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章太炎的学术根柢在语言文字之学,探究章太炎的经学和史学思想,应以其小学和考据为基础。《春秋左传读》是章太炎以小学通经史的重要著作,体现其治学路径与学术特色,在经传训诂和字词研究方面有大量材料值得发掘和分析。本书正文分为三章,运用丰富的实例,以专题研究形式深入分
《章太炎〈春秋左传读〉训诂研究》
王 诚 著
封面题签:孟 琢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8月
页数:272
定价:80.00元
ISBN:978-7-5540-3382-1
内容简介
章太炎的学术根柢在语言文字之学,探究章太炎的经学和史学思想,应以其小学和考据为基础。《春秋左传读》是章太炎以小学通经史的重要著作,体现其治学路径与学术特色,在经传训诂和字词研究方面有大量材料值得发掘和分析。本书正文分为三章,运用丰富的实例,以专题研究形式深入分析章太炎《春秋左传读》的训诂方法、训诂价值及疏误之处,系统探讨《左传读》在经传解释和字词训诂方面的成就、价值以及疏误。《春秋左传读》系章太炎在杭州诂经精舍从俞樾学习经史时期所撰,以数百条札记的形式存留、体现了章太炎早年研究《左传》的心得,对于《左传》之“孤文犆字”“微言大义”有不少发明,内容丰富,专深精到。太炎先生继承乾嘉学术而又有所创新和突破,对于《左传》训诂的创见及训诂材料的精熟运用,至今仍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附录所收文章主要考察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对章太炎《春秋左传读》的征引情况,从训诂角度分析杨伯峻对章太炎观点的评判标准与取舍原则,帮助读者认识《春秋左传读》的训诂价值。
名家推荐
王诚的这本书在今天出版,是很有意义的。朴学的精神、以文字训诂通经史的做法,永远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工作,是任何时候都要提倡的。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王宁
作者简介
王诚,1982年生,浙江上虞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汉语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主要从事训诂学、汉语词汇语义学研究,著有《上古汉语动词语义内涵研究》《说文段注八讲》等,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目录
序 王 寧
緒 論
第一章 章太炎《春秋左傳讀》訓詁方法述要
第一節 因聲求義
一、破假借
二、證詞義
三、溯名由
第二節 比較互證
第三節 援據故訓
第四節 分析語法
第五節 引證群書
一、引證《荀子》
二、引證其他先秦文獻
三、引證《新書》
四、引證《史記》
五、引證《説苑》
六、引證《漢書》《後漢書》
第二章 章太炎《春秋左傳讀》訓詁價值探略
第一節 解釋他書疑難字詞
一、解釋《荀子》中的疑難字詞
二、解釋《新書》中的疑難字詞
三、解釋其他典籍中的疑難字詞
第二節 與新材料相互印證
第三節 其他訓詁材料舉隅
一、同音假借材料
二、詞義研究材料
三、詞源研究材料
四、名物研究材料
第三章 章太炎《春秋左傳讀》訓詁疏誤例析
第一節 以訓代義
一、據同訓而視作同義
二、因遞訓而輾轉附會
三、將非義訓視作義訓
第二節 不合語法
第三節 證據不足
一、字書孤證
二、詞義無據
第四節 牽合附會
一、牽合《左傳》與《史記》
二、牽合《左傳》與其他典籍
結 語
附 録 《春秋左傳注》徵引《春秋左傳讀》考略
參考文獻
索 引
後 記
序
王 寧
《春秋》三傳裏,《左傳》屬於古文經學。章黄之學的國學教育,一直把它作爲古代傳世經學典籍中首先需要通讀的第一文獻。我的老師陸宗達先生秉承師説,在我做研究生的時候,精心傳授《左傳》,又在普及領域不斷講授《左傳》的“五大戰役”和“三十名篇”,他的講課嚴謹、深究且生動、通透,融語理與事理爲一體,以訓詁還原史實,讓一衆後學真真切切感受到古代“小學”的作用,從中懂得語言文字是獲得古代文化精華的基石,并能摒弃虚浮與空泛,文風與學風都因此受到深深的感染。
我們專業在碩士階段必須通讀《春秋左傳注疏》,讀這部書,不能不遇見各家各派的説法。陸宗達先生曾説:“研究《左傳》,多家异説,難以定於一尊,須有自己的主見,才好取捨。這一點,要學太炎先生《春秋左傳讀》,學習他博覽群書,善於判斷的經學、史學、‘小學’根柢。雖不能做到他‘學於後而達於前’的高水平,但《説文》、音韻、訓詁精當,取證扎實,不説空話,應當可以逐步做到。”他還説過:“太炎先生雖自己謙虚説《春秋左傳讀》只是他求學時的課業,但對我們,值得深思之處很多。”這些話刻在我的腦子裏,在得到《春秋左傳讀》的第一天,便開始關注點讀,漸漸體會了先生的話。
2008年,我們開設了“章太炎《春秋左傳讀》研究”的專題課,希望通過共同的討論,加深經學訓詁的實踐,深入《左傳》的研究,體驗太炎先生治經史的理念和方法。王誠的《春秋左傳讀》研究,是從這時開始的。在這次討論中,我們分别選擇的研讀篇目僅僅是《春秋左傳讀》不到五分之一的條目,但類型較全,各自做了筆記,特别關注了章太炎對《説文》的運用,還參考了《國故論衡》《檢論》等相關論著的説法。最後,大家共同的認識是,學習章太炎《春秋左傳讀》,要理解太炎先生的思想高度:章太炎接受了阮元、俞樾“詁經”“通史”的漢學理念,重訓詁,明經義,講實據,一切從原文出發,以還原歷史爲前提,不講無根的空論。章太炎對前人《左傳》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極具思辨的鋭敏性。典籍解讀中的争議,有關鍵問題,有枝節問題,太炎先生對涉及史實和歷史觀的關鍵問題,本着“辨名實,知情僞”的原則,把握極嚴,從不泥於枝節,這是因爲他自己的思想明確,從還原歷史的角度而排駁謬説,不爲考據而考據。太炎先生以實證爲武器,反對今文經學虚造歷史的經典解讀,試圖以真實的歷史確立民族文化認同的精神,重塑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大家學習了太炎先生提出的“治經”的六條原則:“審名實,一也;重左證,二也;戒妄牽,三也;守凡例,四也;斷情感,五也;汰華辭,六也。”這六點,在《春秋左傳讀》裏,已經有了真切的體現。
王誠的這本書,應當是在那次研讀的基礎上,通讀了《春秋左傳讀》全書所做的研究報告。這個報告集中對《春秋左傳讀》的訓詁方法進行了全面的考察,用精當的實例,梳理了章太炎采用清代乾嘉學者形音義互證的訓詁方法以明經義的做法。尤其是因聲求義,俞樾以之爲核心的訓詁方法,破假借、證詞義、溯名由,運用已經非常純熟。而比較互證,利用字際、詞際和義際關係尋求確證的考,在太炎先生的《説文》研究中已經有了明確的運用規則。這些研究,都取得了雙向的收穫——既考證了《左傳》的史實義例,又總結了乾嘉訓詁學的成就。
王誠在這本書裏的很多地方展示了章太炎從俞樾學習,在“小學”上的新進展。俞樾在《古書疑義舉例》一書中,關注了詞語組織的問題,一部分涉及文法和虚詞。這些内容超出了字詞問題而涉及句子,是具有現代意義的。太炎先生解讀《左傳》的同時也解讀了其他典籍的字詞,王誠鉤稽出多部其他經史典籍,特别是鉤稽出《荀子》《新書》《墨子》《管子》《莊子》《淮南子》《春秋繁露》《法言》等多部子書,這與俞樾“會通群經諸子,打破學術壁壘”“通經致用,兼及諸子”的治學主張是一致的。
不論從《春秋左傳讀》的訓詁方法和實際操作的規則,抑或太炎先生研究《左傳》的着力點,都可以看出他“乾嘉殿軍”的學術地位,而從他研究的學術目標,又可以看出他在乾嘉樸學基礎上成爲近代國學領軍人物的跨越。
王誠的這本書在今天出版,是很有意義的。樸學的精神、以文字訓詁通經史的做法,永遠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工作,是任何時候都要提倡的。黄季剛先生給訓詁所下的定義是“用語言解釋語言”。以泛論空談替代漢語漢字的研究,典籍傳播没有基石,思想文化没有載體,是很難繼承民族的歷史遺産、交流現代的先進思想和學習前沿的科學技術、建構自己民族的信息工具的。漢語漢字的深入研究任重而道遠。
2025年7月22日
后记
如果把這本小書的寫作比作耕種,那麽從種下種子到發芽長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的緣起是王寧先生十多年前開的一門課。2008年碩士畢業後,蒙王老師不弃,同意招收我攻讀博士學位,使我有幸忝列門墻。第一年的文獻閲讀課,老師就帶着我們研讀《春秋左傳讀》。當時從北師大圖書館複印了1982年版的《章太炎全集》本,厚厚一大册。《左傳》是先秦漢語的重要語料,《左傳》的注疏是訓詁的淵藪,一直受到北師大古漢語專業的重視。但我從未接觸過《春秋左傳讀》這部書,課前翻了翻,發現很難讀,特别是對其中涉及經史的内容很陌生。老師先讓我們自己選讀一些條目,然後她在課上講解、剖析,令我們有積疑冰釋、怡然理順的感受。當然,由於相關的知識儲備薄弱,我能深入領會的非常有限。
翻看當年的課堂筆記,第一堂課老師是從經學史説起的,她要言不煩地爲我們勾勒了漢代至清代《左傳》學的發展,以及《春秋》三傳的關係,比較了清代吴派與皖派的治學特點,及其與常州學派治學宗旨的不同。這些大大超出了我的知識範圍,課堂的講解爲我打開了通向未知的大門。老師多次提到“以小學通經史”,這是乾嘉學者的治學内容和路徑,而太炎先生的“小學”是乾嘉學術的直接繼承,《左傳讀》主要是他在杭州詁經精舍師從俞樾期間的課藝,他的很多重要學術思想發端於此。我想,老師用一年時間帶我們讀《左傳讀》,除了訓練我們訓詁考據的基本功之外,大概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在治學入門階段更多地了解章黄學派的學術淵源和治學理念,從而跟清代乾嘉之學以至漢代古文經學建立起思想上的聯繫,以後能够利用文字訓詁的工具去學習和研究經史著作。
當時老師的學生中固定聽這門課的有卜師霞、凌麗君、劉青松、陳樹、孟琢和我。老師事務繁冗,且已年過古稀,但仍堅持每周給我們上兩次課,除了文獻閲讀課之外,還先後講授了古韻學和漢字學,一次課就是一下午或者一晚上。在讀了一個學期之後,老師讓我們自選其中的條目作注釋和述評,并幫我們確定體例,打算將來合成讀本。不過,由於後來又開了“漢語詞彙語義學”和“説文解字導讀”等課程,而且二年級以後開始考慮畢業論文,因此對於我來説,厚厚一大册《左傳讀》除了老師講解的部分之外,自己讀的其實并不多。但在聽講的基礎上,通過寫述評的訓練,同門之間的討論交流,我對《左傳讀》有了不少具體的認識。
2011年博士畢業以後,老師推薦我到浙大古籍所跟從王雲路老師做博後。在王雲路老師的幫助下,我有了很好的工作環境,而且有時間可以安心地看書。我找出從北京帶回的《左傳讀》,從頭讀起,面對書中繁富的徵引和細密的考證,逐漸能够理出頭緒,當然讀不懂的地方仍然很多。那時有孟琢兄分享給我們的《左傳讀》電子文本,於是一邊讀一邊做筆記,并對相關材料進行歸類。檢視當時的資料夾,裏面分了《左傳》字詞訓詁、解釋他書疑難字詞、《左傳》義例、《春秋》三傳异同、春秋禮制、天文曆法、地理、職官、名物、春秋名字、《左傳》古本、引古文字、牽合《左傳》與他書、《左傳讀》與《文始》相關材料比對、校勘問題等十幾類,可見《左傳讀》内容的豐富,其中考據的結論或有時而可商,但局部的資料仍有不可低估的價值。
2013年浙大古籍所編三十周年所慶論文集,我在之前搜集的材料基礎上,寫了一篇小文章《章太炎〈春秋左傳讀〉平議——以訓詁爲中心》,這其實就是小書的雛形。之後《左傳讀》被我放上書架,較少問津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新版《章太炎全集》和北京大學出版社的《儒藏》精華編《春秋左傳讀》都在2014年出版,同時,我也陸續讀到幾篇研究《左傳讀》的論文,感覺《左傳讀》逐漸爲更多人所關注。2018年試着申報了課題,僥幸獲得立項。於是又重讀《左傳讀》,繼續積累相關材料。2020年發表了兩篇階段性的小論文:《章太炎的〈左傳〉訓詁及相關問題續探——讀〈春秋左傳讀〉札記》和《〈春秋左傳注〉徵引〈春秋左傳讀〉考略》。到了2021年暑假,初步完成了結項書稿。其間遇到有關音韻學、同源詞的問題,郵件請教了我的碩士導師黄易青老師,黄老師不僅針對具體問題給予我點撥和幫助,而且還引導我拓寬學術視野。
以上記述了寫作小書的大致經過,其實是在老師指引下學習《左傳讀》的過程。嘗見清人注疏之作,如《儀禮正義》《詩毛氏傳疏》《周禮正義》《國語集解》《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卷端作者自署“某某學”,覺得是頗爲恰切的謙辭,表明了還原經典本意、繼承先哲思想的初衷。限於學力和眼界,小書僅涉及了《左傳讀》在字詞訓詁方面的内容,而且尚不全面,只能算是《左傳讀》的學習札記,但希望它有助於讀者了解《左傳讀》的訓詁價值,客觀地認識這部未定稿的著作在訓詁上的得失。書將付梓,忐忑向老師求序,幸蒙慨允。勖勉之意,深爲感激!
本書得以出版,要特别感謝王雲路老師的幫助,感謝浙古社王旭斌社長的支持。同時,感謝孟琢兄爲小書題簽增色,感謝責編林若子女士耐心、細緻而專業的工作,使本書减少了錯誤。
乙巳季夏 王誠謹識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来源:章黄国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