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31日,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日,但对于新疆人来说,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肉孜节。
2025年3月31日,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日,但对于新疆人来说,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肉孜节。
这个承载着团聚的节日,不仅意味着可以喜提三天假期,还意味着可以穿上新衣,与家人一起围桌而坐,享用一顿又一顿丰盛的家宴。
在新疆,这一节日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庆祝方式:家家户户清晨沐浴更衣、互赠美食、拜访亲友,在欢声笑语、音乐和舞蹈中,大家共同祈愿明天会更好。
节日前的准备: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就像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派对,早在一周甚至一个月前,大家就开始着手准备过节要用的东西。
忙碌从一场“焕新”行动开始——擦净每一块玻璃、摆出珍藏的器皿、换上崭新的桌布,将房子收拾的一尘不染,以迎接未来的福泽。
妈妈们通常化身为“厨房指挥官”,提前数日备料,除了摆置的蜜饯、干果和小零食外,还亲手和面炸了新鲜的馓子和包尔萨克,爸爸们则负责购买要宰牲的羊。
终于,伴随着家人与朋友深刻而热烈的想念,肉孜节来到了你我身边。
节日当天的热闹:厨房里的交响曲
节日前的那一夜总是特别漫长,焦灼地等待天亮。清晨早早醒来,如愿穿上新衣,从头到尾焕然一新,一句句“节日快乐”里承载着沉甸甸的期待与爱意。
在这样美好的瞬间里,开启一整天的欢乐与忙碌。
在新疆,过节的主旋律一定离不开吃!新疆人对食材的讲究近乎苛刻:羊肉需选当天现宰的羔羊,面粉要用天山雪水灌溉的冬麦……每一份食材都承载着对客人的诚意。
羊肉的百变盛宴
众所周知,羊肉从不会缺席新疆人的餐桌,独爱羊肉的新疆人能将一只羊的美味用多种烹饪方式完美诠释。
1手抓羊肉
吃羊肉是节日里最活跃的环节之一,从宰牲到切块,最后将洗好的羊肉放入锅里炖煮,新疆人吃手抓肉讲究原汁原味。
大块带骨羊肉清水炖煮,仅以盐调味,出锅后搭配皮芽子食用,豪迈中见本真。
再用煮完肉的羊汤下皮带面,捞出后装盘,盘底铺着皮芽子和肉,再倒上肉汤,如此一来,一盘纳仁便做好了。这一盘纳仁,把肉孜节的氛围拉向高潮。
2羊肉汤
羊骨慢熬数小时,加入恰玛古、胡萝卜,汤汁清澈却醇厚,在文火慢炖下激发出蔬菜的清甜和肉的醇香,暖胃更暖心。
先吃肉,再喝汤,最后把刚从馕坑中打出来的馕掰成小块儿,泡进汤里,吃一口浸满羊骨汤的馕饼,很是满足。
3羊肉串
虽然没有炉子和炭火,但家庭版小烧烤又有何不可呢?
热油顺着滋滋作响的肉块慢慢滑下,入口的瞬间,焦酥裹着嫩滑,鲜香和麻辣一瞬间都在口中翻腾舞蹈。
4羊杂
羊肠、羊肺、羊心、羊肝……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边角料,也被会吃的新疆人“玩”出了花样。
在羊汤中煮熟,撒些葱花香菜,用简单的调料拌一拌,便是一碗朴实的羊杂汤。
用羊肺、羊肠做成的面肺子、米肠子,煮熟后被切成小块盛入盘中,浇上汤,再撒上少许秘制的辣椒油、蒜末、葱末、香菜等调味,入口香味直抵灵魂深处。
还有急火猛攻下烹制而成的爆炒羊杂,本不起眼的各种羊内脏在掌勺人的手下改头换面,成了扣动宾客心弦的不可多得的美味。
5烤全羊
有些人家还会准备烤全羊,作为节日宴席的“压轴明星”,它外皮焦脆、内里多汁,孜然与辣椒面的香气随炭火升腾,一次又一次地点燃节日氛围。
碳水与创意的狂欢
逢年过节,主食不可少。除了羊肉,桌子上还会摆抓饭、薄皮包子、拉条子、粉汤等,不同民族之间也因为饮食习惯的不同,而形成独特的饮食结构。
1抓饭
抓饭又称手抓饭,以大米、羊肉和胡萝卜为主料,皮芽子、葡萄干为辅料。
抓饭通常分为肉抓饭和素抓饭,素抓饭一般会加葡萄干或鹰嘴豆,而肉抓饭的门类就多了——羊排抓饭、碎肉抓饭、鸡腿抓饭……
羊油浸润的米粒颗颗分明,胡萝卜的甘甜与葡萄干的酸甜交织,一勺入口,油脂香直击灵魂。 这碗抓饭,靠着其实在的口味,在肉孜节的餐桌上稳固了地位,牢牢抓住了食客的胃。
2薄皮包子
在新疆,碳水与碳水的结合碰撞很常见。
有些人家喜欢用薄皮包子配抓饭吃,面皮薄如蝉翼,包裹着调制好的羊肉与皮芽子馅,蒸熟后泛着油光,一口抓饭,一个薄皮包子,堪称绝配!
3粉汤
那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粉汤,是肉孜节宴席中承上启下的“味觉调节剂”,在蒸腾的热气里,饱含着家的温情。
汤底定下了一碗粉汤的味觉基调。若是加红油辣椒,便成了酸辣粉汤;若是搭配几个饺子,就成了粉汤饺子;若是用煮熟的羊杂碎或牛杂碎炝锅,则是杂碎粉汤。
招待客人吃粉汤时,还要端出一盘香喷喷的油饼。咬一口金黄酥香的油饼,喝一口热气腾腾的粉汤,味道鲜美,油而不腻,只能说两个字:攒劲!
4馕
“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肉孜节的餐桌上自然也少不了馕的存在。
或是干吃,或是泡奶茶吃,亦或是抹上酥油或果酱吃,每一种吃法都刺激着客人们的味蕾。
新疆人的待客哲学
吃完正餐后喝茶,几乎是新疆各族人民不变的传统。
1咸奶茶
奶茶是新疆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
在制作奶茶时,先将捣碎的砖茶放入清水锅中煮开,茶烧开后加入鲜奶,沸时不断用勺扬茶,直到茶和乳充分交融,再撇去茶叶及浮沫,根据个人口味加少许盐即可。
有些哈萨克族家庭更为讲究,会配着杰呐特(一种用塔尔米、酥油、砂糖或奶皮、奶酪混合而成的食物)、酥油一起享用,那味道是大鱼大肉后最简单的满足感。
2香茶
生活在南疆的少数民族更喜欢喝“香茶”。
将敲散的砖茶大火烧开后加入桂皮、胡椒、丁香等香料粉,搅拌过滤即可。还有些人会加入做抓饭时锅内的浮油,认为这种茶能够大补。
3三炮台
三炮台实际上就是盖碗茶。据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三泡台源于晋代,明清时期传入西北,与当地穆斯林的饮茶习惯相融合,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茶饮。
除茶叶外,还要加上桂圆、红枣、葡萄干、枸杞、冰糖等佐料调味,热气中带着幽香,甘甜可口。
4花果茶
如果说饭桌上的硬菜代表着新疆的豪迈,那么饭后这一壶花果茶便象征着新疆的柔情婉约。
新疆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为玫瑰花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而新疆的玫瑰花茶也随之享誉大江南北,在热水的冲泡下,玫瑰花蕾慢慢舒展,散发出甜香扑鼻的味道。
果茶则是将新疆本地产的杏干、葡萄干、红枣等新鲜时令干果,按照一定比例泡制而成。冷藏处理后清凉可口、沁人心脾,饮用味道更佳。
小食与糕点的极致碰撞
节日的喜庆氛围令人愉悦,而更引人注目的则是那些茶几上用精致器皿盛装的各种干果、糕点、零食等小吃,让人眼花缭乱、垂涎三尺。
当看到那些造型精致、色泽诱人的点心,客人们都不由自主地驻足桌前,它们仿佛要把客人们的心都融化!
1馓子
用清油、鸡蛋、盐、花椒水和面,大面团分成小面团,压成圆饼,从中间开洞,再经过揉搓抻拉,最后用筷子牵着入热油,炸制金黄色而成。
细馓子层叠如塔,薄皮馓子撒糖粉,光是堆叠着摆在桌上便已经有了节日的氛围。
2包尔萨克
将发酵的面团用牛奶和盐调制,切成菱形下锅炸制,炸出来如同一个个小包子。
而这提前炸好的包尔萨克,便要在此时登场亮相,配着奶茶或者茶几上的其他小菜、果酱食用,别有一番风味。
3巴哈力
新疆版“黑森林蛋糕”,红糖与蜂蜜交融,夹层铺满核桃仁、葡萄干等,软糯香甜。若是配咸奶茶食用,更能在甜咸中碰撞出独特风味。
4玛仁糖
玛仁糖,在新疆被称为切糕。核桃、葡萄干与麦芽糖的极致压缩,将其变成一块密密匝匝的糕体,一口咬下,甜香与果仁的酥脆在口中迸发,口感丰富而有层次,让人食指大动。
5干果
色泽艳丽的干果也是节日摆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方面可以满足大家闲暇时间对于零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人体健康,对于零食爱好者来说是极好的选择。
6进口零食
新疆和周边八个国家接壤,那些进口零食自然而然融入了新疆人的生活,摆到了节日的茶几上。
Albeni的巧克力威化饼干,香浓的巧克力外皮包裹着粘牙的焦糖和酥脆的饼干芯;Rondo的夹心曲奇,嵌着花纹的曲奇饼干夹着厚厚的奶油,香甜可口;
katkat炼乳层层糕,松脆的酥皮层次分明,奶香浓郁、一碰就碎,注入草莓酱和杏子酱,甜味更浓郁,幸福感爆棚……
这一天,每家每户都洋溢着浓郁的喜悦。人们换上漂亮的新衣服,去亲戚朋友家互相拜访,厨房间飘散出各色美食的香气。
当最后一盘抓饭见底,当茶碗中的热气渐渐消散,肉孜节的意义早已超越味觉享受。它不仅是一场美食盛宴,更是游子归家的号角、长辈絮叨的温情、孩童嬉笑中的传承。
最后,致每一位过节的朋友:愿羊肉的温热驱散你所有疲惫,愿家宴的丰盛带来团圆与富足,愿每一口茶都能品味出岁月静好!
无论你身在何处,愿家乡美食的香气,跨越山河万里,为你捎去团圆的温度!肉孜节快乐!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来源:我从新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