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回升,医生叮嘱糖尿病患者:早餐这样吃,比控制血糖还管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1 17:40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气温开始一点点升高,街头的人都穿得轻快了些,超市里水果区前排队的人多了,早晨公园里走路的老年人比前些日子多出一倍多。

可在医生眼里,这个时候最容易出事的,却不是感冒、过敏这些常规问题,而是糖尿病。

这个病到了春天,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早饭这个事儿,不少糖尿病人自以为吃得“清淡”“简单”,但其实一不留神,就给血糖开了绿灯。

有个挺特别的事,医生们最近在开会讨论患者饮食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很冷门的现象:很多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得挺稳的。

但一换季,尤其春天,一部分人就会突然血糖飙高,甚至出现眼底出血、尿蛋白升高这些问题。

最早有人怀疑是不是春天的饮食变得丰富了,或者运动少了,但后来发现不是。

他们反复对比饮食记录、活动量和监测数据后,发现一个被大家忽略的点:早餐吃太快,咀嚼次数太少,才是背后那个隐形的推手。

听着是不是有点扯?但事实就是这样。光是“咀嚼少”这件事,就能让一个本来血糖平稳的糖尿病人,在两周内出现胰岛素抵抗加重的现象。

东京大学在2020年的一项研究里,找了531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长期追踪,结果发现:平均每口饭嚼超过25次的人。

空腹血糖平均值比咀嚼不到15次的组要低将近1.8 mmol/L,而且这还不是控制饮食的效果,而是单纯靠“咀嚼”多出来的差距。

背后的原因可不是简单的“慢慢吃对肠胃好”。

这里面涉及一个词,叫做“口腔胰岛素刺激通路”,有点学术,但意思很直白:嘴巴嚼得多,大脑通过神经反馈刺激胰腺预释放少量胰岛素。

也就是说,不等你吃完、血糖飙升的时候胰岛素才姗姗来迟,而是提前准备好“迎接”糖分进入血液。

就好像防守足球比赛的后卫提前站好位,不等对方进攻才临时抱佛脚。

有意思的是,哪怕吃的是相同的红薯、燕麦、全麦面包,只要咀嚼方式不一样,血糖反应就天差地别。

韩国釜山大学2021年还做过一个小范围的实地实验,让一批糖尿病患者在三种条件下吃同样早餐:第一种是咀嚼每口10次;第二种是咀嚼25次;第三种是咀嚼25次+放慢整体吃饭速度。

结果是第三组的血糖波动幅度最小,甚至比不少餐后吃药的人效果还好。

美国ADA(糖尿病协会)去年发布的《患者饮食行为观测报告》显示:60%以上的糖尿病人早上吃饭时间不到7分钟,大约50%是边看手机边吃,咀嚼次数平均只有11次。

这些看似小的习惯,在长期里,会让胰岛细胞“习惯性疲劳”,因为每次都要应对突如其来的血糖飙升,慢慢的,胰岛素分泌越来越不灵了。

医生总结说,控制血糖的起点不在药物,也不在控制碳水的比例,而在于吃饭这事儿有没有当回事。

尤其早上,起床后肝脏会释放糖原,加上血糖本来就容易高,如果一口气吃了白粥、油条、馒头这些高GI(升糖指数)食物,还吃得飞快,那就等于给血糖添一把火。

可如果哪怕是吃白粥,吃得慢一些,每口嚼够20下以上,血糖的上升速度就能放缓,胰岛素的反应时间就来得及。

除了咀嚼这个事,其实另一个更被忽视的点,是“吃饭时候的身体状态”。

很多人早晨是匆匆忙忙吃饭,刚刷完牙,嘴巴干,胃也还没完全苏醒,这个时候,肠道吸收的效率不稳定,容易“吸多不吸少”,尤其是糖分。

研究显示,空腹吃甜的食物(包括红薯、地瓜、玉米这种自然甜),如果人处于应激状态。

比如刚吵完架、刚看完新闻、刚赶完地铁,身体的皮质醇水平高,也会让糖分吸收变快,结果是吃了“好食物”,但血糖不听话。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想,那是不是越慢越好?还真不是。

吃得太慢,比如每顿饭拖到40分钟以上,反而可能会让人食欲增强,因为延长进食时间,会让人吃更多“应付无聊”的口感性食物,比如多加点咸菜、再来半个馒头。

科学上叫做“补偿性进食行为”,其实是身体骗你的——以为自己没吃够,其实早就饱了。

所以一个相对稳定的节奏,是10-20分钟内吃完一顿早餐,每口咀嚼超过20次,这个节奏,是血糖的“黄金节拍”。

另一个大家很容易忽视的点,是“饭后别急着活动”。很多人吃完早餐马上出门走路、跑早班车,或者在厨房干活,其实对糖尿病人不友好。

原因是,饭后血糖正在上升期,如果这时候活动,肠胃供血会减少,消化效率变差,可能导致食物滞留在胃里,晚一点才被吸收。

结果就是血糖波峰拖后,测的时候可能看起来还好,过了一小时却突然飙高。

特别是胰岛素用药者,这种错位更危险,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弹”。

不少医生都在临床中发现,血糖控制得好的人,往往不是靠吃得清淡或者只吃杂粮,而是这些人把早晨这顿饭当回事。

他们吃得有节奏,有耐心,有意识地去“感受”每一口,而不是对付了事。

这类人即便偶尔吃点米饭、半个包子,血糖也不会波动太大。反倒是那种天天粗粮、完全无糖饮食的人,如果吃得太快、太不专注,血糖控制反而越来越糟。

这个现象背后其实说明了一个挺惊人的事实:控制血糖的重点,不是你吃了什么,而是你“怎么吃”。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常林林.社区人文护理模式对糖尿病老年患者血糖达标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5-03-28

来源:梁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