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 | 上巳时节好春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1 09:28 1

摘要:上巳节,即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上巳”中的“巳”为地支第六位,对应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巳”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阳气已出,阴气已藏”,象征阳气终结与新生,节日名称蕴含驱邪纳吉之意。今年大家对“巳”应该不陌

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又叫春浴日、中国情人节、女儿节。 相传农历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上巳节,即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上巳”中的“巳”为地支第六位,对应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巳”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阳气已出,阴气已藏”,象征阳气终结与新生,节日名称蕴含驱邪纳吉之意。今年大家对“巳”应该不陌生吧,2025恰逢乙巳蛇年,“巳巳如意”、“巳运亨通”、“巳季平安”等“巳”字词语,无一不透露着吉祥美好。

17世纪 铜鎏金普贤菩萨坐像

观复博物馆藏

现展于上海观复博物馆

普贤者,梵语谓“三曼多跋陀罗”(Samantabhadra),以“大行大愿”护佑众生,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行并进。此尊17世纪的普贤菩萨坐像,通体铜鎏金工艺,以白象为座,头戴宝冠,披帛带,耳铛、璎珞、臂钏等镶有宝石,左手予愿印,右手说法印。普贤菩萨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又被认作生肖龙、蛇的本命佛。

先秦时期,上巳节的日期不固定,需通过占卜或天文观测确定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称“上巳”。汉代将节日固定为三月初三,魏晋以后成为通行惯例,杜甫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即描述此日盛况。

上巳节最早与“祓禊”(fú xì)习俗相关,人们到水边用兰草沐浴祈福,祛除冬季积累的污秽与疾病。《周礼》记载,周代已有“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的官方礼制,郑玄注为“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可见其仪式性与集体性。这一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是驱邪祈福的巫术仪式,也是亲近自然的春日狂欢。三月天气转暖,万物复苏,正是踏青的好时节,古代青年男女结伴踏青赏花,借郊游对歌表达爱慕,因此上巳节也被誉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清嘉庆 绿地轧道花卉纹”春游福贵地“文字盘

观复博物馆藏

现展于上海观复博物馆

此盘装饰的非常繁满艳丽,盘中“春游福贵地”五字,绘有四束花束,文字与花卉相映成趣,一派春日的生机盎然。这种色地粉彩轧道工艺装饰的瓷器,是粉彩瓷器上的一种特殊装饰技法,纹饰显得更加有立体感,使得瓷器看起来更有质感。

魏晋时期融入“曲水流觞”活动,闻名遐迩的《兰亭集序》就是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位文人雅士在“修禊”时饮酒赋诗,王羲之将众人诗作辑成集,乘兴作序,借流觞曲水之景,抒发对生命、自然的哲思,展现文人雅集的盛况。

“曲水”是指弯曲的水道,“觞”是古代的一种酒器,通常指盛酒用的器物。“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们使用兽角作为酒器,汉晋时期,羽觞杯被广泛使用,因其形似小船,两侧有耳,也被称为耳杯。其小而体轻,平底浅腹,便于漂浮水面,临水宴饮,觞随水流动。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fúxì)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这种传统历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

西汉 朱红漆彩绘云雷纹耳杯一对

观复博物馆藏

现展于上海观复博物馆

这对耳杯为漆器,内饰朱砂红漆,外饰棕漆,双口及口沿外一周以朱漆、绿漆画有几何、涡纹,纹饰充满神秘感。

从汉代到唐代,各种材质和工艺的“羽觞杯”层出不穷,如鎏金耳彩绘云纹漆耳杯、灰陶嵌琉璃耳杯等,都展现了古人对酒器的精致追求。

唐代将上巳节定为了法定节日,与中和节、重阳节并称“三令节”,玄宗开元七年规定放假一天,德宗贞元四年后制度化赐宴赏钱,皇帝常于曲江赐宴群臣,与民同乐,唐德宗有诗“佳节上元巳,芳时属暮春”,白居易、刘禹锡等文人亦参与洛水舟中宴饮,留下“簪组交映,歌笑间发”的记载。唐代上巳节更是新增竞渡习俗,符载《上巳日陪刘尚书宴集北池序》描绘“一号令,雷鼓而飞,千桡动,万夫呼。闪电流于目眦,羽翼生于肘下。”的盛况。激烈的争夺引来众多的观看者,他们欢呼着呐喊着,为自己心仪的船只加油助威,场面十分热烈。

宋代之后上巳节逐渐衰微,但唐代习俗(如踏青)被清明节吸收,汉族地区仪式逐渐淡化,但西南少数民族仍隆重过节,南方少数民族保留水边祭祀传统。

清代 檀香木骨贴绘人物纹折扇(双面画)

观复博物馆藏

现展于上海观复博物馆

在广西壮族,传说中,壮族始祖“布洛陀”诞生于三月初三。这位壮族的创世神被尊为智慧与力量的化身,传说他教会人们开垦荒地、种植稻谷。对自然与祖先的虔诚崇拜,让壮族先民对这一节日尤为重视,视此时为“万物复苏吉日”,祭祀活动成为与神灵对话的桥梁。他们通过献供、焚香,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这种原始信仰逐渐演化为节日核心。古代壮族先民吸收上巳节“临水祈福”习俗,将其与本土“歌圩择偶”传统结合,形成独特的“歌仙节”,青年男女对歌抛绣球的场景,恰似《兰亭序》中曲水流觞的诗意延续。传承到了现如今,“壮族三月三”已成为了广西的法定假日,并于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壮族人民会在这一天对歌择偶、聚餐、唱戏、抢花炮、抛绣球、斗蛋等庆祝这一节日。

上巳节同样对我们周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的女儿节也是源自于此。

上巳节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繁衍的崇拜与对自然的亲近,在这个节日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对春天的热爱,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执着。

一起上巳节

乙巳2025蛇年的“上巳节”在公历3月31日,这一天12点开始上海观复博物馆的小姐姐带领大家在视频号“观复博物馆”的直播间,一起看文物,赏春天,讲“上巳节”的习俗。

参考资料:《唐六典》、《假宁令》

来源:观复博物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