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6日,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内,58岁的赵红霞在“天山好风光”——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主题摄影展前驻足良久。一组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黑白照片,将她的思绪拉回从前。
新疆网讯(记者王畅彤)8月26日,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内,58岁的赵红霞在“天山好风光”——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主题摄影展前驻足良久。一组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黑白照片,将她的思绪拉回从前。
“年轻时想拍几张好照片,得特意挑地方,提前好几天打扮、借衣服。现在处处是风景,掏出手机随时能拍,真是没法比。”赵红霞的感慨引来周围同龄人的连连点头。
赵红霞回忆,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至今,乌鲁木齐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24年末,全市已拥有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2个、文化站10个,图书总藏量超过400万册,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3个,创建特色文化街区14条,广播和电视基本实现全域人口覆盖,乌鲁木齐文化供给已经实现了“缺不缺”到“精不精”的跨越。
从集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剧院等功能于一体的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到不久前圆满落幕的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和第三届戏曲文化展示周,乌鲁木齐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元。2025年,乌鲁木齐市计划组织开展歌舞、传统戏曲等惠民演出750场,推动非遗进景区、进校园等活动100场。
更多更好文化供给,就在市民身边
8月26日,与市博物馆相邻的市图书馆少儿馆内,工作人员正在更换适合不同年龄段读者的桌椅,持续优化场馆功能布局。如何让优质文化资源更好直达基层?答案藏在乌鲁木齐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中。
记者从乌鲁木齐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和市体育局获悉,2025年,乌鲁木齐计划开展“流动博物馆”进学校、社区、企业巡展100场,引进优秀剧目演出50场。同时,办好“2025年第二届中亚室内田径邀请赛”“全国第四届游泳城市系列赛”等国际国内重要赛事,全年组织开展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不少于1500场。还将为不少于200个社区(村)及公园、游园等公共场地安装体育设施,选取至少16个符合条件的体育场馆推行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动不少于200所中小学在节假日和寒暑假免费开放室外操场,持续丰富市民文化体育生活供给。
8月27日,乌鲁木齐市图书馆少儿馆准时开放。宽敞明亮的大厅、海量藏书、现代化的智能服务系统,让每个读者享受到舒适便捷的公共学习空间。
从南湖路老馆迁至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市图书馆实现了全面升级。尤其以“新疆最大少儿综合图书馆”为定位,真正让青少年“读好书”的愿景落地生根。
宝妈李莉娅和她4岁的女儿是这里的常客。从育儿前后至今,她明显感受到乌鲁木齐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我们现在有了专门的阅读群,大家一起交流带孩子参加文化活动的心得。”
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已从“有没有、缺不缺”迈向“好不好、精不精”。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正是围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持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让更多人成为“百姓明星”
近年来,乌鲁木齐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健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网络、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效能、建强人才队伍等举措,持续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市文化馆常年开设的群众公益班,让喜爱文艺的普通市民实现了零基础学习舞蹈、乐器的梦想,成为社区舞台上的“百姓明星”。
“我们的免费开放不只是场地开放,更是一套系统性的文化供给体系。”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卡米力江·阿不都克力木介绍。
该馆始终坚持每周免费开放至少56小时,展厅、阅览室、排练厅、教室等场地全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常年开设书法、绘画、舞蹈、器乐、声乐等免费辅导班。2024年,共举办各类艺术培训93班次,培训2.88万余人次,有效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文化设施持续更新,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文化惠民活动,为各族群众奉上高质量的艺术盛宴;“群星耀天山”群众才艺大赛、广场舞、“村晚”、全民阅读等品牌活动,持续润泽百姓精神生活;“东风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厚文化底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遍及街巷,让党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
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8月20日,“童声里的中国”全国少年儿童歌咏活动集中展演在宁波举行。来自全国的16支优秀少儿合唱团队用清澈童声演绎了一场贯通古今、跨越山河的音乐盛宴。乌鲁木齐市文化馆雪莲朵朵少儿合唱团作为新疆唯一入选团队,深情演唱《天山上最美的花》,用歌声展现祖国大好河山与青春朝气,传递着对登上全国舞台的自豪与喜悦。
8岁的合唱团成员帝妮菲·尼加提激动地说:“我实现了一个目标——站在全国舞台上,把家乡的歌好好唱给全国的小伙伴听!”
展望今秋,乌鲁木齐市文化馆将推出更丰富的公益课程;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的秦腔《焚香记》、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的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持续上演;旅游歌舞秀《阿拉木汗在哪里》每日驻场演出;乌拉泊古城考古发掘工作稳步推进……
“到处歌楼到处花,塞垣此地擅繁华。”清代学者纪晓岚笔下乌鲁木齐的繁华盛景,正通过各族市民的共同努力,一步步照进现实。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多样化、高品质的文化场馆与活动,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有力支撑,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以及建设美丽新疆的强大精神力量。
多说一句
文化协奏曲悠扬入人心
文化浸润人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当站在乌鲁木齐市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黑白照片与智能手机屏幕在暮色中形成奇妙互文,也让我们的思绪飘向更远。
市民赵红霞关于“借衣服拍照”的记忆,正被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高品质的文博场馆重新书写。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升级,更是精神家园的重构:市文化馆每周至少56小时免费开放制度;市博物馆多样化展陈持续更新;文艺院团精品力作不断;200所中小学操场共享政策……这些都让“高品质文化供给”从文件走向市井。
当市文化馆雪莲朵朵少儿合唱团的孩子们用童声唱响《天山上最美的花》,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文化浸润生活的成果,更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用文化韧性破解发展密码的生动实践。这些散落在民生实事的细节里,藏着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密钥。(王畅彤)
来源: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