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露,这个被誉为二十四节气中最富诗意的名字,源于自然最精妙的造化。《孝经纬》有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昼夜温差悄然拉大,近地水汽遇冷成珠,晨起时但见草木间缀满晶莹的露水,在朝晖下流转着澄澈的光影,似星子落凡尘。清露既降,秋意乃深,天地
天高云淡,秋气初凉。九月七日十六时五十一分,白露悄然降临,节气更替,时节如流,又是一年清秋。
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处在夏热与冬寒之间,不温不火,中庸平和。这个时节,人也该学着露珠的清澈,秋光的明净,不必太过浓烈,只需通透地过。
白露,这个被誉为二十四节气中最富诗意的名字,源于自然最精妙的造化。《孝经纬》有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昼夜温差悄然拉大,近地水汽遇冷成珠,晨起时但见草木间缀满晶莹的露水,在朝晖下流转着澄澈的光影,似星子落凡尘。清露既降,秋意乃深,天地间便显出一派清明气象。所谓“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大约便是如此了。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白居易的诗句道出了此时水色的深沉。湖畔的荷叶卷起边沿,残存的莲蓬低垂着头,水珠在倾斜的叶面上汇聚、滚动,最终坠入湖中,漾开圈圈涟漪,恰似时节更迭的脉动。
白露时节,万物皆显出几分淡泊。树叶渐黄,却不急不躁,一片两片地飘落,从容得很。天空格外高远,蓝得深邃,偶有白云游过,亦是不慌不忙的。风也转了性子,不再挟暑气逼人,而是带着凉意,轻轻掠过皮肤,叫人不觉一颤,却又舒服得很。
农谚云:“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
田间地头,农人忙着收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之理也。稻谷黄了,棉花白了,各种果实挂满枝头,沉甸甸地压弯了树枝。白露之露,似乎也给这些作物最后一点滋润,然后它们就要离开生长之地,各奔前程了。
白露之夜最具诗韵。月色流淌着素洁的光辉,真正应了“明月流素光”的意境。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的或许正是这般景象。庭院里洒满月光,如霜如露,清凉洁净,令人心旷神怡。
古人向来钟情白露时节。《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启了秋日的诗意长卷;杜甫的“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记录着踏露而行的闲情;陶渊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则道出隐士与自然相融的逍遥。这些诗句如露珠般散落文学长河,历经千年依然晶莹。
白露亦是深情的节气。多少牵挂与相思都融化在清凉如水的秋夜里,随着露珠凝结又消散,刹那又永恒。《倾城之恋》中范柳原对白流苏说:“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想必就是在这样的白露之夜问出的。明月万里,露重情深,所有的思念在这个时节都显得格外纯粹。
白露为霜,秋水天长。露珠从不执着永恒,却以短暂的生命折射璀璨光芒;它谦卑地低伏草叶之间,却倒映着整个天空。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哲学:不必执着占有,只需真切存在;不必追求永恒,只要瞬间灿烂。
天地间充盈着淡淡的秋意,万物沐浴在透明的光华里,一切都变得明朗起来。在这清露莹莹的时节里,祝你:丰盈如秋收,明亮如露珠,晶莹如月光,圆满如节气更迭,循环不息。
来源:文海听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