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坚实的技术支撑。若技术止步于研发层面而未落地应用,便如同“空中楼阁”,虽美却虚幻不实。在市场与实践的广袤土壤中,企业作为创新主体,需通过人才,推动技术向具体场景深度渗透,方能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价值跃迁。
【环球网财经报道 记者 冯超男】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坚实的技术支撑。若技术止步于研发层面而未落地应用,便如同“空中楼阁”,虽美却虚幻不实。在市场与实践的广袤土壤中,企业作为创新主体,需通过人才,推动技术向具体场景深度渗透,方能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价值跃迁。
8月9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一场旨在促进教育界与产业界深度融合的大赛火热启幕。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共同发起,华南理工大学承办,施耐德电气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支持的“第四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不仅是一场贴近实际工程需求、洋溢着探索精神与实践智慧的竞赛盛宴,更是一个学生锻炼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本领、激发无限创新潜能的深度实践舞台。
作为全球产业技术领先者,施耐德电气连续三年在大赛中设置“施耐德电气Go Green电力电子创赢赛道”,并充分发挥其在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创新能力,为大赛提供技术和经验支持。长期以来,施耐德电气也一直将教育合作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携手各界生态伙伴,积极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多年来与诸多高校、职业院校共建创新实验室或者实训基地,还搭建世界级、国家级竞技平台,以真实的产业需求,让创新成果应用于实践,以卓越实践为行业树立标杆典范。
赋能高校赛事,“双碳”浪潮中锚定需求航向
“双碳”背景下,作为新质转型的关键领域,能源转型正面临从供给侧到需求侧的全面变革,数字化与绿色可持续成为所有产业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基于此,“第四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紧密围绕“‘双碳’战略下的能源转型及其技术变革”这一主题开展。
施耐德电气凭借能源管理领域的技术优势,为青年学子提供前沿理念和先进技术,连续三年在大赛上参与企业命题,今年聚焦电力电子变换技术、人工智能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和新能源发展挑战等领域,设置“DC/DC双向功率变换器设计”“AI助力工业控制智能优化”和“光储充一体化系统设计”三大赛题,精准对接市场真实需求,推动教育理论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
以“DC/DC双向功率变换器设计”为例,该赛题聚焦电力电子在能源领域应用的创新方向,旨在引导参赛选手设计一种可实现直流电能双向传输的高增益功率转换装置。其核心功能在于实现输入与输出间的高增益双向变换——既让电能能够从输入端流向输出端,也能从输出端反向回流至输入端,同时完成直流电压或电流的变换。据施耐德电气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考核评分维度包括能量正反向输送性能、并联功率均衡性能,以及输入输出转换的稳定性、长期运行的耐久性和功率密度指标等”。另一边,专注于“AI助力工业控制智能优化赛道”的参赛学生表示,他们在施耐德电气提供的系统平台基础上开展设计与创新工作。要在这一赛道中脱颖而出,参赛者不但需要深入理解工业控制的复杂性,还要提出独到见解和创新方案,通过AI技术赋能,使控制系统具备更高的响应速度、稳定性和效率,同时减少人工干预,推动智能制造的落地应用,最终目标是将智能控制技术与工业生产深度融合,助力实现高效、灵活、自动化的智能制造体系。
如今,这已是“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成功举办的第四年,随着赛事组织工作日益成熟,在推进过程中,施耐德电气凭借自身在能源领域的丰富经验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助力参赛学子在前沿观点的启发下突破潜能、展现更卓越的实力。赛事进行前段,施耐德电气通过多维度的内容分享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围绕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与新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展开深度解读,帮助学生建立对行业前沿的认知框架;另一方面,系统分享过往赛季的优秀案例,将真实项目中的实战经验转化为可借鉴的方法论,让学生提前熟悉赛事逻辑与实践要点。为进一步加速学生成长,施耐德电气还开放了内部网站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技术攻坚的“工具箱”,帮助他们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思维桥梁,实现能力的快速跃升。
施耐德电气赋能大赛的开展,不仅为青年学子搭建一个直面行业的技术实践平台,更是以其前沿的技术工具以及成熟的能源管理经验作为坚实支撑,全方位、深层次地助力培养既具备深厚技术底蕴,又拥有广阔产业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产教融合“妙手”,雕琢新质人才“美玉”
随着数字技术快速迭代,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全球产业格局深度重塑,新质生产力正以创新推动中国产业加速构建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除了技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更需要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一直以来,施耐德电气始终将人才培养视为重要责任。施耐德电气标准化与教育合作总监韩文秀在接受环球网等一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各大行业对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长,需要具备数字化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绿色低碳的技术、跨学科创新思维能力和国际化的意识和视野的‘新质人才’,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施耐德电气始终认为,培养“新质人才”,需要深化产教融合,而这其中企业是重要一环。施耐德电气致力于通过联合生态伙伴,通过多样化的“产教融合”方式,助力培养年轻人才。
在合作教学方面,施耐德电气以多元体系,搭建贯穿从理念到实践,从少年到青年,从专业教育到在职教育的全方位培养模式。其“碧播计划”开展10年以来,与全国超过100所职业院校合作育人,为近千位教师提供培训,受益学生近十万,为各行业输送大量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施耐德电气还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推动创新人才的培育。无论是作为“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的战略合作伙伴,还是自2011年起连续多年举办“绿色能效全球创新案例挑战赛”,这些均是施耐德电气践行产教融合的生动写照,即以大赛为平台,致力于培养综合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新质人才,有效填补行业人才缺口、破解供需失衡难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人才根基。
不仅如此,施耐德电气还联合高校和职业院校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截至目前,施耐德电气与30多所研究型高校携手,共建创新实验室,支持师生针对产业需求开展科研,助力创新型人才发展。如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工业网络技术实验室,并开展工业网络技术、智能制造项目等教学,为莘莘学子打造了一个探索前沿科技、激发创新思维的实践平台。同时施耐德电气也与100多家应用型本科和职业院校合作,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式,赋能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如与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共建PLC自动化控制实训室,提供相关技术和设备,为师生提供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实操课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专业技能,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高效衔接。
继续奏响创新弦音,助力青年人才破浪前行
“‘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举办的核心目标是锻炼学生专业技能,而科技成果转化则是赛事价值的延伸与升华。”施耐德电气标准化与教育合作总监韩文秀表示,“我们已见证诸多优秀产品展现出产业化潜力,且过往已有多个优质项目成功落地产业化。随着大赛质量的持续攀升,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
此外,赛事落幕,绝非创新的“休止符”,施耐德电气在赛后也会提供相关的支持,如组织师生进入施耐德电气的研发中心,让学生亲身见证企业工程师的研发过程。施耐德电气还曾推荐优秀队伍投身于“绿色能效全球创新案例挑战赛”全球性大赛的激烈角逐,让中国青年的创新智慧与卓越风采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
施耐德电气在通过赛事推动人才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为学生搭建与未来职业发展的连接桥梁。除了紧张激烈的竞技比拼和评委团队严谨专业的项目评审外,施耐德电气还在大赛决赛过程中特别策划“企业面对面”活动,聚焦职业选择、个人技能提升,依托企业对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深刻理解,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帮助,不仅为学生的决赛表现注入信心,更从长远视角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
在人才战略的宏大布局中,施耐德电气对在职员工的培养也视为重中之重。在技能培训上,施耐德电气深化人才数字化转型,将数字化融入员工培养,到2025年90%以上员工通过培训成为“数字公民”。同时,施耐德电气注重产业人才的长期成长,通过打造施耐德电气研修院,搭建专属线上学习的平台,提供超过1900多门线上线下课程,并已开展覆盖可持续发展、能源管理、工业自动化等核心领域的200余场专业培训,还推出产教融合数字化平台,将其融入研修院,开放给产业用户和公众。
从赋能赛事到链接全球平台,再到搭建全链条培养体系,施耐德电气以切实有力的实际行动,推动“新质人才”培育,为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浪潮培育源源不断的生力军。韩文秀呼吁:“新质时代,培育‘新质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作为全球产业技术领导者,施耐德电气将携手生态伙伴一起,着力推动形成更强大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新质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多元的支持,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强劲动力。”
来源:总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