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色变化丰富——董其昌《临兰亭序》的含蓄自然
习过书法的朋友,都听说过“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它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后代很多书法家都曾写过,唐朝有褚遂良《摹兰亭序》,有冯承素的双钩填廓《兰亭序》,今天我们分享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临兰亭序》。
习过书法的朋友,都听说过“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它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后代很多书法家都曾写过,唐朝有褚遂良《摹兰亭序》,有冯承素的双钩填廓《兰亭序》,今天我们分享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临兰亭序》。
好像每一个书画鉴定家都写过这类题目的文章,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一九九六年编过一套小册子《文物鉴赏丛录》其中书画卷两本里就有几篇这类文章。那是这些鉴定家在长期看画鉴画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案例后思考的结晶,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书画鉴定的复杂性。针对“若干”二字不同人会有不
欣赏山水画的时候,关注点往往会放在笔墨上,看画家的技法有没有问题。其实很多时候一幅画看上去舒服,是笔墨构图和谐统一的结果。就像写文章,形式和内容契合,读起来才有滋味。关于构图,古人总结出很多成熟样式。画全景山水,最常见的构图的方法是三远法。三远法分别是平远、深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载图文、视频等均出于公益传播目的,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我们尊重原创,所使用图、文、视频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如版权人认为本次转载行为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他首先是明代中期的文坛领袖,他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如同北宋的苏东坡和黄庭坚,影响力很广泛。再加上他当时的官职地位也比较高,有很多人找他题诗作词,所以,他在文学领域的知名度要远远大于书坛。然而,他的书法实力以及对于明代书坛的实际贡献也是不容小觑的。
在故宫浩如烟海的藏品中,有一本巴掌大小的册页,尺寸仅19×12.7厘米,却让清初画坛泰斗王时敏珍藏二十余年,更被四王之首的王翚奉为至宝。
2018 年 12 月 15 日上午 9 点半,在上海徐汇区的一个住宅楼里,有一场关于“如何观看一副画”的讲座,主题是董其昌的书法和绘画。这是配合目前正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的一系列活动之一。
社筵重举五朝仪。衎衎千官式燕迟。列鼎几承明主赐。回波不数近臣词。麦秋好及樱桃信。肉食能忘芹藻私。为问大酺颁汉诏。何如含哺颂尧时。尝新诏墨九宵温。簪笏晨趋建礼门。谷有嘉名居稷后。天临广晏陋膏屯。大烹己叶彤弓什。正席先叨熟釜恩。恰值百年还大典。肃宗皇帝圣云孙。天门
听一个画家朋友讲过他的一个经历:花了一笔可观的价钱买了一幅石涛(注:明末清初画家)的山水图,想重新揭裱一下,便把裱画师傅请到了家中(如此珍贵的古画自然不便送到店里去)。裱画师傅当面用清水浸湿古画,先揭去背纸,然后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地搓掉了紧贴古画的命纸,接着出
董其昌是晚明重要的书法大家,因此,董其昌的书论在晚明也有着十分特殊且重要的地位。因此需要特别关注。这些书论因为是纯粹的枯燥理论,学习起来非常乏味,但我却建议大家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它,又因为它内容较细较杂,我们分成了上、下两篇,这两篇,要合在一起学习。
近日,我区24家企业成功入选省先进级智能工厂名单,涵盖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船舶海工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江都“510”产业体系,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智造”力量。
在艺术史的星河中,“元四家”之名如雷贯耳,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蒙的繁复山水令无数人倾倒。然而,其中一位提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颠覆性理论的画家倪瓒,明明开创了文人画精神内核,作品被后世董其昌、八大山人奉为圭臬,却为何在大众认知里远不及其他三家?这场跨越
这首诗仅寥寥数语,却殊堪斟酌。前句描写了八大山水画冷峻疏淡、寒林凄寂的意境,后者又是画家诗画交融,冷眼看着精熟用笔下的“残红落叶”,也许是悲凉、苦闷,也许是彻悟后的平静如水。石涛是懂八大的,所谓“放浪于形骸之外,佯狂于笔墨之间”,不管是花鸟或山水画,八大的笔墨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载图文、视频等均出于公益传播目的,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我们尊重原创,所使用图、文、视频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如版权人认为本次转载行为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