只依靠豆腐补钙,而忽视了其他来源的均衡,就容易打破钙磷比例。更关键的是,豆腐几乎不含碘,而碘是维持甲状腺功能和代谢稳定的重要元素。
周阳飞恍然回忆,过去一年他刻意减少肉类和海鲜的摄入,连海带、紫菜都很少吃。他自以为少油少盐就万无一失,却不知这种饮食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微量元素的平衡。主任补充道:“钙磷比例失衡会影响骨代谢,碘缺乏会干扰甲状腺功能,进而影响胰腺的内分泌和消化功能。这种连锁反应,不是你吃得清淡就能避免的。”
周阳飞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手指微微颤抖。他低声喃喃:“我连盐都换成了低钠盐,以为更健康……没想到还是错了。”
误区三:保存不当或反复加热食用豆腐
主任的声音放缓,却更显沉重:“最后一个问题,更隐蔽,也最容易被忽视——保存与加热。”豆腐水分多、蛋白质高,本就是易腐食品。周阳飞为了省事,常常一次买好几块放进冰箱。虽然他很小心,放在干净的保鲜盒里,但很多时候一块豆腐要吃上两三天,甚至还会在第二天、第三天继续加热。
“豆腐在保存过程中,如果温度不当,极易滋生细菌和亚硝酸盐。反复加热会让这些风险物质不断累积。”主任一字一句道,“亚硝酸盐在体内会与蛋白质代谢产生的胺类结合,形成亚硝胺,这是明确的致癌物。胰腺是消化酶汇聚的地方,最怕这种慢性刺激。”
听到这里,周阳飞的眼神骤然空洞,嘴唇轻轻发抖。他想起过去无数次,餐厅里忙不过来,他就把早晨煮好的豆腐热一热,继续当晚餐。那一刻,他终于明白,所谓的谨慎,并没有真正避开所有危险。
周阳飞的经历让整个病房陷入沉思。谁能想到,一个人清淡到极致的饮食,竟然在豆腐上跌入陷阱?长期大量、单一依赖;忽视钙磷与碘平衡;保存不当、反复加热——三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最终叠加成了沉重的打击。
这不仅是周阳飞的困局,也是许多人在追求“健康饮食”时容易忽略的盲区。健康从来不是“越谨慎越安全”,而是科学、适度、均衡、合理。
参考资料:
[1]王雪梅. “胰”路守护:胰腺炎的预防与患者日常护理指南[J].健康必读,2025,(20):99.
[2]殷旭升.重症胰腺炎的高危诱因与预防攻略[N].甘肃科技报,2025-06-16(005).
[3]赵伟锋. 做好这些预防,不要让胰腺炎“找上门”[J].人人健康,2025,(12):46-47.DOI:10.20252/j.cnki.rrjk.2025.12.036.
(《48岁浙江男子查出胰腺炎后吃豆腐,1年后癌化,主任指出3个饮食误区》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