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劝老年人:不要在网上买这4样东西,妥妥智商税,白花冤枉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7 04:00 1

摘要:临床上我们见过太多因为盲目网购,耽误病情或者花冤枉钱的例子。今天就想好好掰扯清楚,这4样东西,一定要警惕,别再交智商税了。

很多老年人现在也开始用手机购物,刷视频听养生课,看的越多,反而越容易被套路绕进去。

尤其是一些打着“防病”“治病”“延寿”的名头,在网上卖得火热的所谓健康好物,看起来是关心身体,其实是在掏你的钱包

临床上我们见过太多因为盲目网购,耽误病情或者花冤枉钱的例子。今天就想好好掰扯清楚,这4样东西,一定要警惕,别再交智商税了

第一种是所谓“降糖降压”保健食品。这类产品最喜欢打出“植物成分”“无副作用”的标签,甚至包装成“医生推荐”“央视报道”。

你以为买的是天然,其实很多里面根本没啥有效成分。血糖血压的调节是个复杂的代谢过程,不是喝点茶、吃点胶囊就能解决的。

2023年《临床药物与治疗》报道指出,市场上抽检的53种所谓降糖保健品中,超过七成未检测出任何活性成分,部分还非法添加化学制剂。

问题不止在于没效果,更在于误导。很多老人一吃这类产品,就停了原本的正规药物,结果血糖飙升、血压失控,最后进医院。

我们有个78岁的老患者,就是因为听信“灵芝降糖丸”,把胰岛素停了,结果出现严重酮症酸中毒。

国家药监局从未批准任何保健食品具有“治疗功能”,那些宣称能替代药物的,全是虚假宣传。

第二种是“理疗床垫”或“通经络坐垫”。这类产品常常标榜什么“负离子释放”“人体生物波共振”“中频理疗高科技”,听着玄乎,其实没有任何临床验证支撑。

所谓通经络,是中医的一种调理思路,不是靠躺一躺就能完成的

2024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发布的一项调研显示,老年人使用理疗床垫后,症状改善率不到6%,而主观满意度却高达70%以上,这说明他们买的是心理安慰,而不是实际疗效。

很多老年人腰腿疼、头晕、失眠,容易把这些和“气血不通”联系起来,就想着靠躺垫子“通一通”。可真正的问题可能是颈椎压迫、血脂异常、神经退化,不是外热一贴就能解决的

更严重的是,这类产品往往价格高,一买就几千上万。你以为是在投资健康,其实是在买安心感。真正的通经络,是靠运动、针灸、康复手法,绝不是靠一个垫子“震一震”就完了。

第三种是“中药足贴”或“排毒脚垫”。别看它包装得像模像样,贴上去一晚,黑乎乎一片,号称排出湿气、毒素、重金属,听起来简直像是把五脏六腑都清干净了。

你以为黑的是体内“毒”,其实根本就是溶剂和空气氧化反应的结果。2022年《中药与健康》刊文指出,市售足贴中的“变色反应”主要来自竹醋粉和植物精油的挥发物,与人体毒素无关

更荒唐的是,有的足贴还号称能调节肝肾功能、降尿酸、治失眠。作为医生我们很清楚,肝肾代谢是靠你体内完整的酶系和微循环在运转,不是靠脚底贴一片东西就能“排”出来的。

我们临床上从没见过谁因为贴足贴而肝功能变好。真要靠贴,就不会有那么多慢性病人了。你贴的不是健康,是心理寄托。

第四种是“纳米能量水杯”或“量子水机”。这种产品常常用各种伪科学词汇包装自己,说什么“激活水分子”“提高细胞电位”“量子共振活化饮水”。

你听不懂的,基本就不是科学。水就是水,人体吸收的本质是电解质平衡和水分渗透,不是靠“能量场”在那搞玄学。

2023年中科院一项公开声明中明确指出,目前并无任何可靠证据证明所谓“量子水”对人体健康有实质性改善,反倒有些产品检测出重金属离子超标。

你可能会说,我喝了感觉口感更好。那是因为加了矿物质、调了酸碱度,跟“量子”一点关系都没有

真正健康的水,是干净、安全、适量,不是花哨、幻想、高价。我们有位体检中心的老主任说得好,喝水不能太聪明,越简单越安全

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卖得火,是因为打动了人心里的“怕病”“想活得久”“不求人”的心理。尤其是老年人,一旦儿女在外,身体又有些毛病,就特别容易被一套套“科学话术”绕进去。

你以为自己是在投资健康,其实商家是在利用你的焦虑

我们在门诊见过太多被“智商税”坑过的老人,左手拿着电磁共振仪,右手翻着保健丸说明书,嘴里还念叨着主播讲的“国家工程支持”。

你愿意信,是因为你渴望被照顾,但别忘了,真正的照顾,是基于科学和理性。不是别人说得动听才是对的,而是能不能站得住临床验证。

2024年《老年慢病与健康管理》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超过58%曾在过去一年因网络宣传购买过非正规健康产品,其中约三成产生经济损失,近一成出现身体不适。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巨大陷阱。你不警惕,就得交学费。

作为医生我必须提醒一句,老年人的钱要花在刀刃上。你可以买点好吃的,买点舒适的,买点让自己开心的,但别轻信那些“包治百病”的虚假承诺。

凡是说得太好听的,大概率不靠谱。凡是说能替代药物的,直接可以举报

你身边要是有长辈也在买这些东西,不妨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看看。不是不让买,而是要懂得分辨。

你要医学不是迷信,健康不是生意,安全总是第一位的。别让本该安心养老的晚年,被一堆看似高科技的“智商税”拖着走。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 《临床药物与治疗》2023年第5期

2. 《中药与健康》2022年第9期

3. 《老年慢病与健康管理》2024年第一季度数据报告

来源:管医生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