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宋乾道九年(1173),47岁的集英殿修撰范成大出任静江(今桂林)府知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途经槠州(今株洲)并留宿。其在《骖鸾录》书中记载:“二日,宿槠州市,又当舍舆溯江,”“此地既为舟车更易之冲,客旅之所盘泊,故交易甚夦,敌壮县。”后段文字介绍了槠州水陆交
宋代的株洲“敌壮县”
网上总有人说株洲是解放后才有的。我晕!
南宋乾道九年(1173),47岁的集英殿修撰范成大出任静江(今桂林)府知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途经槠州(今株洲)并留宿。其在《骖鸾录》书中记载:“二日,宿槠州市,又当舍舆溯江,”“此地既为舟车更易之冲,客旅之所盘泊,故交易甚夦,敌壮县。”后段文字介绍了槠州水陆交通便利,往来客商多,商业繁荣,交易量大,其经济实力超过许多大县。
范成大
宋朝统一中国后,因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国家经济实力、百姓生活水平远胜唐朝。宋朝的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进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指出:“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
建宁县虽然在株洲设置过县治,但由于交通不发达,并未使株洲繁华起来。还是五代时马殷占据湖南建立政权后,为了防范杨吴集团从江西入侵,在株洲至醴陵一带设立了五道关防,以后沿着这五道关防连接起来的湘赣驿道,使株洲在南北向湘江水道的基础上,增添了东西向陆路交通,株洲成为历史上最早的交通枢纽集镇。
佘意明等史学家认为,株洲的商贸发展起源于株田关(上述五道关防之一),是由关防发展为集镇,这里还有宋代文人多次提到的“株田古渡”。
宋代的株洲究竟有多繁华,史书鲜有记载。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均在今湖南境内)官方绘制的地图册上,均明确标注“槠洲市”,说明当时的槠洲已成为湘江边上的一个有名的大集市。
集市图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宋代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中寻找答案,能从宋代许多名人喜爱到株洲游玩和住宿中找到答案,能从宋代的株洲成为“酒都”等事实中得到答案。
本文开头有范成大路过并留宿株洲,记录下株洲是水陆交通要道,商家繁荣的情景。范成大在《醴陵驿》一诗中还表露了急切想见到当时槠州的心情:“槠洲何日到,鼓枻上沧浪”;南宋名将刘锜游株洲资福寺墙上题诗:“……山僧不识英雄汉,只管滔滔问姓名”;北宋书法家到株洲凿石铺吊唁杜甫,写下“怀杜岩”;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在《九日槠洲舟中》:“……今日登高无处所,一樽携上枕红楼”:南宋诗人赵蕃在《八月八日发潭州后得绝句四十首》:“往作槠洲过,烟雾空蒙只市声……”:张栻和朱熹在株洲胡氏园饮酒、作诗、话别,后人在株洲建分袂亭纪念;还有湖广总督项世安等都游玩株洲并留下赞美诗篇。
网络图
江西风流才子胡铨携美女黎倩游玩株洲,胡氏族人在当地高档酒楼胡氏园宴请即将升迁的胡铨,胡一高兴多喝了几杯,便乘酒兴在墙上留诗:“君恩许归此一醉,傍有梨颊生微涡”,由此诞生了成语“梨涡浅笑”。
1273年,民族英雄文天祥任湖南提刑,其在湘任职一年时间,却在株洲待了半年时间。是什么吸引了文天祥?株洲的商业繁华,也使得株洲的歌楼酒肆繁荣,是株洲的美酒和美女留住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文天祥。
酒肆
最能够证明宋代株洲经济和商业高度发展的还有株洲当时上缴的酒税。蔡幼学在《行状》中记载:“槠州市酒课岁尝至缗钱二十万,……”一缗钱值银子一两,就是说株洲当时一年上缴的酒税已达20万两,相当于一个中等偏上的州产生的酒税。
再说,株洲是宋代湘潭县的“一都”,一个并非紧挨县治的一个里(村)能“排名第一”,这应该与株洲当时的“GDP”不无关联。
清光绪版《湘潭县志》的“市肆图”中,株洲规模较大的集市有“株洲市”、“三门市”、“淦田市”、“朱亭市”等,由此我产生联想,清代株洲的这么多“市”,极有可能就是在宋代打下的基础并发展起来的。
综上所述,宋代的株洲确实“敌壮县”!
来源:株洲牛八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