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血糖不是绝症,但它是个“磨命”的病。为什么有些人血糖高了几十年,照样活到八九十岁,精气神都不输年轻人?而有些人,才过六十,糖尿病还没几年,就开始并发症缠身,甚至走得很快?差别,就藏在一些不起眼的生活习惯里。
高血糖不是绝症,但它是个“磨命”的病。为什么有些人血糖高了几十年,照样活到八九十岁,精气神都不输年轻人?而有些人,才过六十,糖尿病还没几年,就开始并发症缠身,甚至走得很快?差别,就藏在一些不起眼的生活习惯里。
最近一项追踪15年以上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那些能稳稳活过80岁的高血糖老年人,早在60岁前后,就悄悄改掉了5个“杀糖元凶”。不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也不是天天扎指头、算卡路里,而是不做这5件事了。问题来了——你还在做几样?
我们总说“管住嘴、迈开腿”,可这五件事,跟吃动关系不大。它们更像是生活方式里的盲区,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甚至有人以为,自己控制得不错,但其实这些“慢性自杀”的行为,已经在身体里埋雷。
第一件,不熬夜。
听起来像废话,但在临床上,我见过太多人,血糖刚刚稳定一段时间,就因为连续几晚熬夜刷剧、打麻将、赶工,血糖飙到天边。肝脏与胰岛素的关系,就像指挥官和士兵,晚上不休息,指挥系统紊乱,胰岛素也就“摆烂”。
熬夜不只是晚睡,而是打破了身体原本的代谢节奏。研究显示,睡眠不足6小时,胰岛素敏感性下降30%以上,就算饮食没变,血糖也会上升。那些活过80岁的老糖友,大多早就戒掉了“夜生活”,哪怕睡不着,也不在床上刷手机,而是闭眼静躺。
第二件,不急着减肥。
很多人一查出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猛减肥,一天走两万步,只吃青菜豆腐。结果呢?体重下来了,肌肉也掉了,整个人虚得跟纸片人似的。
60岁以后,体脂不是越低越好,过于激进的减重,反而会让血糖更不稳定。肌肉是胰岛素的“消费站”,减少了肌肉,等于减少了血糖的出口。真正活得久的老糖友,减重从不求快,而是慢慢调、稳稳走,保持基础代谢不掉底。
第三件,不再情绪内耗。
糖尿病跟情绪之间的关系,被很多人低估了。焦虑、愤怒、压抑,会导致肾上腺素和皮质醇飙升,这两位“激素大哥”一上场,血糖就跟着跳水失控。临床上,情绪不稳定的糖友,更容易出现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
我看过一个退休的中学教师,血糖控制得非常好,秘诀不是饮食多严,而是每天写写日记、养几盆花、听点老歌,把情绪慢下来。能活到80岁的糖尿病人,很少是那种“什么都往心里憋”的性格,他们大多学会了放过自己。
第四件,不再追求“完美控糖”。
有段时间,控糖圈里流行“糖化血红蛋白要低于6.5%”,很多人天天扎手指、记饮食、计算碳水,搞得像搞科研。可临床上,我们发现这些人反而更容易出现低血糖昏迷、情绪崩溃、生活质量下降。
60岁以后,血糖的“稳定”比“低”更重要。活得久的人,往往血糖控制在7%左右,但波动幅度小、很少出事故。他们早就明白,日子是要过的,不是围着血糖表转的。比起数字好看,更重要的是身体有没有“说不出口的疲惫”。
第五件,不再用力社交。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频繁社交,对高血糖患者,是一种慢性消耗。饭局上的应酬、聚会的推杯换盏、无效的寒暄,全是糖的“陷阱”。
60岁,是个该“断舍离”的年龄。那些活得久的糖友,早就不再硬撑着参加所有聚会,也不再勉强自己维持“人缘”。他们更愿意回家泡一壶茶、读点闲书、晒晒太阳,把能量留给自己。
这些人不是不合群,而是把“人情糖耗”看得很清楚。他们知道,健康的社交,是让人松弛的,不是让人疲惫的。
你可能会好奇,这些习惯,真的有科学依据吗?答案是肯定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显示,生活方式的综合干预,对2型糖尿病病程的延缓作用,远远超过单一的药物依赖。中国慢性病与营养监测项目也指出,中老年人群的“非药物干预”依从性,与寿命呈正相关,尤其是在60岁这个“分水岭”上,差异开始显现。
说到底,长寿不是拼意志,而是懂得“收”。收起熬夜的欲望,收起过度控糖的执念,收起被社交绑架的焦虑。高血糖不是绝路,是提醒你“慢下来”的信号。
人这一生,和血糖斗争,不是打仗式的,而是共处式的。那些能活到80岁的人,不是做了多少事,而是学会了不做某些事。他们不再执着完美,而是选择顺势而为,让身体和生活都留有余地。
60岁以后,真正的智慧,是知道哪些事,不必再做了。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正在和高血糖打交道,不妨静下心来,看看这5件事,你还在坚持几样?也许放下的那一刻,才是转机的开始。
健康这条路,没有捷径,只有方向。希望你走得慢一点,但更稳一点。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一点启发,欢迎点赞、评论、分享。你的每一次互动,都是对我们科普健康事业最好的支持。关注我,了解更多不被忽视的健康真相。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6)[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2、徐雁,王丽敏,李镒冲等.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变化趋势:2003—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营养监测[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8,52(7):682-688.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泌尿一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