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的人生与他澎湃的思想一样,充满了剧烈的转变、深刻的矛盾和不息的激情。他不仅仅是一位书斋里的学者,更是一位将其全部生命能量投入哲学思考,并深受个人经历塑造的思想家。
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的人生与他澎湃的思想一样,充满了剧烈的转变、深刻的矛盾和不息的激情。他不仅仅是一位书斋里的学者,更是一位将其全部生命能量投入哲学思考,并深受个人经历塑造的思想家。
他的一生可以大致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其思想轨迹与个人生活紧密交织:
---
一、早年生活与学术崛起(1874-1910s初)
· 出身与教育:1874年生于德国慕尼黑一个保守的新教家庭。父亲是贵族出身的法官,母亲来自一个犹太家庭。这种混合背景或许预示了他未来思想中多种传统的交融与张力。
· 学术转向:最初在慕尼黑学习医学和哲学,后迅速被哲学吸引,辗转于柏林、耶拿和海德堡等大学。在耶拿,他深受生命哲学家鲁道夫·奥伊肯影响,并完成了关于逻辑学的博士论文。
· 邂逅现象学:1901年,他前往哥廷根,遇到了当时尚未成名的埃德蒙·胡塞尔。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让舍勒感到震撼,他迅速成为胡塞尔最早的、也是最富创造力的追随者之一。然而,他与胡塞尔严谨、科学化的风格不同,舍勒的现象学更富直观、情感和形而上学色彩。
二、天主教时期:思想的第一次高峰(1910s-1922左右)
· 个人动荡与信仰皈依:这一时期,舍勒的私人生活陷入混乱。他与第一任妻子阿玛莉·冯·德威茨的婚姻破裂,因其不忠行为而闹出丑闻,导致他于1910年被慕尼黑大学解雇。在个人危机中,他在1912年左右皈依了天主教(尽管其母亲是犹太人,但他主要受德国天主教思想圈吸引)。
· 多产的“慕尼黑岁月”:尽管没有正式教职,但这是他学术上最多产的时期。他作为自由作家生活在柏林和哥廷根,并成为德国思想界的明星。他的代表作大多完成于此时期:
·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 (1913-1916):奠定其哲学地位的巨著。
· 《论人的永恒》 (1921):宗教哲学代表作。
· 《论价值的颠覆》 (1919):关于一战后的伦理思考。
· 《同情的本质与形式》 (1923)。
· 思想特征:此时他的思想带有强烈的天主教色彩,试图结合现象学方法重建基督教的价值秩序,强调“爱”、“悔罪”、“谦卑”和“神圣价值”的核心地位。
三、思想的巨大转折与“哲学人类学”时期(1920s中后期)
· 与教会的决裂:大约在1922年后,舍勒的思想发生了剧烈转变。他公开批评天主教会的制度,并在1924年与第二任妻子玛丽亚·图伊(Maerit Furtwängler,其第一任妻子也已再婚)结婚后,被天主教圈子所排斥。他最终脱离了教会。
· 哲学中心的转变:他的哲学兴趣从宗教彻底转向了哲学人类学(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他提出的核心问题不再是“上帝”,而是 “人是什么?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何在?”
· 集大成之作:他开始构思一部名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的巨著,旨在系统回答上述问题。这本书于1927年作为演讲发表,1928年出版,成为哲学人类学的奠基之作。在其中,他提出了“生命冲动”与“精神”的著名二元结构。
四、晚年:法兰克福与猝然离世(1928)
· 最后的教职:1928年,经历了多年学术上的漂泊后,舍勒终于获得了法兰克福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的教授职位。这被视为他学术生涯的正式认可和一个新的开始。
· 猝然长逝:然而,命运弄人。就在赴任法兰克福的同一年,1928年5月19日,马克斯·舍勒因严重的心脏病发作猝然离世,年仅53岁。他的宏大的哲学人类学体系和多部计划中的著作(如《哲学的世界观》)都未能完成,成为哲学界的一大憾事。
---
舍勒人生的主要矛盾与特质
1. 思想与生活的张力:他是一位深刻剖析“爱”、“悔罪”、“谦卑”的伦理学家,但其个人生活却充满情感纠葛、丑闻和自我中心主义。这种“先知”与“罪人”的矛盾综合体,使他成为一个极具现代性和人性张力的哲学家。
2. 永不停止的转变:他从新教背景到天主教徒,再到与教会决裂;从胡塞尔的追随者到开创自己的道路;从宗教现象学到哲学人类学。他的一生是不断自我超越、永不固步自封的一生。
3. 时代的先知与参与者:他深受一战影响,其关于“资本主义精神”、“怨恨”、“战争体验”的写作,深刻地诊断了欧洲现代性的危机。他不仅是思想家,也是时代的敏锐洞察者和参与者。
4. 跨学科的天才:他的思想 effortlessly 地跨越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和神学,预示了后来许多学科的发展方向(如情感社会学、哲学人类学)。
总结
马克斯·舍勒的人生是一部用激情和痛苦写就的思想史诗。他像一颗哲学上的彗星,光芒四射但轨迹多变,在照亮多个领域后骤然消逝。他的人生困境与其哲学思考深度融合,使得他对情感、价值和人性的剖析格外深刻和真切。他的一生向我们展示:最深邃的思想,往往源于对生命本身最炽热、有时甚至是最矛盾的体验。
来源:海棠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