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陷落前,赖文光曾率20万西征太平军南下救援,因何全军溃散?
赖文光,有史料记载是广西贵县(今贵港市)人,他自称祖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客家人,其祖辗转迁徙至广西“讨生活”。清方档案说赖文光是“广西老贼”,意思是参加过金田首义的“老长毛”。而太平军内部则把这种资历甚老的人称为“两广老兄弟”。
赖文光,有史料记载是广西贵县(今贵港市)人,他自称祖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客家人,其祖辗转迁徙至广西“讨生活”。清方档案说赖文光是“广西老贼”,意思是参加过金田首义的“老长毛”。而太平军内部则把这种资历甚老的人称为“两广老兄弟”。
咸丰十一年(1861年),历经三年的安庆之战终于在北城墙的轰然倒塌中落幕。几个月后,曾国藩之弟曾国荃就率部急行军,连克南京周围地区,直逼南京脚下。这一贸然进军的举措,让曾国藩大为忧虑,劝曾国荃稳扎稳打,先退兵驻守。但曾国荃认为:“舍老巢勿攻,浪战无益,逼城足以
1849年,广西紫荆山腹地。拜上帝教创始人冯云山在简陋的草棚里摊开地图,目光落在两个名字上——贵县石达开、金田韦昌辉。他笑着对洪秀全低语:“天王请看,这两位豪强加入,杨秀清的‘天父下凡’就难一手遮天了。”
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到唐末黄巢起义再到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每一次起义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压迫剥削的反抗,虽然这些起义胜利的很少,但大都为人类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864年7月,随着湘军隆隆的炮火声,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南京)被攻破。一时间,天京城内火光冲天,哀嚎遍野。
1864年7月,湘军炮火轰塌天京城墙的那一刻,曾国藩或许未曾料到,这场持续14年的血腥镇压,将在中国近代史上刻下最深的道德裂痕。当他的日记里冷冰冰地记下"三日之间毙贼十余万",当秦淮河的尸体堵塞江水,一个关于生存与毁灭、正义与暴力的终极叩问,就此悬在历史天空。
1864年7月19日,湘军用炸药轰塌天京城墙二十余丈,持续十余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迎来终结。天王府内,洪秀全生前册封的八十八位妃嫔,在战火纷飞中迎来命运转折。这些女性的集体遭遇,构成封建王朝更迭史中极具代表性的悲剧样本。
1851年金田起义初期,洪秀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其中明确规定"男有男行,女有女行"的军事化管理原则。女营制度由此建立,所有随军女性必须接受统一编制。据清朝江南大营缴获的《女营名册》记载,至1853年定都天京时,登记在册的女兵已达9.8万人,分属前、后、左、
天王洪秀全签过一份文件,内容他看得懂,但背后的意思他不敢深想。
前言:二破江北大营的战果,被两位叛徒几乎卖个精光!天京再陷包围!太平天国在关键位置选将犯了严重错误!幸得三河大捷重创湘军,湘军需要时间重建,才给了陈玉成、李秀成再战两浦的机会……
1864年7月19日,一声巨响撕裂了长江的晨雾,南京城墙轰然崩塌。这座被太平天国命名为“天京”的江南古城,在历经长达十一年的血火洗礼后,最终以最为惨烈的方式走向了命运的终结。曾国藩麾下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中写下“人间地狱”四字,这四个字犹如一枚染血的楔子
在中国近代史的波澜壮阔中,太平天国运动无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场由农民起义引发的历史洪流,不仅冲击了封建统治的根基,还伴随着无数关于财富与宝藏的传说。如今,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传说是否已成过往云烟,还是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若隐若现?
1864年7月19日,湘军用40担炸药,把天京城墙太平门撕开了一条20多丈的口子,湘军如潮水般杀入,被围困2年多的太平天国都城天京最终被攻破,一场系统性、规模空前的烧杀抢掠开始了,其残酷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罕见。这场野蛮浩劫彻底摧毁了六朝古都的繁华。
南京之战,李秀成本可以突围而出,却把机会给了别人。凭借李秀成的能力与人际关系,他想顺利离开南京,隐姓埋名,终老一生,问题不大,但李秀成却选择了“万古忠义”。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的供词(即《李秀成自述》)是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史料,但其内容在历史上曾被清朝官方(含曾国藩等)刻意删减和隐瞒。这份供词的原貌与公开版本存在差异,今天就跟大家分析一下隐瞒的一些内容和我们的思考。
1864年7月19日正午,南京太平门的城墙上突然腾起蘑菇云般的黑烟。曾国荃点燃的三万斤火药将二十丈城墙炸成齑粉,湘军敢死队踩着战友的尸体冲进缺口。此时,城内的太平军将士已三天未进食,他们用布条裹着石头当作武器,在街巷中与清军展开最后的白刃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