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些还有脸嘲笑韩国吗?人家的脊梁骨可比我们硬多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07:52 1

摘要:在这场围绕历史话语权的舆论博弈中,韩国用电影撕开谎言,中国却陷入“拍真实遭禁、拍神剧被嘲”的怪圈。当日本将侵略史包装成“受害者叙事”并获西方背书时,我们更需警惕“原谅叙事”背后的文化殖民。历史不是任人裁剪的布料,民族脊梁不能因“国际观瞻”而弯曲——正如安重根的

文/胡铁瓜

在这场围绕历史话语权的舆论博弈中,韩国用电影撕开谎言,中国却陷入“拍真实遭禁、拍神剧被嘲”的怪圈。当日本将侵略史包装成“受害者叙事”并获西方背书时,我们更需警惕“原谅叙事”背后的文化殖民。历史不是任人裁剪的布料,民族脊梁不能因“国际观瞻”而弯曲——正如安重根的子弹永远指向侵略者,我们的笔尖也该永远捍卫真相。

一、日本舆论战的“完美胜利”:从原子弹受害者到“文明代言人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日本从未停止对历史的“二次创作”,试图重塑大众对那段血腥过往的认知。他们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用大量金钱收买媒体,让部分舆论喉舌沦为传播虚假历史的工具;用精心编织的谎言包装暴行,将侵略行为粉饰得冠冕堂皇;更通过打造“受害者叙事”,妄图掩盖其侵略者的丑恶身份。

在日本右翼势力的推动下,南京大屠杀这一铁证如山的惨案,被日本右翼学者矢口否认。他们毫无底线地扭曲历史,称这是一场子虚乌有的闹剧。731部队惨绝人寰的活体实验,也被美化为“医学贡献”,仿佛那些被残忍杀害的无辜生命,成了他们推动医学进步的“牺牲品”。而安重根义士为了反抗侵略,在哈尔滨刺杀伊藤博文的正义行动,竟被污蔑为“恐怖主义”,颠倒黑白的程度令人发指。至此,日本早已在国际舆论场上,通过一系列见不得人的手段,完成了一场“完美犯罪”,成功误导了许多不明真相的人。

更讽刺的是,日本对历史的篡改,竟然得到了西方世界的“认证”。诺贝尔和平奖居然颁给了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受害者宣传队”,这些人打着反战的旗号,却对日本曾经的侵略行径避而不谈,将日本塑造成战争的最大受害者。好莱坞导演卡梅隆也计划拍摄一部以日本二战平民苦难为主题的电影,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加深这种错误认知,仿佛日本才是那场给无数国家带来灾难的战争的最大受害者。而真正在战争中被屠杀的南京30万冤魂、被强征为“慰安妇”的东亚女性、被活体解剖的中国平民,却在全球主流叙事中,被边缘化,沦为“沉默的配角”,他们的悲惨遭遇无人问津。据统计,日本每年投入高达700亿日元的公关预算,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文化活动,硬生生将“加害者”洗白为“受害者”,将充满血腥与罪恶的“侵略史”美化为“文明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制造了一场又一场的舆论骗局。

这种错误的叙事,不仅在国际上大行其道,甚至渗透到了中国本土。当中国网民为日本运动员张本智和在赛场上的表现高呼“越看越顺眼”时,当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如何嫁给羽生结弦”等对日本明星的狂热讨论时,当有人站出来高呼“原谅日本”“不要仇恨教育”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的舆论战早已悄无声息地攻破了某些人的精神防线,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忘却了那段屈辱的历史,陷入了日本精心编织的舆论陷阱。

二、中国的“自我阉割”:抗日剧的困境与荒诞

在中国,拍摄抗日剧就如同在钢丝上行走,稍有不慎,便会陷入舆论的漩涡。拍得“不够真实”,脱离历史背景,会被观众骂作“抗日神剧”。手撕鬼子、包子雷、裤裆藏雷等荒诞情节,不仅严重违背历史事实,也伤害了观众的感情,成了民众发泄对这类粗制滥造作品不满的靶子。然而,拍得“过于真实”,直面战争的残酷与日军的暴行,又会被扣上“血腥暴力”的帽子,甚至会因为被认为“损害中日友好”而遭投诉下架。曾经被视为经典的《亮剑》,如今也难逃被解构的命运,被一些人解读为“李云龙式痞子英雄”的闹剧,就像当年有人用“邱少云是铁板烧”这样恶毒的段子,试图消解英雄的伟大,抹黑他们的光辉形象。

更令人心寒的是,那些真正试图直面历史伤疤,还原历史真相的作品,如揭露731部队罪行的电影,在筹备和拍摄阶段,就遭遇了“暗流涌动”的抵制。一些人站出来指责其“煽动民族情绪”,质疑其“破坏国际形象”,仿佛揭露侵略者的暴行,讲述历史的真相,成了一种“政治不正确”的行为。这种自我审查的怪圈,本质上是一种“精神软骨病”,既害怕触怒国际舆论,担心受到外界的指责和压力,又畏惧触碰历史真相,不敢正视那段充满伤痛的过去。

反观韩国,他们在面对日本的历史挑衅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决心。当日本试图将强征劳工的“军舰岛”申遗,试图美化那段黑暗的历史时,韩国导演顶着日本政府的施压和国内亲日派,也就是“韩奸”的阻挠,推出了电影《军舰岛》,用镜头揭露了这座“地狱岛”上朝鲜劳工被鞭打至死的悲惨真相。在日本将安重根污名化为“恐怖分子”,试图抹黑这位民族英雄时,韩国拍摄了《哈尔滨》,生动地还原了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壮举,让世界看到了正义的力量。甚至在政权更迭的敏感时期,韩国还推出了《我记得》,大胆地控诉亲日派的历史罪行。韩国人用电影作为武器,向全世界宣告:历史不容篡改,正义永不低头。

三、中韩的“命运共同体”:血与火淬炼的同盟

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人热衷于嘲讽韩国“偷文化”“自大狂”,却选择性地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在对抗日本历史修正主义的战场上,韩国始终是中国的天然盟友。

回溯历史,1909年,安重根在哈尔滨刺杀伊藤博文,这一行动不仅是为了争取朝鲜的独立,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更是对整个东亚反侵略斗争的巨大鼓舞。中国为安重根建立纪念馆,表达对这位英雄的敬意和对反侵略精神的传承。然而,日本政府却气急败坏地称安重根为“恐怖分子”,试图抹黑他的形象。而韩国则始终将安重根视为民族英雄,这种对历史记忆的共鸣,正是中韩两国共同的精神纽带,将两国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再看现实,当日本将福岛核污水排海,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并发动舆论战混淆视听时,中国民众发出了最强烈的抗议声浪,表达对这一行为的坚决反对。而韩国尽管受到美国的压力,在外交政策上受到诸多限制,但韩国民间团体依然持续发声,揭露日本这一不负责任行为的真相。当日本试图通过篡改教科书,抹杀强征“慰安妇”罪行,试图掩盖其历史罪责时,中韩民间组织联合起来,共同推动历史档案的国际认证,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这些行动充分证明,面对日本的历史虚无主义,中韩民众的愤怒与抗争始终同频共振,两国人民在捍卫历史真相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四、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地缘政治的清醒剂

有人质疑:“韩国政府亲美亲日,凭什么说是盟友?”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韩国对美国的依附,更多是出于生存策略的考量,是在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下的无奈之举。而韩国对日本的警惕,则是源于历史的惨痛教训,是深入骨髓的本能反应。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日本至今未彻底清算军国主义遗产,其右翼势力仍在积极推动修宪扩军,不断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近年来,日本甚至公然将中国列为“最大威胁”,在国际事务中,配合美国对中国进行围堵和打压。而韩国尽管在军事和外交上受制于美国,但其民间对日本的历史清算从未停止。从街头矗立的“慰安妇”雕像,到席卷全国的抵制日货运动,韩国社会的反日情绪始终是自发且强烈的,这反映了韩国民众对历史的深刻铭记和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坚决抵制。

反观中国,某些人沉迷于“中日友好”的幻象,将日本流行文化捧上神坛,盲目追捧日本的动漫、音乐、影视等作品,甚至忽视了日本曾经给中国带来的巨大伤痛。这种精神上的“自我矮化”,不仅伤害了民族感情,也恰恰助长了日本右翼的气焰。当我们在争论“该不该仇恨日本”时,日本人正通过教科书,将侵略战争美化为“自卫行动”,向年轻一代灌输错误的历史观。当我们为“抗日剧尺度”纠结时,日本人正通过动漫和电影,向全球输出“原子弹受害者”的悲情叙事,进一步巩固其在舆论场上的错误形象。

五、结语:历史不容交易,骨头不能变软

韩国的硬气,源于对历史的清醒认知。他们深知,一旦在历史问题上让步,民族的脊梁就会被打断,尊严将不复存在。而我们的困境,恰恰在于某些人总想用“理性”“包容”的名义,将历史真相当作可以交易的筹码,试图淡化那段屈辱的历史,换取所谓的“和平与发展”。

抗日剧的逐渐式微,本质上是历史话语权的丧失。当我们的荧幕上只剩下被消解的英雄和被阉割的真相时,我们输掉的不仅是一场文化战争,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阵地。长此以往,年轻一代将无法正确认识历史,民族精神也将逐渐被侵蚀。

韩国人用电影告诉世界:面对侵略者的后代,道歉不需要“大度”,真相不需要“平衡”。而我们,是时候停止自我审查的懦弱,摆脱对“国际观瞻”的病态焦虑。我们应像安重根一样,以坚定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历史的伤疤,不是用来遗忘的,而是用来铭记的;民族的尊严,不是用来妥协的,而是用来捍卫的。我们必须守护好历史的真相,传承民族的精神,让后人永远铭记那段血与泪的历史,避免悲剧再次上演。

来源:胡铁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