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4日,“系统变革 向新而生”上海市区级融媒体中心“好记者讲好故事”评选展示活动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区融工作委员会主办,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区融工作委员会主任、解放日报社总编辑
9月4日,“系统变革 向新而生”上海市区级融媒体中心“好记者讲好故事”评选展示活动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区融工作委员会主办,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区融工作委员会主任、解放日报社总编辑丁波出席并致辞。
会议指出,区级融媒体中心要主动融入区域发展与上海建设大局,立足基层反映区域发展,以创新思维打造精品力作,做到故事有温度、记者有担当、工作有价值,进一步聚焦“为民服务”,成为连接群众与城区发展的重要窗口。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要为区级融媒体中心新闻工作者提供更多服务。要搭好“连心桥”,强化市区联动,推动市级平台与区级融媒在重大题材策划、选题报道上深度协作,在全市层面更好展现各区特色亮点,为区域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要当好“催化剂”,促进融合互动,发挥市级媒体在技术、内容、人才、运营等方面的优势,协同区级融媒探索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助力媒体系统性变革。要建好“加油站”,服务人才成长,通过组织培训、交流、评选等活动,为基层记者搭建成长平台,培养更多优秀新闻人才。
活动现场,16名来自各区融媒体中心的优秀记者代表依次登台,围绕城市更新、营商环境、社区治理等主题,分享采访过程中的精彩故事与切身感悟,讲述基层新闻工作者在媒体融合时代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展现区级融媒体中心在系统变革中的探索与实践。
快来听听
来自我们宝山区融媒体中心的
赵覃
为大家带来了怎样的故事?
👇👇👇
微光照见大爱
宝山区融媒体中心 赵覃
大家好!我是来自宝山区融媒体中心的记者赵覃,在上海这座城市的脉搏里奔走了两年。今天,我不想谈那些惊心动魄的突发事件,而是想带大家走进一场特殊的“寻光之旅”——在宝山区道德模范们看似平凡的日常里,我一次次被温情的洪流所震撼。
最初接到“宝善坊”系列访谈任务时,我内心也曾有些忐忑:模范人物的故事,会不会都是宏大的叙事?当我真正走近他们,才发现真正的光芒,往往藏在生活的褶皱里。
“60”后信访人钱惠芬,1965年出生的她在基层信访接待的岗位上坚持了14年,为农民工讨回工资,为孤寡老人协调养老院,解决了无数次家庭矛盾纠纷,被群众亲切称为“钱妈妈”。
民间艺术“十字挑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郑晓蓉,从白领到匠人,从高楼到工坊,她将爱好变成工作,带着这项美妙的非遗技艺,进社区,进学校,进入无数寻常百姓家,这一江南独有的隽秀和柔美,历经三百余年,被她稳稳接住,继续传承下去。
乡村振兴路上的“领头雁”,被当地居民称为“最牛村支书”的沈杨村党支部书记朱燕军,2015年上任,十年时间,盘活空地,精准招商,拆除违建,使原本的钢管堆场,变成如今坐拥星级酒店、卡丁车基地、苗木基地、绝美花海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时年84岁的老党员程根宝,在一天清晨,义无反顾地跳入了冰冷的河中,将一位意外落水的女子救了上来,当我问到他,当时难道不怕吗?他答道,我是党员,这是我的本分。一句“我是党员”真正诠释了“耄耋义举,人间大爱”这句话。
朋友们,这些采访让我彻底颠覆了对“道德模范”的想象。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最平凡的角落,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把人心熨帖得温暖而光亮。作为记者,我不再是事件的旁观者,而是被这份温情重塑的人——我学会了用更谦卑的姿态俯身倾听,用更温热的笔触记录人间。
这座城市之所以让人眷恋,不仅因为外滩的璀璨灯火,更因为在石库门的烟火深处,在梧桐树影下,藏着无数微小却坚韧的光源。而我们年轻一代记者的使命,就是成为这些光源的传递者——不仅要记录光,更要让自己成为光的导体,用带着体温的报道,让温情在城市血脉里生生不息地流淌。
本次评选展示活动采用现场评选与网络投票相结合的方式。展示活动结束后,上观新闻APP将对各区演讲者的相关现场视频进行线上展示,并进行为期三天的网络投票。网络投票环节于2025年9月5日12:00正式启动,至9月8日12:00结束。投票通过上观新闻APP进行,用户须为APP注册用户,每次投票需选择8名演讲者方可提交。每个手机号每天限投一次,最终投票结果将占总评分的30%。
“好记者讲好故事”的活动平台,不仅让更多打动人心的基层故事被看见、被听见,也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这些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的基层好故事,将通过上海各区级融媒体中心的传播力量,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来源: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来源:上海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