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要写文化自信,就不能只写文化自信,要写熠熠生辉、生生不息的非遗文化;我们要写文化自信,就不能只写文化自信,要写浩如烟海、精妙绝伦的剪纸、面塑、漆扇、莲花落、皮影等。”3月19日,山西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团成员张可利在接受《科学导报》记者采访时说。
“我们要写文化自信,就不能只写文化自信,要写熠熠生辉、生生不息的非遗文化;我们要写文化自信,就不能只写文化自信,要写浩如烟海、精妙绝伦的剪纸、面塑、漆扇、莲花落、皮影等。”3月19日,山西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团成员张可利在接受《科学导报》记者采访时说。
国之魂魄,文化铸就。当前,信息技术革命的洪流滚滚向前,古老的文化血脉绵延不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互联网之势,融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画卷中,展现出非凡的气象。为了传承中华文脉、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群热血青年汇聚一堂。山西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璀璨晋史青春守望”非遗传承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曹永琦告诉记者:“在项目启动之初,我们就深入探讨了何种形式的志愿服务项目能够吸引并赢得大家的喜爱与关注。为此,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了在校大学生及广大群众的意见,旨在了解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认知程度、参与非遗相关活动的意愿,并征集了关于活动实施的具体建议。”
“根据当时调查结果的汇总,我们正式立项,希望能够将非遗传承与青年文化紧密结合,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贡献青春活力与志愿力量。”曹永琦说。
2024年4月14日,曹永琦和志愿者们一起来到太原市晋祠公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举办活动了,因为有了之前在双塔公园举办活动的经验,这一次他和志愿者们总结了一些经验上的不足。活动一开始,展台前就围满了群众,丝毫没有志愿者们之前担心的冷场问题,他们耐心地为群众解答非遗项目的各种问题,引导着群众尝试非遗手艺,唱“莲花落”的同学眉飞色舞地表演着,一曲唱罢,掌声不断。
“同学们在得知我们在校外举办了几次活动后,都在询问为什么不在校内举办一次呢?”曹永琦笑着说。几天后的夜晚,山西大学坞城校区令德体育场上举行了一场“璀璨晋史青春守望”的非遗文化宣传活动。活动为什么会选在晚上呢?“因为,这一次特别增加了皮影戏,夜晚的氛围更能展现皮影戏的独特魅力。”曹永琦回答道。
那一晚,相声、皮影社团的同学都拿出了看家本领,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皮影戏的光影交错,相声的幽默风趣,让整个活动现场充满了欢笑声。一件件精美的面塑,名为“只此青绿”“敦煌遗风”“春日樱花”等独具特色的漆画作品,不仅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也让大家在互动中收获了知识与快乐。
“当非遗传承与志愿活动相遇,文化的脉络得以延续。在晋祠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殿堂,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领略非遗魅力,传承前辈智慧。漆扇、面塑、剪纸、快板,每一个都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作为漆扇项目的志愿者,我们带着小朋友以漆做笔、以水为画,做出一把属于自己的漆扇,传承了独一无二的非遗美学。”山西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黄晓宇说。
在志愿者们的通力合作下,每一次活动都很圆满,这无疑也给了他们继续下去的信心。“每一次活动结束我们都会总结,下一次采用怎样创新的方式去更好地传播山西文化,从而提升山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进一步增强群众对山西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张可利说,“我们的活动以山西大学为基地,向外辐射至周边学校、社区和景区,通过设立多个驻点,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了解并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72次志愿者服务活动,累计志愿者人数1000余名、志愿服务时长5000余小时。”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志愿者们深刻地认识到,众多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未得到妥善传承。鉴于此,他们将着手策划后续的活动安排,通过现有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和服务形式,搭建一个乡村非遗文化志愿者宣传平台,将乡村非遗产品引入广大群众视野,进而推动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一刀一剪展风姿绰约,一木一漆绘画卷瑰丽,一粉一捏塑神韵绝美,一响一亮颂乐章悠扬……时间与天地见证了三晋大地无数的灿烂传奇,绵延了千年的文化根脉,它们在中华大地上闪闪发光。非遗的守候和传承不仅需要手艺人的坚守、志愿者的奉献,更需要每个人的支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时代传承下让更多的人见证非遗的精彩,在历久弥新中孕育非遗更加美好的未来。
科学导报记者杨洋
来源:科学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