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部分农牧区仍有布病流行,掌握科学防控知识对保障健康至关重要。以下是关于布病的防控知识: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部分农牧区仍有布病流行,掌握科学防控知识对保障健康至关重要。以下是关于布病的防控知识:
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分为多个生物型,可感染牛、羊、猪等家畜及人类。人感染后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等症状,因病程迁延易被误诊为感冒或风湿病,故被称为“懒汉病”或“波浪热”。
二、布病是如何传播的?
1. 主要传染源:
患病或带菌的牛羊(尤其是流产的母畜)是主要传染源,其分泌物、胎盘、乳汁、皮毛等均可能含菌。
2.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牧民、兽医、屠宰工等接触病畜血液、胎盘时,病菌可通过皮肤伤口或黏膜入侵。
消化道传播:饮用未经消毒的生奶或食用未煮熟的病畜肉制品。
呼吸道传播:吸入被污染的尘埃或气溶胶(多见于皮毛加工厂)。
三、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急性期(感染后1-3周):
发热(典型表现为波状热)、多汗(夜间盗汗明显)、乏力、关节肌肉疼痛(大关节为主)、肝脾肿大等。
慢性期(病程超6个月):
反复低热、疲劳综合征、关节炎、脊柱炎,甚至累及心脏、神经系统。
四、预防措施
1. 高危职业防护:
牧民、兽医等需穿戴口罩、手套、防护服,处理流产物后彻底消毒。
定期对养殖场消毒,病畜需隔离或无害化处理。
2. 食品安全:
牛羊奶需煮沸或巴氏消毒,肉制品彻底煮熟(中心温度达70℃以上)。
生熟刀具、案板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
3. 公众防护:
避免接触来源不明的牲畜及制品,儿童、孕妇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尤需注意。
去牧区旅游避免饮用路边现挤奶。
五、常见误区澄清
❌“只有牧民才会得布病”:普通居民饮用生奶、接触污染制品也可能感染。
❌ “布病无法治愈”:早期规范治疗治愈率高,但延误易转为慢性。
❌ “症状消失可自行停药”:擅自停药易导致细菌耐药和复发。
布病可防可控,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链。通过科学认知、规范防护和及时诊疗,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守护自身与家人的健康。农牧民朋友若出现疑似症状,请务必及早就医,切勿拖延!
来源:西安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