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说巴西是外资的“百慕大三角”,进去的要么被税制扒层皮,要么被物流虐到哭,要么死在售后那张嘴。日韩企业砸钱砸广告,最后灰溜溜跑路;欧美大牌带资进场,结果连裤衩都赔掉。但偏偏有个中国品牌,既不搞花哨营销,也不打价格战,就靠一堆“笨办法”在巴西活了18年,还成了空
都说巴西是外资的“百慕大三角”,进去的要么被税制扒层皮,要么被物流虐到哭,要么死在售后那张嘴。日韩企业砸钱砸广告,最后灰溜溜跑路;欧美大牌带资进场,结果连裤衩都赔掉。但偏偏有个中国品牌,既不搞花哨营销,也不打价格战,就靠一堆“笨办法”在巴西活了18年,还成了空调圈的“不死鸟”。这不是神话,是格力用螺丝刀和扳手拧出来的生存手册——今天咱就扒开这场“反常识生存战”,看看真正的商业智慧,到底藏在光鲜数据的第几层。
巴西这地方,对外资来说简直是“地狱难度”的生存游戏。税制像个贪得无厌的吸血鬼,进口税、工业税、州税、市税层层叠加,产品摆上货架成本直接翻倍。有品牌不信邪,想靠低价冲市场,结果卖一台亏两台,活活被税务报表吓死。物流更离谱,从圣保罗发货到玛瑙斯,比唐僧取经还难:没高速,没铁路,中间还得穿过亚马逊雨林划独木舟,十天半月能到算老天爷赏饭吃,运费能让你怀疑人生。
最狠的是售后,巴西人把“保修”当信仰。你卖一万台空调,等于在地下埋了一万颗定时炸弹——哪个零件坏了没及时换,第二天就能在推特上被骂上热搜,评论区里“骗子”“垃圾”刷屏,口碑直接从天堂跌进马里亚纳海沟。再加上雷亚尔汇率天天坐过山车,今天赚的美元,下个月可能就缩水成废纸。
但最坑的不是这些“明枪”,是渠道那把“暗箭”。巴西人买空调不靠大超市,就认街角那个夫妻店老板和他背后的安装工。这些人要是看你不顺眼,你的货能在仓库里堆到生锈。多少外资企业砸钱搞促销、抢广告位,最后发现消费者根本不看广告牌,只听安装工一句“这牌子不行,零件难配”。
说白了,巴西埋的外资,大多死在“太聪明”:总想着用全球统一的套路走捷径,迷信广告轰炸,迷恋低价倾销,结果被本地的“土规则”揍得鼻青脸肿。
2001年格力刚进巴西时,牌桌上全是狠角色:美国 Carrier 是老牌地主,LG、三星靠着花里胡哨的设计和电视广告霸屏,格力就是个“三无选手”——没名气,没渠道,没本地关系。换别的企业,可能直接照搬国内打法:找明星代言,砸钱上电视,跟卖场签排他协议。但格力偏不,它干了件让所有对手看不懂的事:在玛瑙斯自贸区砸2000万美元建了个厂。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董明珠疯了:巴西建厂?劳动力贵,产业链不完善,物流还烂,这不是往火坑里跳吗?但现在回头看,这步“笨棋”恰恰是破局的关键。玛瑙斯自贸区有免税政策,直接把“税制凌迟”的命门给堵死了;本地生产能就近供货,物流成本砍了一半;更重要的是,用雷亚尔结算成本和收入,汇率波动的风险直接降为零。
工厂建好后,格力又干了第二件“笨事”:不抢C端流量,专啃B端硬骨头。别的品牌在电视上喊“变频空调省电”,格力的销售天天泡在安装工扎堆的小饭馆里递烟,手把手教他们怎么修机器、怎么跟客户吹牛:“格力这玩意儿,就像拖拉机,皮实!用十年都不坏!” 他们甚至跟巴西“蓝翔技校”SENAI合作,开培训班教安装工修空调,考试通过的还发证书、给奖励。
这操作在当时看来简直“土掉渣”。但巴西的安装工圈子就像个封闭的江湖,师傅带徒弟,徒弟再带徒孙,格力把这群人喂饱了、教会了,等于在全国织了张“口碑网”。客户去买空调,安装工一句“格力好,我修过,零件好找”,比明星代言管用十倍。后来格力在巴西有个外号叫“Trator”(拖拉机),听着像骂街,其实是安装工们的最高评价:丑是丑了点,但抗造啊!
别人忙着追风口,格力在打地基;别人想着赚快钱,格力在攒人脉。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路数,看着慢,实则稳如老狗。
格力在巴西的故事,戳破了一个商业谎言:总有人以为成功靠的是“奇招”“捷径”,但在复杂市场里,能活下来的往往是那些把“笨事”做透的人。
第一,别迷信“降维打击”,要学会“入乡随俗”。 巴西人不吃“高大上”那套,就认“实在”。你跟他们讲“智能互联”“AI控温”,不如说“这个零件坏了,我明天就给你换”。格力最聪明的地方,就是把自己从“中国品牌”变成了“本地玩家”——建厂、招人、搞培训,甚至连说明书都印成葡萄牙语方言版。这种“接地气”不是跪舔,是尊重游戏规则。
第二,流量是快变量,人脉是慢变量,但慢变量才是护城河。 现在企业出海,开口闭口就是“私域流量”“内容营销”,但在巴西这种人情社会,安装工的一句话比100条短视频都管用。格力花十年时间养出一群“铁杆师傅”,这些人就是它的“活体广告”“移动售后站”。这种信任一旦建立,对手想挖墙脚都难——你给安装工提成,格力给他们发养老金!
第三,所有的“笨办法”,本质都是反脆弱。 税制复杂?我本地化生产;物流垃圾?我自建仓库;汇率波动?我全用本地货币。格力这套打法,看着笨,但把风险拆解得明明白白。就像盖房子,别人用预制板搭高楼,看着快,一阵风就倒;格力一砖一瓦慢慢砌,虽然慢,但能抗地震。
现在很多企业出海失败,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聪明过头了:总想着用新工具、新模式走捷径,却忘了商业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巴西市场缺的不是花哨的营销,是稳定的产品、靠谱的售后、贴心的服务。格力把这些“基本功”做到了极致,自然就成了幸存者。
1. 别被“成功案例”忽悠了。 别人在东南亚靠直播带货爆单,不代表在巴西也行;别人在欧洲靠设计溢价赚钱,在巴西可能死得更快。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的“潜规则”,与其照搬经验,不如蹲在街头观察:当地人怎么买东西?信谁的推荐?怕什么麻烦?这些“土信息”比任何调研报告都管用。
2. 找到你的“安装工”。 每个行业都有被忽视的“关键节点”:卖建材的要搞定包工头,做美妆的要搞定美容院老板娘,卖农机的要搞定村口的修理铺。这些人不是KOL,但他们是“信任中介”。搞定他们,比投1亿广告费都划算。
3. 慢就是快。 别总想着“三个月打开市场,半年盈利”,在巴西这种地方,能活过三年就算成功。前两年别想着赚钱,先把坑踩遍:税务怎么合规?物流怎么优化?售后怎么建网?这些“笨功夫”做透了,后面想不赚钱都难。
4. 别把“本地化”当口号。 本地化不是换个包装、改个语言,是真的要扎下去:招本地人,用本地材料,甚至参与本地公益。格力在巴西捐了几十所学校,修了公路,当地政府和老百姓能不支持吗?商业的最高境界,是成为“社区的一部分”。
巴西不是外资坟场,是“浮躁者的坟场”。那些总想着走捷径、赚快钱的企业,迟早被市场的暗礁撞得粉身碎骨。而格力用20年证明:所谓“笨办法”,不过是把别人不愿意做的基础事做到极致;所谓“不死神话”,不过是把“尊重规律”四个字刻进了骨子里。
商业到最后,拼的从来不是谁更聪明,而是谁更扎实,谁更有耐心。在这个追求“爆点”“风口”的时代,格力的故事像一记耳光,打醒了那些幻想靠“奇招”赢天下的人:路要一步一步走,事要一件一件做,这世上哪有什么奇迹?所谓奇迹,不过是坚持的另一个名字。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