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奥地利的白求恩”,在中国找到故乡
这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终章。多年来,有许多国际友人越过重重险阻来到中国,与四万万军民并肩战斗,共同抵抗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甚至因此而牺牲。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国际主义战士”。
这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终章。多年来,有许多国际友人越过重重险阻来到中国,与四万万军民并肩战斗,共同抵抗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甚至因此而牺牲。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国际主义战士”。
2025年8月11日,布西珠单抗在吉林省内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等医院实现临床可及,这一重要举措标志着新一代超小分子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正式进入临床应用阶段,不仅彰显了吉大一院作为区域眼科及眼底疾病治疗中心的引领地位,更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糖尿
一只来自加拿大的药箱,静静陈列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的白求恩·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中。吉林大学护理学院的11名师生专程从学校来到这里,只为纪念药箱的主人、长眠于此的国际友人亨利·诺尔曼·白求恩。
8月初,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内,人们在一座复原的小庙手术台前久久驻足——这是依据经典照片《白求恩大夫》复原的蜡像:身着灰布军装的外国医生,正全神贯注地弯着腰为伤员手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白求恩同志援华抗战牺牲86周年。86年来,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都对白求恩和白求恩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白求恩的名字始终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所铭记;白求恩的形象始终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高大如初;白求恩的精神已经
毛主席一生写了很多文章,唯独很少写关于人物纪念的,但对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抗日的白求恩大夫,毛主席为其写了三篇短文,分别是《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足以看出毛主席对于白求恩去世的悲痛与怀念。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医生,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为了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后因伤口感染而病逝于河北省唐县。他去世后不久,毛泽东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回顾历史,白求恩
盛夏时节,太行山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在位于河北省涞源县王安镇银山口村的白求恩战地手术室展馆,上百名中小学生正在开展研学活动,通过参观旧址、文物和史料等,直观感受白求恩当年如何在抗日前线救治伤员。
盛夏时节,太行山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在位于河北省涞源县王安镇银山口村的白求恩战地手术室展馆,上百名中小学生正在开展研学活动,通过参观旧址、文物和史料等,直观感受白求恩当年如何在抗日前线救治伤员。
1960年秋,中加尚未建交,冷战阴云密布之际,加拿大工会代表团竟已悄然踏足太行山麓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成员伊芙琳·阿姆斯特朗,一位将毕生献给女权与劳工运动的斗士,带回的不仅是一份来自东方的赠礼,更是一个西方左翼女性眼中鲜活、变革中的“人民中国”。彼时的中国,
1939年5月,359旅三个一把手:彭清云(左)时任9团2营教导员,左齐(中)时任7团参谋长,晏福生(右)时任7团政委于山西灵邱县神堡堂合影。
诺尔曼·白求恩,1937年夏夜,一句承诺改变了他的后半生。这不是所谓的英雄主义,倒像是某种无法挣脱的逻辑,一步接一步地把他推进历史深处。他说想“去中国”跟陶行知喝酒时说的,带着几分草率和坚决。话说出口没人太当回事,可几个月之后,他已经踏上海岸,异国土地,算真的
说实话,白求恩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不是被逼无奈才会来到中国,更不是因为心情不佳而临时做的决定,他完全可以在大都市里喝着咖啡悠闲地过一生。
1939年11月11日夜,这是白求恩人生中的最后一天。此时的他已经病入膏肓,在反复的发热和昏迷中,他终于恢复了一丝神智。
平台上有位女主播坐在直播间里对着镜头给网友们推荐了4所性价比很高的大学。不少网友都知道985大学里面有几所算是守门员了,比如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这位女主播并没有推荐这几所守门员。假如推荐这几所大学的话,观点倒是不新颖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认识“低级趣味”一词,最早是在毛主席《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他评价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那么,低级趣味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呢,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低级趣味之人呢?在我看来,至
1937年1月12日,史沫特莱的到访被当作一件要紧之事。她在一群红军士兵的护送下,穿过了地势起伏、道路坎坷的山间小道,最后到达了陕北。彼时,这片区域是中国共产党的关键根据地,处于国民党直接控制范围之外。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好医生,常被人们称为“白求恩式的好大夫”,白求恩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近日,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表彰决定印发,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主任医师魏玮同志被授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称号。
“父亲临终前念叨过好几次沙飞的名字。”聂力在整理聂荣臻遗物时对秘书感叹。1992年5月,聂荣臻办公室抽屉深处发现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1938年沙飞拍摄的《将军与孤女》,画面里聂荣臻正弯腰给日本小姑娘喂饭。这张照片揭开了尘封四十年的遗憾往事,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