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名后人类研究学者N. 凯瑟琳·海尔斯以跨学科视野剖析数字时代的认知革命,揭示计算机如何重构文学基因与人类意识。本书穿透技术表象,直指数字文明的核心困境——在算法的世界里,我们既是创造者,也是被编码的产物。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一周书讯
2025.08.25-08.31
构想人机共生的后人类未来
《我的母亲是计算机:数字主体与文学文本》为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提供方案
当世界越来越多地被算法改变,人类是否终将成为数字母体的后代?
知名后人类研究学者N. 凯瑟琳·海尔斯以跨学科视野剖析数字时代的认知革命,揭示计算机如何重构文学基因与人类意识。本书穿透技术表象,直指数字文明的核心困境——在算法的世界里,我们既是创造者,也是被编码的产物。
本书在从智人到机器智人的文化背景下,重新思考了文学在创造当代文化想象中的作用,探讨了技术如何定义我们及我们的文化。海尔斯不仅探索了人类与智能机器那充满诱惑,但又危机四伏的亲密关系,还为后人类未来构想了概念性的生存指南,为人们认识和研究文学带来了全新视角。
诗意的语言,深邃的思想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展现鲍德里亚的数字时代启示录
本书收入法国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的三篇文章,分别为《狂欢节与食人族——世界对抗的游戏》《恶会腹语》《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作者将现代性设想为一场肇始于西欧的冒险和一出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在西方宗教的、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价值标准被输入的所有地方不断重演的巨大闹剧。在全球性的媒体-虚拟-网络垄断或说霸权之下,人的存在显然只能以自身的消亡为代价。他只有以自身在技术层面的消失和融入数字技术的秩序为代价才能获得永生。
一次对真实的追寻
《至高者》不断否定自身,重构自身
《至高者》是一部向自身叙说并且转向小说自身的小说。它不断地否定自身,重构自身。
小说主人公是一位植物学家,他的首要需求和焦虑验证了一种自我的追寻。他试图抹掉自己的犯罪证据。他的话语主要是存在,一种归属于大众的感觉,一种对世界和律法的惊异和崇拜。他经常有一种介于梦幻和现实之间的生病的印象,有时候甚至是一种垂死的感觉。在他遥不可及的真正的死亡到来之前,这种垂死的感觉会一直陪伴(折磨)着他。这部小说也因此是一次对真实的追寻。
为开拓创新提供思考和参证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史料辑要》建构论述框架
《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史料辑要》为《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丛书中的第十卷。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古典文献中辑录有关古代文献文化史研究之资料,分门别类,首次建构了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的传统论述框架;第二部分选取海内外有关书籍史、印刷史、阅读史、藏书史等方面的研究著作四十余种,各撰提要,加以评述,为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研究融合中外、开拓创新提供思考和参证的基础。
将逻辑发展的成果应用到一系列哲学问题中
《重塑实在论》利用情境理论来说明因果作用
从一般哲学的观点看,《重塑实在论》激动人心的特色,是将逻辑发展的成果应用到一系列哲学问题中。这部具有总揽性、系统性的涉猎广泛的著作,提出了许多新颖而富有挑战性的观点。其关联枢纽为因果作用和目的论:前面的逻辑章节给出了形式框架下的因果理论,其显著特点是在因果说明中为模态事实等非时空性实体之因果作用确立地位,而后面章节则将这一点应用于一系列主题。
本书是第一部旨在利用情境理论来说明因果作用的著作。对因果作用的实在论说明以及建筑其上的关于信息和功能的说明都非常新颖,而且由牢固的技术根基。作为一个“万有理论“,本书涵盖的话题很广泛,但在每个话题中都表明了形式理论如何构成其特定进路之基础。
好书加印
《伦理与无限:与菲利普·尼莫的对话》
[法]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著
王士盛译 王恒 校译
《伦理与无限:与菲利普·尼莫的对话》收录了列维纳斯思想成熟时期的十次访谈,它们于1981年由法国文化广播电台播出。在这里,列维纳斯亲口讲述其现象学致思之路,由《从存在到存在者》和《时间与他者》,到《总体与无限》,再到《异于存在或本质之外》,并梳理了其伦理现象学的核心概念:“il y a”、实显、秘密、自由、脸、责任、替代、见证、荣耀……这些访谈也被认为是对列维纳斯思想的忠实导读。[英] 乔·莫兰 著 陈后亮 宁艺阳 译“文科无用论”大行其道,人文学科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危机,在这一背景下,“跨学科”的探索可以有怎样的作为?人文学科何去何从?乔·莫兰以深厚的学术史意识,探讨了我们如何将知识组织成学科,以及当旧的思维方式变得过时、不相关、不灵活或有了排他性时,如何将其重组成新的知识结构和联盟,或者说是“跨学科”的形式。作者讲述了跨学科变幻激荡的轨迹,追溯福柯、德里达、拉康、克里斯蒂娃、利奥塔等人的开创性实践,探讨了权力理论、女性主义、酷儿理论、精神分析、历史主义、生态批评等如何为人文学科打开全新局面。人文学科本质上是跨学科的,因为它们关注的是人类凌乱、无边界、无算法规则的状态,旨在研究人类创造意义的整个杂乱过程。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跨学科来寻求改变与超越,鼓励学科之间的交流,并对组织知识的方式保持开放态度。
来源: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