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看完陕汽的直播,脑子里还响着“氢十分钟跑600公里”的大口号。
刚看完陕汽的直播,脑子里还响着“氢十分钟跑600公里”的大口号。
心里只有一个疑问:这家过去差点拿工厂抵债的老厂,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把负债变千亿,还让外国人都甘愿掏钱买卡车?
六十年代,山沟沟里一帮人推着砖块把厂子搭起来,没有路就踩出一条泥道。1974年那批延安军车第一次上长安街,车轮卷起的不是土,是一代人的腰杆。
可到九十年代末,厂区的草长得比人高,库存里的卡车锈得连螺丝都拧不动。
两千辆车一年,账上亏到连电费都快交不出。
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还能翻身。
关键的人叫张玉浦。1990年,他进门第一天,就把工资簿摊在桌上,说一句“干得多拿得多”。
一句话把老员工的午休叫醒,也把亏损的小车型统统砍掉。1991年底,账面上第一次出现黑字。
别人以为偶然,他却盯上洋技术,拉着队伍跑去上海,三天两夜蹲在酒店走廊里啃面包,磨来德隆两亿五。
条款写得细:陕汽必须控股,军工身份一点不能丢。
钱到账,转头又掏五千万买德国曼的驾驶室版权。
那批加厚钢板的驾驶室一出厂,跑长途的卡友直接喊“撞了电线杆都没事”。
销量从一千蹿到十万,只用了十年。
国内稳了,就往外跑。
阿尔及利亚那边的代理商上来就抱怨撒哈拉发动机开锅。
陕汽工程师把散热片加厚八毫米,又改气流通道,发动机舱温度硬生生比竞品低八度。
用户用温度计测完,订单直接翻倍。
有人笑,“陕汽是拿着温度计卖车”。
更狠的是产业链。
别人靠进口,陕汽把钢水炼进自己锅里。
康明斯来中国,他们拉着谈合资,一条缸体生产线落地西安,拿国产生铁怼出欧三标准。
老美原厂的质检来验,量完光洁度默默写报告:“比底特律还好。
”疫情期间,别人断供,陕汽自己一条龙,发动机、齿轮箱全在隔壁园区,车照下,钱照进。
绿色这仗打得更细。2018年把电动重卡扔进鄂尔多斯矿坑,天天跑下坡。
算法工程师蹲在车上调程序,靠动能回收获了四成电量。
司机赛后算账:一趟省出来的电费够买整包华子。
今年新出的智云轻卡,直接拆电池换电,五分钟搞定,师傅点了根烟还没着火,车已经满电。
泰国一次订五百辆电动大巴,现场的人拍下视频发朋友圈:中国卡车,换电比加油快。
现在的陕汽,车间墙上一半是军令状,一半是全家福。
老工人说,当年厂子差点没了,下班不敢回家,把老婆孩子都领过来拍照,怕哪天就散了。
张玉浦退休那天,兜里掏出一大把钥匙:最早锈迹斑斑的铁门钥匙、合资保险柜钥匙,还有新基地人脸识别的门卡。
他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锁住了山沟的穷命。
”
车靠不靠谱,不是厂里说,是用户骂出来的。
研究院楼顶大标语白底红字,“车是给用户造的,不是给领导看的”。
我站下面抬头看,觉得这行字比任何财报都响。
氢能重卡充十分钟气跑六百公里,听起来像吹,但陕汽把吹过的牛一次又一次变成公里数。
从荒草到千亩产业园,从负债到千亿账单,这厂子没靠奇迹,全靠一群人把钢铁敲成路。
能把一把锈钥匙玩成通行证的,才算真正握住了未来。
来源:于园林悠闲下棋的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