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六点半的教学楼里,班主任的钥匙串已经叮当作响。这串钥匙能打开教室的门,却打不开教育异化的锁链——当人们谈论教师职业时,鲜少有人知道,粉笔灰里还掺着表格的油墨、打卡的荧光和行政文件的碎屑。
清晨六点半的教学楼里,班主任的钥匙串已经叮当作响。这串钥匙能打开教室的门,却打不开教育异化的锁链——当人们谈论教师职业时,鲜少有人知道,粉笔灰里还掺着表格的油墨、打卡的荧光和行政文件的碎屑。
我们活成了八爪鱼:右手批改作业时,左手正填写第17份安全台账;眼睛盯着自习课纪律,耳朵听着工作群此起彼伏的提示音;前脚刚结束学科教研,后脚就要戴上红袖章去路口当文明劝导员。钉钉、青骄、少工委等12个平台轮番轰炸的通知,把备课时间撕成满地碎纸。
教育现场正在上演荒诞剧:教师站在讲台却像在流水线,教学成了诸多KPI里的一项附属品。当"心灵工程师"变成"表格填录员",当"教书育人"缩水成"截图打卡",那些真正重要的教育时刻——学生眼里的星光、思维碰撞的火花、成长困惑的解答,都被挤压成课间十分钟的碎片。
更诡异的是,全社会都在强调尊师重教,却用24小时待命的工作群、永远填不完的电子表格、层层加码的行政任务,亲手将教师推向职业倦怠的深渊。那些要求教师"守住初心"的声音,可曾看见深夜办公室的灯光下,教案本上晕开的,究竟是墨水还是泪水?
教育本该是静待花开的艺术,如今却成了疲于奔命的生存游戏。当教学逐渐沦为教师工作的"副业",或许我们都该问问:究竟是教师在教书,还是这个时代在教教师如何当个合格的工具人?
来源:小城一隅79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