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夏时节,行走在敖寨乡村中,清新的庭院映入眼帘,家家户户门前屋后整洁有序,蜿蜒的村道旁绿意盎然……一幅幅生动的乡村治理图景徐徐展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这一切,都是敖寨乡扎实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专项行动的生动写照。
初夏时节,行走在敖寨乡村中,清新的庭院映入眼帘,家家户户门前屋后整洁有序,蜿蜒的村道旁绿意盎然……一幅幅生动的乡村治理图景徐徐展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这一切,都是敖寨乡扎实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专项行动的生动写照。
“大家动起手来,清理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沟沟坎坎,众人拾柴火焰高,整个村的人居环境美了,大家生活心情更加舒畅。”在瓮背村的院坝会上,驻村干部用“土话”讲着政策。“我们产业路上的杂草又长起来了,建议大家一起去合力清理,影响美观还不方便进出。”村民们纷纷用“家常话”提出意见建议。
而瓮背村的院坝会现场,只是敖寨乡广泛宣传动员,强化干群共治的一个缩影。由联系村领导带头,深入7个村(社区)召开群众会、院坝会20余场,构建起“联系村领导包村、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包组、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包户”的三级责任体系,建立了“环境一起管、文明一起创、建设一起干、治理一起抓、管理一起议”的共建共治新格局。乡村两级干部主动认领“责任田”,党员先锋队逐户动员,村民代表化身“卫生监督员”。如今,由敖寨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志愿者组成的8支志愿队活跃在田间地头,村民从“站着看”变为“抢着干”,清运杂物、河道,干群合力让7个村(社区)焕发新活力。
“村里面组里面都在打扫卫生,我家当然不能拖后腿。”瓮背村的杨再先边清理自家院坝,边向村干部说道。全乡干群统一思想,曾经的废弃柴棚变身“微菜园”“微花园”,文化广场成了播放露天电影的场所,敖寨乡用“绣花功夫”重塑着乡村容颜。
针对卫生顽疾,各村结合村情实际推出“清单销号制”,将乱搭乱建、垃圾死角等痛点纳入动态台账,整治一处、销号一处。在敖寨社区、两河口村深冲组等集镇,村(社区)两委与商贩达成协议,赶集日日常劝导占道经营,结合实际划定摊位让商贩安心经营;在背街小巷,网格员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协议,垃圾日产日清成为雷打不动的“铁律”。乡村从“扫干净”向“美起来”悄然跃升。“河道里偶尔漂浮的塑料袋彻底不见了,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也干净整洁,有些家里跟花园一样,每天饭后散步,看到这些心情都舒适了不少。”中华山村的杨大哥说道。
“整治不能像刮风,过去就散。”敖寨乡用制度创新破解治理难题。各村定期组织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通过“卫生积分+群众推选”模式评选出卫生文明、爱老敬亲、勤劳致富等方面的典型人物,并进行物质奖励和广泛宣传,为广大村民树立学习榜样。同时在村规民约里新增“环境治理”条款。
从行动自觉上升为文明自觉,是敖寨乡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的首要目标。“乡里面开会说了,不仅仅要动员乡亲们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更重要的是引起大家思想上的自觉和重视。”中华山村党总支书记说道。“我们这里位于万麻公路沿线,还有食用菌基地等产业园区,是乡里面的门面,人多车多导致的垃圾增多不是借口。”村里的邓大爷在散步时随手捡起路边的白色垃圾扔进垃圾桶,这种改变不仅停留在扫帚下,更扎根在心底。走在敖寨乡的7个村(社区),看得见的是整洁村巷、绿水青山,看不见的是悄然生长的文明自觉。长效治理的种子,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通讯员 王鹏
一审 阙成岱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