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一批由党领导的爱国民族工业企业冲破重重艰难险阻,生产救国、支援前线,书写了一部轰轰烈烈的实业救国史诗,也留下了诸多承载着抗战记忆的珍贵文物。这些爱国企业,很多是如今国有企业的前身;这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一批由党领导的爱国民族工业企业冲破重重艰难险阻,生产救国、支援前线,书写了一部轰轰烈烈的实业救国史诗,也留下了诸多承载着抗战记忆的珍贵文物。这些爱国企业,很多是如今国有企业的前身;这些爱国员工,很多是国企人的前辈;这些爱国壮举,早已融入红色血脉,成为国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新特别推出“国企先辈抗战印记”系列策划,带您走近抗战时期的遗址、文物、书信等,以物证史、以史溯魂,一起重温那些镌刻着赤诚与担当的红色故事。今天为您带来第十三期《南京沦陷之际,45位中国工人用生命发出“血色电力”》。
在南京长江北岸的鼓楼区,
一座残缺形状的红褐色大理石碑墙
静静矗立。
碑体上,
“死难工人纪念碑”七个鎏金大字
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3座黑色大理石祭台
承载着历史的重量。
这座始建于1947年的纪念碑,
不仅镌刻着45位电厂工人的姓名,
更见证了大唐南京发电厂
(前身为:下关发电所)
在抗战烽火中坚守生产、
支援前线的壮烈史诗。
硝烟中不屈的工业防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碎了华北的宁静,中国人民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短短一个月后,8月13日,日军重兵进攻上海,战火迅速蔓延;8月15日,南京上空首次响起空袭警报,整个城市自此笼罩在硝烟之中。
9月22日,65架日机呼啸而至,在南京轰炸30余处,民国首都电厂西华门总办事处惨遭轰炸,45间房屋化为焦土。仅仅三天后,96架日机分5批扑向南京,500余枚炸弹倾泻而下,下关发电所的锅炉房、煤仓与电气控制室成了重点目标,设备大部被毁,厂房满目疮痍,输电线路也被炸得支离破碎。
面对侵略者的暴行,下关发电所职工们怒火中烧。顾不得硝烟未散,他们争分夺秒抢修设备,连夜赶制出7台临时电气控制设备维持电力运转;外线工人穿梭在断壁残垣间,抢修被炸断的线路,保障着军民用电需求,直至最后一刻。
血色黎明中的坚守与牺牲
12月13日凌晨,日军攻破中华门与中山门,南京城沦陷。挹江门方向逃难的人群如潮水般涌向江边,下关发电所内也涌入大量难民,正常操作彻底中断。6时,副总工程师徐士英望着混乱的现场,为保护工人安全,忍痛下令熄火停机,关闭厂房大门后带领众人向江边转移。
徐士英带领众人向北奔逃,躲进挂着英国国旗的英商“和记洋行蛋厂”(今南京肉类联合加工厂前身)。12月14日,日军蛮横冲进蛋厂,将数千难民驱赶至煤炭港江边。徐士英因会修汽车被日军留下,另有5名工人被强征做饭。
两天一夜的拘禁中,难民们在寒风中忍饥挨饿,绝望蔓延。
12月15日子夜,日军终于露出狰狞面目,将数千名手无寸铁的难民分批驱至江边,用机枪疯狂扫射。血泊之中,下关发电所的45名工人倒在了这片土地上。临刑前,他们用尽最后一丝力气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幸存者崔省福的回忆令人心碎:“子弹从胳肢窝打进去,从后背穿出来,我倒下时,看到无数工友在血泊中挣扎。”这位木工在黎明时分苏醒,忍着剧痛爬过堆积如山的尸体逃生。他的证言与德国商人拉贝的《拉贝日记》形成互证——“日军占领电厂后,发现工人被屠杀殆尽,根本无法恢复供电。”
三次迁建中的精神传承
1947年4月17日,扬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电厂门口花圃立起首座纪念碑。这座由首都电厂厂长陆法曾撰文的碑刻,不仅镌刻着45位遇难者的姓名,更以“殉职工友纪念碑”之名,将民族工业的脊梁永远定格。
1951年,厂区改造,新碑迁至生活区大门口。时任南京市市长柯庆施题写的“死难工人纪念碑”七字,将纪念对象从“殉职”升华为“死难”。新增的1950年2月28日空袭遇难者名录,使纪念碑成为跨越抗战与解放战争的时空坐标。
2000年,厂区再次扩建,纪念碑第三次迁建。设计师保留了残缺碑体的造型意象,用红褐色大理石象征血染的江滩,黑色基座寓意沉重的历史。如今,碑墙前3座祭台呈品字形排列,中间主祭台斜立面上的碑文,在特定角度的光线下会投射出遇难者姓名的光影,宛如历史在诉说。
从抗战牺牲到建设奉献,
从红色传承到科技兴企,
中国大唐人传承的实业报国基因
推动着企业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前行。
进入新时代,
南京发电厂积极落实环保举措,
成为中国大唐首家实现
全厂DCS、DEH、MEH、ETS
全流程控制系统100%自主可控的
超超临界火电厂,
并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实现煤机“一键式”智能化操作,
智慧电厂3.0、5G工厂等科技项目
也在持续推进中。
这座矗立78年的纪念碑,
不仅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铁证,
更是中国民族工业浴火重生的见证。
从抗战时期的“血色供电”
到新时代的“智慧能源”,
南京发电厂职工用三代人的坚守,
将实业救国的精神火炬代代相传。
当春风拂过纪念碑,
我们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
实业兴邦,吾辈当自强!
同样,在浙江台州的临海市,一代电力人也曾在抗战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守住了一座城市的灯光和希望。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了临海城关,供电线路和供电设备遭到了无情的劫掠、破坏。1941年4月24日,日军一撤离,始终坚守着的电力人立马冒着生命危险运回了被弃置在灵江码头的发电机。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柴油断绝,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黑暗笼罩着整个古城。“改!必须改!”1942年3月的一天,电力人把柴油机改成了炭气发电机,改用木炭作为燃料。那晚,临海城关那盏尘封的灯再一次被“电”亮。
老一辈的临海电力人,以那股“顽强不屈、坚持斗争”的勇气,一路泥泞一路风雨,点燃了一座城市的光亮。后来,从柴油发电到汽轮机发电,从并入省网到并入国家电网,临海的电力事业不断发展,折射出临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如今,新一代的国家电网人正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奋斗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持续可靠用电需求的新征程上。
来源:国资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