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次带娃有很多的思考,粉丝期望我多多分享。这类话题没啥深刻思想的,三言两语又说不明问题,难免有点长。微信平台的AI朗读很好,邀请大家来听我唠家常。
再次带娃有很多的思考,粉丝期望我多多分享。这类话题没啥深刻思想的,三言两语又说不明问题,难免有点长。微信平台的AI朗读很好,邀请大家来听我唠家常。
西方心理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但是,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罪于原生家庭这个总病根。要知道,负面的影响有时也能带来正面的效果。
讲育儿体验,我从三代原生家庭说起。
一、我的幼年和少年
我从小身体弱,经常感冒转气管炎、肺炎。姥姥说,不要去幼儿园了,住在姥姥家。一直到9岁回家上小学。(因为文革,推迟了入学时间)
在姥姥家我最小,上面有三个表姐、一个表哥,姥姥对我宠爱有加。谁都知道姥姥宠孩子,只要你肯吃,就换着花样做,所以每个孩子都挑食。我不爱吃饭是出了名的,街坊邻居说,周奶奶喂一个烧饼得走一条街。这不吃、那不吃,姥姥就变着花样做。
9 岁回家,家里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刚出生的弟弟。从备受宠爱的老小到大姐姐,要照顾弟妹,还要做饭,可见我的心理落差有多大。
从9岁到17岁离家下乡,我和父亲的关系一直不好。
我和父亲的结怨:
其一、他看我哪儿不顺眼,就说姥姥宠坏了我。我最爱姥姥,今天提起姥姥眼里还会泛起泪花,说姥姥的不好自然反感。比如说,我不肯吃肉,他逼我吃,说,“你吃肉能死吗?”我哭着吃,哭着吐,最后也没搞定我。直到怀孕前,我一直是个素食者。
其二、我永远达不到他的期望值。小学一年级入学我就被红小兵团的辅导员看上,小学长达5年的时间,我都是学校各种大会的司仪。那个年代,忆苦思甜大会,批斗大会,学毛选心得大会,几乎每周都有大会,可以说,我一直在聚光灯下。我妹妹说,“我们在学校没有自己的名字,叫马霞妹妹。”
但是,我很粗心,不喜欢花功夫搞定细节,总是考不到满分,有时最难的题我解出来了,简单的却出错,所以回家总被骂。学校的光环与得不到父亲的肯定形成鲜明反差,我自然很叛逆。
姥姥的家教很严,不能和父母顶嘴。我心里就默念一句话,以后我有了孩子,一定不这样做父母。
二、带女儿
丈夫是我的初恋,因为我和父亲、弟妹的关系不是很好,等到结婚后有了自己的小世界,感觉幸福感爆棚。从恋爱到先生出国前,我们有8年可歌可泣的、相濡以沫的爱。从不吵架,带孩子也没有分歧。
女儿的幼年
我相信孩子是小神,要仰望他们。从出生就与她沟通,不管她是不是听得懂。她哭我就问,“你哪里不舒服啊?饿了?困了?要抱抱吗?“等等,反正就是不停的说。不是啥也不跟孩子说,只抱着摇。
总之,女儿的幼年成长很顺,很少哭,她生病我也不紧张,从未看过急诊。
女儿的青少年
因为沟通好,女儿也没有什么少年叛逆期。
学习上,我从不拿成绩做标尺。我也不曾给她做课前预习,不检查作业,让她自己整理书包。核心一点,就是让她学会自己为自己承担责任。
我唯一做的事是,考卷要签字,我看看哪类题错了,找同类型的题来做。我和她说,考试的目的是知道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没掌握,考试出错让你记忆深刻,不是坏事,理解了最重要。
女儿十二年的中小学,成绩起起落落的。5年级来澳洲,英文是白板,没上英文补习班就直接跟班学,7年级的时候成绩只有70多分。就这,我一点也不急,在我眼里,成绩真的不重要,我的基础文化只有小学程度,不是啥都学会了。我能做的是帮她管理时间,训练她的自我约束力。
有一点很重要,孩子有啥问题,要一个一个的解决,不能一起上。
比如说:拿回来成绩单,我这样说,“你很聪明,且有智慧,成绩不能衡量你。人需要的是终生学习,中小学的成绩不重要。但是,你有十五到十七年的学习生涯,如果成绩好,面对老师、同学、家长你的腰杆直,有骄傲感。成绩不好,整个青少年时期都灰头土脸,这是你想要的吗?
她说”我真的努力了“。
我说,我知道你努力了。但能不能看看你的时间都干了啥。比如说,你看电视的时间太长。她说,我喜欢看某某节目。我说可以,到点儿打开电视,看完了就关上。她同意。由于从小的训练,她非常守信用,答应的事,一定会做。
过了一个学期,成绩仍没有改善。
我说,你打电话的时间太长了吧?她说,”我有功课要问同学“。我说,"可以,30分钟够了吧"。
这样,就控制了电视和电话浪费的时间。澳洲的家庭作业不多,放学回来有大量的时间没事干,自然就会读书,从而养成了用读书、写日记来抒发个人情感的习惯。
考高中时成绩一般,没能考到精英学校。我说没事,就转学到一个国际学校读11年级到12年级,这是一个私校,也是她从幼儿园到中小学让我唯一花钱的两年,其他时间都是就近读公立学校。
幸运的是,她高考考了满分,是维省17个状元之一。而且,高级英文科目得了满分,即便英文是母语的学生都很难做到的。高级英文考满分创造了她所在学校有史以来的唯一。这得益于她喜欢读书和写作。现在,她的职业生涯靠写作能力吃饭。
前面都是铺垫,现在来到主题,谈一谈和孩子建立信任有多么重要。
三、带外孙
孩子和父母的争端,其根源是大人不讲理。
对孩子,要给予充分的预期,她知道要去哪里,可以玩多长时间,什么能买,什么不能要。大人讲理,孩子就讲理。
女儿幼年时,出门之前我会将发生过的问题都说一遍,给孩子足够的心理预期。我妈妈和婆婆说,出门之前得留10分钟说话。比如,你想要什么,写下来,出门只能买这个,不能看什么就想要什么。到了商店,想要其他的东西。我说,记下来,下次才能买,结果,这次啥也没买。
我家有个纪律,超市选吃的东西,谁选的谁要吃完,不可以浪费。没吃过的她不敢拿,同学带的吃的,她吃过后,知道好吃才敢买。
对小孩子,不要在问题发生时矫正他,会起反作用。有问题存着,下次有类似场合的时候,提前预警。
这个传统延续到了女儿带她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懂多少,她都能不厌其烦的和孩子反复说。
小孩子的直觉能力和记忆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不要小看孩子,不要糊弄孩子,糊弄是育儿大忌。
互联网上有很多孩子哭闹的视频,评论区一片错误的反馈。什么不吃就是不饿,几巴掌就搞定,这些都是错误的。孩子不会被宠坏,我自己有切身体会。姥姥宠我,但是,会和我讲道理。姥姥在我心中就是一个哲学家,说话一套一套的。
一点也不夸张,外孙在8个月之内很少哭,醒来就笑。即便被奶粉折磨,经常喷一样的吐,他也不哭,我观察他,解读他的表情,每周至少吐三次以上,因为他要吐了,一定有预警,从没有吐到我身上。
带孩子没啥难的,要抱抱就给抱抱。小孩子无非是肠胃不舒服,抱着等于热敷,舒服了,就不哭了。
外孙到了1岁多的时候,睡前会哭,他爹妈就让他哭两声再哄睡。
我认为,只要孩子哭,就是我们对他的理解出了问题。三岁以内的孩子思想活跃,不会表达,哭就是表达抗争、恐惧和不满。三岁以内就一个任务建立信任,让孩子信任我们是整个家庭关系的基础。
在孩子的眼中,大人很神奇,可以做很多事,像上帝一样。有了信任,父母可以信赖,哪有什么自闭症,多动症。
我和外孙的沟通很好,他不急不躁,非常耐心的和我比比划划的表达他想干啥,不喊不哭。和其他人沟通不畅,有时会失去耐心,偶尔喊叫。
如何解决闹觉
孩子已经很困了,就是不肯睡。我们称之为“闹觉”。我反复的和他说,你不哭,姥姥给你唱儿歌,如果你哭,我只能放你到床上,自己哭着睡。他就不哭了。
非常神奇,在很多的儿歌卡片里,他喜欢听《弟子规》。我猜想,他喜欢节奏感,或许他想,没有任何图画,像密码一样的东西,外婆怎么唱得这么好听。
我自己编歌词唱给他听,差不多要入睡了,我就唱“闭上眼睛睡着了,睡着了,入梦香。”他使劲闭眼睛,超可爱。
外孙最早会说的话是“不知道”,因为我常说,我不知道你想要什么,你自己去拿。我抱着他,去拿他想要的东西。而且他懂,“不”是“知道”的否定词。小孩子的思辨能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四、不要掉入西医、西方心理的陷阱
关于西医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对西医和西方科学没啥尊敬,因为科学的论证体系是错误的,他们用矛盾的特殊性案例来定义普遍性公理。
通常孩子生病父母紧张,我一点也不慌,因为用中医办法解决感冒、肠胃炎等问题,简单有效,立竿见影。而西医则对感冒和肠胃炎没啥特效办法。
要知道,感冒和肠胃是器质性病状的前期阶段,能解决感冒和肠胃问题,自然减少了得大病的几率。注意到没有?我们去看中医时,中医师通常说脾胃不和,就是这个道理。
8个月的外甥孙女有湿疹,我说,湿疹问题大部分是肠胃问题导致的。解决了肠胃问题,湿疹就消失了。
关于西方心理学之恶
现在的西方人五迷三道,30%的人搞不清自己是男人还是女人,很高比例的双性恋。追其根源,是因为佛洛依德的学说,它不仅支持了一个学科,也导致精神病人多于健康人。
西方心理学给各种情绪管理问题起名字,起了名字,就成了病。整的好人少,病人多。什么多动症,自闭症,不过是幼儿时的情绪管理出了问题而已。
孩子有情绪问题、心理问题,追根寻源是自幼的情感抒发不畅导致的。
坏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方法问题,要面对解决,不能简单的理解+同情,或者把问题归于天生、归于原生家庭。把问题归类到基因自带是甩锅、是不承担责任的行为。
好的生活习惯决定幸福指数
一个人的一生是顺还是乱,不是数学解题能力强不强,不是能不能进985,而是能不能一板一眼做好小事,对小事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是不是靠谱。
做事靠谱、有好的生活习惯,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我家有学霸也有学渣,我观察学霸和学渣的区别是,学霸做事一板一眼,学渣的房间八成乱七八糟的。
一岁半的外孙,把东西放回原处是他的执着。我家地方很大,满足他的执着要花费我的体力,他有好习惯,累也要满足他的执着。
在公园玩,他对儿童游戏没啥兴趣,喜欢捡垃圾放进垃圾桶,喜欢观察花园里各种检查口。
我带孩子像老子教导的,一个字“顺”。带孩子无非是消磨时间,不要执迷什么寓教于乐,跟着他兴趣走,欣赏他的发现和探索。做到这一点,就能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结束语
人的一生中无论是学习、工作、投资,还是做家务、带娃,享受过程很重要,不享受过程就说明哪里不对劲了。我总说,父母像孩子的上帝,连孩子都搞不定,你能干好啥。
生命的大部分事情,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付出和结果成正比的只有两件事,学习,带娃。四岁之内带娃的准则:建立信任,这段信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最后我想说,婚姻、子女无论给我们带来多少困扰都值得经历。没接过婚,没有养育两代孩子的经历是不完整的人生,不完整的人生哪有资格谈人生经验。
马霞
2025年3月31日
来源:马姐谈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