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见过那种十年糖尿病、二十年血糖高的人,照样吃得香,走得快,笑得响吗?别以为他们是天选之子,其实他们身上,往往藏着4个让医生都竖大拇指的“秘密武器”。
你见过那种十年糖尿病、二十年血糖高的人,照样吃得香,走得快,笑得响吗?别以为他们是天选之子,其实他们身上,往往藏着4个让医生都竖大拇指的“秘密武器”。
老刘是我社区里出了名的“糖尿病老顽童”,15年前查出糖尿病,左邻右舍都替他捏了把汗,觉得他这辈子多半得靠药过日子。结果十几年过去,他不仅没出现肾病、视网膜病变,连血糖都控制得稳稳的,每年体检报告干干净净,像刚买的新手机。
这不是奇迹,是他太“较真”了。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不是刷牙,而是拿血糖仪“戳一针”;饭桌上别人吃流油的红烧肉,他默默夹一筷子清炒苦瓜;
晚上睡觉前,他像查岗一样检查自己的运动记录,没走满6000步,绝不躺下。这不是自律,这是把糖尿病当“合伙人”在谈判:你不捣乱,我就不翻脸。
我们经常说糖尿病可怕,其实最怕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背后的“亲戚”——心梗、脑梗、肾衰竭、失明。这些并发症才是真正让人防不胜防的狠角色。
但数据显示,在中国,约有30%的糖尿病患者长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而这其中大多数,身上都有一个共性:他们不是听话,而是“懂事”。
第一个特质叫“自知之明”。这群人从不觉得自己还能像以前那样大吃大喝,不自欺、不自恋,更不指望什么“偏方”包治百病。
他们知道糖尿病不是感冒,吃两颗药不会好,所以愿意跟医生合作,愿意花时间了解自己的身体。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指出,糖尿病患者的知识水平与并发症发生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懂得多,出事少。
第二个特质是“较真”。真较起劲来,连饭后血糖都不放过。一次我去老刘家做随访,他正拿着一张纸在记录当天的饮食和血糖,我调侃他是不是想出书,他笑着说:“我这是写‘日记’,不是给别人看,是给我自己看清楚。”
他每天都在“复盘”,像个投资者盯着股市走势,血糖高了就找原因,低了就查问题,哪怕是多吃了半个苹果都要记下来。
第三个特质是“惜命”。别误会,不是怕死,是舍不得自己的身体垮掉。他们清楚自己不是铁打的,不硬撑也不任性。不熬夜、不贪杯、不逞强,哪怕朋友聚会再热闹,也知道几点就该打道回府。
这不是老气横秋,是“人间清醒”。《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里提到,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是延缓并发症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四个特质最难得,叫“心宽”。有的糖友整天怕这怕那,血糖一高就如临大敌,活得比糖尿病还焦虑。可那些活得久且好的人,大多心态平和,说话慢条斯理,遇事不急不躁。
他们不把糖尿病看成洪水猛兽,而是像养一只脾气古怪的小猫,知道它会发脾气,也知道怎么哄。情绪稳定的人,身体才不会乱成一锅粥。
我还记得一个80多岁的老奶奶,30多岁就查出来糖尿病,如今还能自己上下楼梯,眼不花、脚不软。她跟我说:“糖尿病就是个‘慢性伴侣’,你不惹它,它也懒得管你。”
这话听起来轻松,背后却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她从不跳过吃药、监测的流程,连孙子都学会给她提醒时间。
糖尿病不是洪水猛兽,它怕的是你不当回事,更怕你忽冷忽热。真正能把糖尿病“驯服”的人,不是靠药多、靠医院跑得勤,而是靠那股子“认命但不服输”的劲儿。他们在琐碎中坚持,在日常里较劲,把生活过成了“防并发症的艺术”。
说到底,那些多年没出问题的糖友,身上都有点“倔强”的味道,不怕麻烦、不怕啰嗦、不怕看病。他们用时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糖尿病不是绝路,是一条绕远点的健康之路,走得慢,但能走得稳。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及实践》
来源:侯大夫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