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纤光谱仪作为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重要科学设备,可将复合光分解为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并记录其强度分布。其主要功能是分析光(如物质反射、吸收、散射或受激发的荧光等)的光谱特性,在农业、天文、半导体、汽车、环保、生物、化学、镀膜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国仪光子在光
光纤光谱仪作为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重要科学设备,可将复合光分解为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并记录其强度分布。其主要功能是分析光(如物质反射、吸收、散射或受激发的荧光等)的光谱特性,在农业、天文、半导体、汽车、环保、生物、化学、镀膜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国仪光子在光纤光谱仪技术研发方面表现卓越,其研发的多款光纤光谱仪为行业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
光纤光谱仪的分类方式
光纤光谱仪的分类可以依据作用原理、应用对象和分光元件等不同维度进行,以下将详细介绍。
按作用原理分类
吸收光谱:探究物质对光的吸收特性
吸收光谱的核心在于,当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特定波长的光子能量与物质分子或原子内部能级(电子、振动、转动)差值匹配时,光子被吸收,导致透射光中相应波长位置出现强度下降,即形成吸收峰。测量对象为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透射率)或其对数值(吸光度)随波长的变化。
紫外 - 可见吸收光谱(UV - Vis):主要测量分子中电子跃迁的吸收,可用于定量分析(如确定物质浓度)、定性分析(识别发色团)以及研究配位反应等。
红外吸收光谱(IR):测量分子中化学键的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的吸收,是鉴定有机化合物官能团、分析分子结构的重要手段。国仪光子在该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此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精度。
原子吸收光谱(AAS):气态基态原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常用于痕量金属元素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定量分析。
核磁共振波谱(NMR):原子核在磁场中吸收特定频率的射频辐射,能提供分子中原子(如¹H, ¹³C)的化学环境、连接方式等信息,是结构解析的关键技术。
发射光谱:洞察物质激发后的光发射现象
物质吸收能量(光、热、电、化学能等)后被激发到高能态,当激发态粒子返回较低能态或基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产生特定波长的发射峰,发射光子的能量等于两能级之间的差值(∆E = hν)。测量对象为样品发射光的强度随波长的分布(发射光谱图)。
原子发射光谱(AES):样品(通常溶液)在高温(如电弧、火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ICP)中蒸发、原子化并被激发,通过测量其元素特征谱线的发射强度进行元素定性和定量分析。
原子荧光光谱(AFS):气态基态原子吸收特定波长光后被激发,返回基态时发射荧光,兼具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的优点,常用于 As, Hg, Se 等元素分析。
分子荧光光谱(Fluorescence):某些分子吸收紫外 - 可见光后被激发到单重激发态,通过发射比吸收波长更长的光子返回基态,用于荧光物质的定量、定性分析,以及分子结构、环境极性、动力学研究等。
分子磷光光谱(Phosphorescence):与荧光类似,但激发分子经过系间窜越进入三重激发态,再发射更长波长的光返回基态,虽使用较少但有独特特性。
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激发态中间体或产物释放能量时产生发光,无需激发光源,用于分析化学(高灵敏度)、生物发光检测等。
拉曼光谱(Raman):本质是散射光谱,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的非弹性散射现象。入射光子与分子相互作用,可能产生无能量交换的弹性散射(瑞利散射)或有能量交换的非弹性散射(拉曼散射)。由于信号微弱且紧邻极强的瑞利散射光,需使用高性能的光栅光谱仪或傅里叶变换光谱仪(FT - Raman)探测微小频率位移。它能提供与红外光谱互补的分子振动、转动信息,对水的干扰小,适用于水溶液、玻璃、生物样品等。
旋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研究偏振光与物质的特殊作用
这两种光谱主要测量样品对偏振光的特殊作用。旋光性是线偏振光通过某些物质(通常是手性分子)时偏振面发生旋转的现象;圆二色性指手性物质对左右旋圆偏振光的吸收程度不同。旋光光谱(ORD)描述旋光度随波长的变化,圆二色光谱(CD)描述左右旋圆偏振光吸收差(∆A = A_L - A_R)随波长的变化。主要用于研究手性化合物的绝对构型、构象(特别是生物大分子的二级结构,如蛋白质、核酸)、手性化合物的含量测定等。
按应用对象分类
分子光谱:剖析分子的结构与特性
研究对象为分子(原子团),基本原理是探测由分子整体(主要是价电子、分子骨架的振动/转动运动)引起的能级跃迁,能量较低,波长较长。能级跃迁类型包括电子跃迁(UV - Vis)、振动跃迁(IR)、转动跃迁(远 IR/微波)以及混合(如振转)跃迁。代表技术有紫外 - 可见吸收光谱(UV - Vis)、红外吸收光谱(IR)、拉曼光谱(Raman)、分子荧光光谱(Fluorescence)、核磁共振波谱(NMR)、旋光光谱(ORD)/圆二色光谱(CD)、微波光谱等。这些技术能提供分子的官能团、化学键类型、结构(包括构型、构象)、分子间作用力、浓度、反应历程等信息。光谱特点是谱带通常较宽,包含精细结构(特别是在气态下)。国仪光子的部分光纤光谱仪在分子光谱测量方面表现出色,可用于光谱反射率检测、光谱透光率测量、光谱荧光检测等。
原子光谱:揭示原子的特性与含量
研究对象是原子(气态、自由态),基本原理是探测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在原子能级(不涉及分子键)间的跃迁,能量较高,波长较短,通常需要样品原子化(高温)。能级跃迁类型主要是价电子跃迁(紫外、可见区)。代表技术有原子吸收光谱(AAS)、原子发射光谱(AES/OES - ICP - AES/OES, 电弧/火花 AES)、原子荧光光谱(AFS)、X 射线荧光光谱(XRF)等。这些技术可提供元素(尤其是金属和某些非金属)的种类(定性)和含量(定量)信息。光谱特点是谱线窄锐,通常是离散的线状光谱(即使在溶液中检测,前提是原子化)。
按分光元件分类
棱镜光谱仪:利用折射实现分光
棱镜光谱仪利用光学棱镜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折射率(色散效应),将复色光在空间上分离开来。波长越短(蓝光),折射角越大;波长越长(红光),折射角越小。其优点是结构相对简单,无色差(使用单一棱镜);缺点是色散不均匀,短波(紫外、蓝光)色散大,长波(红光、红外)色散小,同一台仪器在光谱不同区域分辨率差异大,分辨率相对较低,光路中反射面多,能量损失较大。目前多用于低分辨、宽范围波长的分光,或教学演示仪器,在高分辨率要求的场合已被光栅取代。
衍射光栅光谱仪:基于衍射和干涉原理的主流分光元件
该光谱仪利用光的衍射和干涉原理,当光照射到刻有大量精密平行等宽等间距狭缝(刻线)的光栅时,不同波长的光在不同方向上满足衍射加强(干涉)条件,形成特定衍射角θ,从而在空间上分离开来。优点是色散均匀线性,分辨率高(取决于刻线密度和尺寸),适用波段宽(从紫外到远红外),能量效率高(刻线形状可优化,使能量集中到特定方向特定波段);缺点是可能存在不同级次光谱重叠(需通过滤光片或前置单色器消除),制造精密光栅成本较高。是现代光纤光谱仪中绝对的主流分光元件,广泛应用于各个波段(从 X 射线到远红外)的光谱分析,包括单色仪(逐波长输出单色光)和光谱仪(同时记录光谱)。
干涉光谱仪:借助干涉现象实现分光
干涉光谱仪利用光的干涉现象(多光束干涉),将复色光分解成干涉条纹(干涉图),通过数学变换(主要是傅里叶变换)将干涉图复原成传统的光谱图(强度 vs 波数/波长)。代表仪器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核心是迈克尔逊干涉仪。优点是高通量(Jacquinot 优点 / Fellgett 优点),无狭缝限制,通光孔径大,样品或光源发出的光利用率高,可在相同时间内采集所有频率信息,信噪比高,扫描速度快(可动镜一次扫描即得全谱),高精度(使用单色激光精确测定干涉图采样点位置,波数精度和重复性好),宽光谱范围覆盖;缺点是需精确控制可动镜移动,对环境振动敏感,计算复杂(需高速计算机进行傅里叶变换),不能直接“看到”单色光。主要用于红外光谱(FTIR 是红外光谱的绝对主流),也用于远红外、近红外、拉曼光谱、核磁共振波谱(FT - NMR)等需要高灵敏度、快速扫描或高精度的场合。
光谱技术分类的交叉性
光谱技术的分类并非完全独立,很多技术可从多个分类维度进行划分。例如,红外光谱(IR)按原理属于吸收光谱,按应用对象是分子光谱,按分光元件可以是光栅光谱仪或更常见的傅里叶变换干涉光谱仪(FTIR);原子吸收光谱(AAS)按原理是吸收光谱,按应用对象是原子光谱,按分光元件通常是光栅单色仪;拉曼光谱(Raman)按作用本质是非弹性散射,结果(光谱图)形式类似“发射”,按应用对象是分子光谱,按分光元件是高分辨率光栅光谱仪或 FT 光谱仪。
#光谱仪 #光纤 #分析 #光谱分析仪
来源:国仪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