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微短剧+”时代,精品如何破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11:41 1

摘要:微短剧正在以攻城略地之势,加速占领用户心智。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的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半年增长率高达14.8%;使用率为59.7%,较上半年增长7.3个百分点。仅半年时间,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

微短剧正在以攻城略地之势,加速占领用户心智。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的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半年增长率高达14.8%;使用率为59.7%,较上半年增长7.3个百分点。仅半年时间,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90分钟涨到101分钟,已经追平即时通讯,微短剧的渗透率可见一斑。

从野蛮生长到迈入元年,再到重新洗牌,微短剧不断涌现出一夜暴富的商业神话,亦在各项政策的监管下,逐渐走向规范化生产流程。如今,内容精品化已然成为大势所趋,微短剧也从竖屏短视频形式,发展到横屏上星,被主流卫视所接纳。

为进一步推进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于3月27日至29日在成都举办。大会特设多场微短剧主题论坛,汇聚行业专家、平台代表及创作者,围绕内容创新、技术赋能与产业升级展开深度探讨。会上不仅解读了行业政策方向,更通过平台案例分享与产学研合作签约,为微短剧创作建立品质标杆,推动行业向规范化、精品化持续迈进。

微短剧势头凶猛

爱奇艺加速布局内容精品

近年来,微短剧行业快速崛起,并凭借快节奏叙事、高浓度情绪和碎片化传播的特性,成为影视行业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与此同时,微短剧以制作周期短、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在降本增效时代里成为了内容创作者追求性价比的最佳选择。

恰因如此,长视频平台纷纷入场,意在通过布局多元化题材挖掘存量用户。以爱奇艺为例,爱奇艺自去年入局微短剧以来进行了很多的有益探索,从微剧短剧分类到会员模式的推出,再到精品微短剧千部计划、精品短剧百部计划、举办荧光之夜微短剧盛典,给好内容和从业者以前所未有的尊荣感,这些举措都从不同纬度拓宽了微短剧的发展视野,推动了行业的品质升级。

在爱奇艺主办的“精品微短剧创作论坛”上,杨峥围绕“守阵、提质、赋能”三个关键词提出了短剧的发展方向。守阵即通过规范管理、确保内容质量,进一步明确微短剧创作的内容红线、文化基线,让创作者有方向、让作品有灵魂、让故事有温度。提质就是要攀登品质之峰,打造时代标杆。我们希望通过内容创作引导与创新激励,鼓励创作者坚守工匠精神,多出精品力作。赋能,即通过“微短剧+”行动计划,将微短剧和其他领域行业的结合形成新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经济业态,赋能千行百业。

从去年的《少爷和我》、《大王别慌张》,到今年的《原罪》以及近期火爆出圈的《家里家外》,爱奇艺为观众带来了许多兼具艺术价值与市场口碑的标杆作品,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对此,罗建辉认为,微短剧创作若想实现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跨越,需要坚持价值引领,深耕现实主义创作,并强化创新驱动,打造差异化的精品,这样才能构建良性生态,推出可持续发展的作品。

张苏对此深有同感,在他看来,“精品微短剧创作要在思想深度、情感浓度、文化厚度三个层面不断创新深耕。”其中,思想深度是精品微短剧的灵魂所在,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关照现实的真实版,微短剧的轻量化不是内容的浅薄化,更需要扎更生活、聚焦民生,精品微短剧的创作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耕现实主义创作。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海涛则从内容源头出发,为大家分享了关于微短剧自制内容的个人思考。根据杨海涛的观察,微短剧一定会回到内容创作的本质,一方面,微短剧要构建合理的剧情结构,注重故事的逻辑性;另一方面,微短剧要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提升角色的感染力,并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背景和内心世界,让人物具有多面性和层次感。

如今,微短剧正从内容形态进化为产业连接的超级接口,微短剧的创作者应该把握机遇,以精品力作推动产业的更好融合。

“微短剧+”如火如荼,千行百业入“剧”来

论坛探讨过后,“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回顾暨第六批推荐剧目的发布仪式正式启动,旨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文旅”融合促进消费的新模式,并营造跟着微短剧去全国各地“打卡”的新风尚。

2024年共有五批162部优秀主题微短剧入选“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取景地涉及31个省级行政区,已播作品播放量超百亿,有力推动了微短剧题材体裁创新和内容升级,赋能当地旅游、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微短剧创作引导和优秀微短剧示范引领,中国网络视听协会组织业界专家对已播出剧目的播放量、评论量,社交媒体讨论热度、作品价值导向、文化内涵、艺术水准等进行了综合评审,并评选出了以《重回永乐大典》《一梦枕星河》为代表的20部年度重点推荐剧目。

在微短剧与文旅联动方面,山东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并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根据山东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国华的介绍,山东省积极实施微短剧精品创作工程,加强重点题材规划引导,建立各类重大主题微短剧剧本项目库。并积极推动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启动微短剧+系列创作计划,旨在让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微短剧的题材边界,推动消费升级,并带动观众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来学法、来科普,学经典,看品牌、看非遗,看医疗等计划等,同时对入选创作的作品在扶持奖励方面予以重点倾斜。

在短剧创作方面,各大平台愈发内卷,意在通过精品化内容搭建自身护城河。爱奇艺影视文学研发中心总经理张晓媚在现场为大家带来了“给碎片时间一记「故事重拳」——微短剧内容创作分享”的演讲,她指出,关于叙事和节奏,微短剧其实不是简单的长剧的浓缩版,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讲到精准的故事。无论是长剧还是微短剧,核心都是注意力经济,若想突破,则需从流量至上转向价值共情,“观众从未拒绝过深度,只是拒绝冗长,微短剧这样的内容载体就是用更短的时间承载更大的价值。”

百度百家号内容运营负责人于轲则为大家分享了百度短剧的精品化创作之路,百度不断探索新类型题材,在“微短剧+文旅”赛道上,百度联合了平安重庆共同推出了微短剧《山城警事》,并带动了泉州本地在百度上的搜索指数增长50%。在非遗领域,百度作品《时间照相馆》也展现了四川官塘非遗村的文化。

关于内容精品化,于轲分享了自己的四点思考。第一,从卷内容不卷制作,到卷立意也要卷创新;第二,免费模式成为主流,延续性的内容才能留住观众;第三,一味的爽感不可取,创新突破才能带动行业精品化;第四,平台需要找准定位,做好守门人和赋能者的角色。

在“微短剧+论坛”上,内容创作者与行业从业者共同从产业生态、艺术创新、跨界融合等维度探索破局之道,“微短剧+电商”、“微短剧+产业”、“微短剧+文旅”、“乡村微短剧”等领域皆焕发了新生机,为微短剧行业多元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新星表示,“北京市广电局坚持以内容创新、技术赋能、生态培育为抓手,持续用力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释放视听产业新动能,更好链接赋能千行百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的党委书记、主任宁启文为大家介绍了乡村微短剧的破局之思。在他看来,“乡村微短剧的创作对于推动农业和农村文化的繁荣,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积极响应时代号召,紧抓机遇,在乡村微短剧发展中不断发力。”

微短剧的风口已经来临,但乡村振兴的蓝海正等待深耕。他希望内容创作者可以用微短剧的小屏幕展现乡村振兴的大图景,用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作品,让世界看见中国乡村的新时代。

抖音集团副总裁、总编辑张辅评为大家分享了红果短剧的创作方法论。他认为,精品化是影视行业升级蝶变的必由之路,短剧创作应取长补短、推陈出新。一方面,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另一方面,也要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营造健康有序的创作生态。

谈及红果短剧,张辅评坦言:“对于年轻的红果而言,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但也充满无限可能。我们将坚定规范内容管理,与行业齐心协力净化生态,也将持续加强与媒体专业影视机构和影人的合作,整合各方优势、博采众长,携手打造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极佳的精品力作。在创作上以小切口映射好时代大主题,以小体量展现出大众新群像,让‘微而精、短而美’成为红果短剧的鲜明特色。”

微短剧出海掘金,国际化之路任重道远

短剧的内容是否过硬?出海带来的反响也是检验标准。当我们将视野放眼海外之后,短剧出海正在成为一条全新的掘金之路。今年,爆款短剧同样加速了在海外开拓阵地的步伐,微短剧出海暨生态健康发展论坛以“新生态、新思路、新发展”为主题,探讨微短剧出海的机遇与挑战,共谋行业健康发展的未来。

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数据,在海外视听类应用收入TOP100中,中国应用共有20个,新入围的11个应用中,8个是微短剧,这个数据不仅彰显了中国微短剧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更标志着中国网络视听内容正以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态势,改写全球视听产业格局。

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副局长赵杰指出,中宣部将进一步加强版权国际合作,并持续深化合作共赢的版权双边合作关系。推动优秀版权资源出海,进一步提升版权合作影响力,建立健全版权国际贸易服务机制,编制重点国家地区版权营销环境指南,为版权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副司长杨铮对此颇为认同,并表示在本次论坛正式成立微短剧版权保护联合专家小组。专家小组将汇聚各方的专利力量,深入研究微短剧版权保护中的关键问题,为微短剧版权保护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指导,助力解决行业面临的版权争议和侵权两项难题。

在国际传播方面,各大企业也纷纷加速了出海步伐。点众科技董事长陈瑞卿分享了微短剧出海的实践方法论。根据他的观察,国内微短剧生态相对成熟,每天上新100多部左右,但国外产能较低,对于本土微短剧企业而言,这里蕴藏着机遇。“无论海外还是国内,核心仍然是内容。”

九州文化董事长汪家城分享了中国故事的全球表达,在微短剧领域,中国有微短剧基础,在出海方面的优势独一无二。出海的企业一方面要把自己的剧本库以及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内容做到极致,另一方面则要重视本土剧,把出海蛋糕做大做强。

麦芽传媒董事长何云长认为,现在的局面下,剧集的成功率远远高于豪赌大爆款,创作出海短剧时,不仅需要注重翻译的基本盘,还要设置简单清晰的主线和暗线,从而使内容简洁明了。“文化差异虽然是出海面临的挑战,但内容的底层逻辑相同,大家都渴望感受到普世的情感。”

整体来看,微短剧出海既是‘轻骑兵’,也是内容创作者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之一,大家不仅要追求走出去,更要追求扎下根。“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到黄沙始到金”,对于短剧行业而言亦是如此。筛选优质短剧的过程就像大浪淘沙,层层筛选出的精品内容,也将更值得海内外的用户花费时间成本与金钱成本。

来源:烹小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