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李子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6 12:08 1

摘要:成都车展其实早就清晰了自己的定位,即——卖车的车展,不设媒体日,从第一天起全程向所有消费者开放,以及对5万元以上购车用户发放2000至4000元消费奖励等。

01

日产、丰田、本田

成都车展其实早就清晰了自己的定位,即——卖车的车展,不设媒体日,从第一天起全程向所有消费者开放,以及对5万元以上购车用户发放2000至4000元消费奖励等。

当一场车展明确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参展商自然也很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

因此我们看到大量车企直接放弃参展,比如大量超豪华品牌,又比如大量合资品牌如东风本田、起亚、标致、雪铁龙……因为来了也没什么意义。

销量下滑的它们心里清楚,既然车子卖不出去,那么参加这种服务于卖车的车展,意义不大。

反之,那些在华销量仍有增长的品牌,即便同样也受到转型冲击也仍会参展,比如丰田、别克、大众。

最值得探讨的是日产,它们上半年的销量其实是下滑的,但仍然颇为高调地参加了这次成都车展。

因为,它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通过国内团队主导、智能新能源、透明一口价的N7,也通过粉色花卉装点的展台,任何人都清楚明白地看到了日产想做什么。日产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因此有绝对必要、也可以有效地,向用户传达自己要做什么、在做什么。

当你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时候才会焦虑,甚至恐惧。

▲截图自《放·逐》

当你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在做什么,并且两者统一,一切都会显得简单,因为你目标明确,步伐坚定。当然你可能会错,但那也是以后的事情,当下你相信自己的判断,只要全力以赴就好。

02

岚图、智己、AUDI奥迪

岚图与智己是两个颇具代表性的本土新能源品牌,它们皆孵化自传统大厂,皆有明确的产品及品牌方向,皆以智能新能源为突破方向。

因此即便两者都不是第一集团的成员,甚至算不上是市场上的大赢家,但它们同样,有着昂扬和向上的底色,未来有无限可能。

两者的区别只是——

岚图面向家用、更务实,提供了增程和3排座椅这两个贴合市场需求的选项;

智己面向都市用户、更摩登,因此初期只提供纯电以及双排座车型,现在也有了重磅的超级增程,及即将面世的三排产品。

不同的品牌定位,决定了初期不同的产品形态,也因此决定了两者市场表现的差异。因为岚图目前比智己更顺一些。因为岚图要做的事情,市场上有理想这个现成的参考答案。而智己要做的事,虽然同样有特斯拉这样的参考答案,但参考答案并不是那么清晰,解题过程更难以复制。

一致的是,智己在当下会显得有些迷茫,它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这两者之间也不存在任何矛盾——

只是还没完全搞明白究竟应该怎么做。超级增程,大三排SUV产品,或许会是一个能够比纯电打开格局的思路。

▲截图自《老友记》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这种迷茫对于一个新品牌来说再正常不过,确定品牌形象、传达品牌形象、建立品牌形象,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强如特斯拉,它们都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走完这条路。

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交学费、会暴露自己的迷茫。

即使强如奥迪,AUDI也不可避免面对同样的难题:我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我该怎么做?

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难免会去找一些现成的答案,奥迪AUDI的选择是先找代言人,找顶流郑钦文。

事实上,这种打法的效率并不高,我们很难找到通过大明星代言而成功的案例,历史上那些耀眼的明星车型,没有任何一款是靠明星代言取得成就的——强如当年凯迪拉克、雪佛兰,那更像是双向奔赴。

当然,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仍在起步阶段,先利用现成的流量把品牌自我介绍推流出去,是一种足够积极的态度,也不是什么坏事。

重要的是,从产品力和定价来看,AUDI也有和郑钦文双向奔赴的资本。

03

蔚来、小鹏、理想

蔚小理这些年先后遭遇危机,这些危机看似因成本爆发、因销量爆发、因公关危机爆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真正的根源却是相同的——

因创始人与团队的成熟进程而爆发。

▲截图自《社交网络》

李斌比较松弛,因此蔚来总是面对成本问题与效率问题;

何小鹏专注技术,因此小鹏早些年的组织管理爆发危机;

李想胜负欲极强,因此理想顺时狂、不顺时慌。

李斌、何小鹏特质的弊端过于明显,因此导致先踩坑乃至反复踩坑,再爬出来。

李想的特质,对于创业者来说有利有弊,目的性强、判断力强、执行力强但情商不强,就容易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初期一帆风顺,后期争议不断。

品牌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创业者同样如此。

创始人认识自己、发挥自己、同时克制自己,才能建立起能帮助自己、又能完善自己的可靠组织。

04

小米汽车、鸿蒙智行

我们顺理成章地认为小米汽车的流量与认知来自小米手机,但同样奠定了小米品牌的,还有小米家电。

小米手机的品牌形象有两个,一个是它们重点宣传的“为发烧而生”,另一个是公众认知的性价比。

而小米家电的形象,传播与认知形成了更大程度的统一,即公道的价格、体面的设计、优良的性能、可靠的品质,产品不比松下、飞利浦等海外品牌差且更便宜,比美的、海尔、奥克斯等本土品牌又显得要高级和年轻一些。

小米家电这一步,曾经让小米陷入了极大困境、让公众质疑雷军从未长期成功掌舵初创企业的「废棋」,恰恰是帮助小米真正实现品牌升级、如今又成为造车关键台阶的绝对妙手。

雷军那时候就想到要造车了?未必。但他一定想到了家电可以让小米不只靠性价比吸引人,而是靠品牌吸引人。当他知道小米要做什么,小米家电早些年所带来的那些问题和麻烦,自然就都只是通往目的地途中的枝蔓而已。

▲截图自小米官网

小米从性价比到品牌化的过程里,雷军也把自己从一个有点土气的小镇青年,一点一点塑造成了发量令人羡慕、身材管理到位、草根出身又完美实现自我价值的「雷总」。

小米这个品牌、小米公司这个组织以及他自己,共同经历了这个过程,如今共同经营小米汽车。它们知道怎样从无到有,也知道怎样面对困境。

鸿蒙智行与它背后的华为,同样如此。有人不喜欢小米,有人不喜欢华为,但它们都很清楚面对挑战与危机的时候,自己的根基是什么,自己应该做什么。

公众虽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成功和成熟的品牌,则有能力在方向明确且越走越宽的路上,灵活的闪转腾挪。

05

法拉利、马自达

法拉利CEO Benedetto Vigna说:

「我坚信法拉利是人们喜欢去开的车,它不是沙发、不是手机、不是数据中心,它不靠科技推动、不靠市场拉动,而是靠运动驱动创新,因此才与众不同。如果你试图坐享其成或者依靠科技推动,那不是创新,那只是复制粘贴。」

Vigna这番话无比正确,因为这就是法拉利,这就是特定人群购买法拉利的原因。

当普通人买一辆几万、十几万、二十几万、三十几万的车,这台车极大可能要覆盖这个人乃至整个家庭的所有使用场景,这台车越全能越好,越能满足所有人越好。

当一个人买法拉利,ta绝对还有不只一辆车,这个人还有代步开的车、旅行开的车、乃至一时兴起买的车、早些年开腻了放在那吃灰的车……

正如Vigna所说的,那些人之所以买法拉利,因为法拉利就是那台能够提供最纯粹驾驶乐趣的车。它的设计、它的性能、它的局限性都在证明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它的价格。

但凡少一个0都不行。

马自达对汽车的认识与法拉利无异,它们甚至形容触控大屏是「车内不必要的元素」。它们的命运却与法拉利天差地别。

当一个人的购车预算覆盖在马自达这种十几万汽车的时候,甚至极大可能这台十几万的车是ta全家的唯一一辆车,它要承担的职能,就远远超出了驾驶乐趣的范畴。

昂贵商品就会放肆,但平价商品就要克制。

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不能保证结果,因为判断会出错、环境会变化、人会变化,它更多的是能保证一种姿态。

当然,这世界上有很多客观规则无法改变,否则这世界上会有更多马自达这样有趣而值得尊重的品牌。

但很多时候,客观规律也并非铁律,姿态也能左右结果——

▲截图自《东邪西毒》

封面截图自《喜剧之王》

来源:驾仕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