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前后,建议常“吃3样,饮2茶”,顺应时节,清肝降燥好过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6 14:03 1

摘要:夏天还没完全离场,很多人却已感到皮肤干、喉咙涩、精神倦,这到底是“秋老虎”作祟,还是身体在发出预警?

夏天还没完全离场,很多人却已感到皮肤干、喉咙涩、精神倦,这到底是“秋老虎”作祟,还是身体在发出预警?

不少人以为立秋就是凉快了,其实白露节气才是秋燥真正登场的信号。此时不调养,往往埋下整季的不适。

很多人习惯秋季进补,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秋补”之前,先清燥、养肝、润肺。否则进补如添堵,适得其反。

白露节气之后,昼夜温差加大,气候由热转凉,燥邪渐盛,人体生理状态也随之发生改变,传统中医称之为“燥气伤肺”。

肺为“娇脏”,最怕干燥。一旦肺燥上身,首先受害的是呼吸系统,咽干、干咳、鼻出血接踵而至,甚至影响免疫功能。

而肝脏在秋季也不容忽视。秋季情绪易波动,肝气郁结会引起头晕、易怒、睡眠差、两肋胀痛等问题,久而久之影响脾胃。

秋初的调养关键是:顺应节气,清肝润燥,平衡阴阳。而饮食,正是最温和、最有效的方式。

在白露前后,民间历来有“润燥食三样,饮茶去秋火”的说法。这并非民俗随口一说,而是有其医学依据和养生逻辑。

第一样要吃的食物是莲藕。白露藕最补人,是润燥清热、养血安神的佳品,尤其适合秋季口干舌燥、便秘者食用。

莲藕富含黏液蛋白和多种维生素,有助于修复黏膜、增强肠道防御力,对因秋燥引起的皮肤干裂、喉咙不适有缓解作用。

不仅如此,莲藕还有助于调理情绪。其所含的生物碱成分,对焦虑、烦躁具有一定安抚作用,非常适合秋季情绪波动的人群。

第二样推荐的是百合。尤其是干百合,秋季食用可助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对因秋燥引发的干咳、失眠、心烦有一定调节作用。

百合中的多糖成分能增强免疫功能,对上呼吸道有一定保护作用。中医称其“润而不腻”,恰恰适合这个既燥又凉的时节。

第三样推荐的是山药。秋季脾胃功能减弱,容易出现食欲差、腹胀等问题,山药益气健脾、助消化,是调理脾肺之良品。

山药含有丰富的黏液质和多种酶类,能帮助修复受损黏膜,缓解因干燥引起的肠道不适,同时增强营养吸收功能。

这三样食物,恰好对应秋季三大问题:燥、郁、虚。而通过合理搭配饮食,正可实现对身体的柔性调理。

除了吃,还要“饮”。白露之后,推荐喝两种茶,既不伤胃,也不燥热,为秋季调养加分。

第一种是菊花决明子茶。菊花清热明目,决明子润肠降火,适合应对白露后上火、眼涩、便秘等问题。

研究显示,决明子中富含大黄素苷等成分,有助于降低肝火,调节血脂,适合长期面对屏幕、饮食油腻者饮用。

第二种是金银花麦冬茶。金银花清热解毒,麦冬养阴生津,能缓解秋季的咽干、口燥、肺热等问题。

这两种茶饮都不寒不燥,适合日常代茶饮用。但需注意,体寒者应适量,不宜贪多。饮茶亦需因人而异,顺势而为。

秋燥虽隐蔽,却影响深远。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下,身体水分流失加快,皮肤、呼吸、消化系统首当其冲。

数据显示,秋季呼吸系统疾病的就诊率高于全年平均值20%以上,其中多数与气候干燥、饮食不当有关。

而精神状态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燥气影响。秋季“悲秋”“倦怠感”频发,实则是肝气郁结、心肺受燥的综合表现。

这也是为何传统医学强调“秋日养阴”,而非盲目进补。润燥、养肝、调脾是秋日三大核心养生策略。

秋季进补需“补不伤阳”。热性食物如羊肉、桂圆、胡椒等,白露前后不宜过多食用,以免助燥生火。

饮食之外,也要注重作息调节。秋季宜早睡早起,顺应日长夜短的节律,有助于肝气疏泄、肺气宣发

运动方面,不宜过于剧烈。适合选择缓和运动如散步、太极等,增强肺活量,又不至于耗伤津液。

白露时节,皮肤干燥者可适当增加外部保湿措施,但切勿频繁洗澡、使用碱性强的清洁品,以免加剧水分流失。

气候转凉后,很多人喜欢开空调取暖,但此时室内湿度低,建议使用加湿器或盆水保持湿度,避免“室内燥”。

情绪管理也尤为关键。秋季情绪易郁,不妨早晨晒晒太阳,增加褪黑素分泌,辅助调节情绪和作息节律。

饮食、作息、情绪三者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稳定的健康闭环,帮助身体更平稳地过渡到秋冬。

白露不仅是一个节气节点,更是身体调理的分水岭。错过这个窗口,往往意味着整个秋冬都容易反复不适。

当我们顺应自然节律,调节饮食结构,其实就是在与身体对话,回应它对季节变化的本能反应。

现代生活节奏快,但身体的节拍仍遵循着古老的自然法则。顺时而养,才能事半功倍。

白露虽至,燥未成灾。提前调养,顺势而为,是对身体最温柔的呵护,也是对健康最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年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3年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季节性疾病与预防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版.

声明: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叶护师科普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