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宣布对中国产电动车征收高额关税,最高税率达到45.3%,加上原有10%的进口税,总税率飙升至55.3%。欧盟方面称此举旨在反制中国电动车行业获得的“不公平补贴”,认为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快速扩张对本土车企构成了威胁。这一
2024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宣布对中国产电动车征收高额关税,最高税率达到45.3%,加上原有10%的进口税,总税率飙升至55.3%。欧盟方面称此举旨在反制中国电动车行业获得的“不公平补贴”,认为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快速扩张对本土车企构成了威胁。这一决定引发中欧贸易关系的新一轮紧张,中国随即启动反制措施,精准针对支持加税的欧盟国家。这场围绕电动车、猪肉、乳制品和白兰地的贸易博弈,不仅考验着中欧双方的政治智慧,也折射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复杂现实。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始于2023年9月,历时8个月,重点审查了比亚迪、吉利、上汽等企业。调查认定,中国政府通过优惠融资、低价土地和电池原料补贴等方式,帮助车企降低成本,使得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价格比本土产品低20%。欧盟数据显示,中国电动车在欧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1%跃升至2023年的8%,预计2025年可能达到15%。基于此,欧盟对不同企业实施差异化关税:比亚迪17%,吉利18.8%,上汽35.3%,特斯拉因配合调查仅加征7.8%,其他未合作企业统一征收38.1%。
欧盟成员国投票时分歧明显。10月4日的表决中,法国、荷兰、丹麦、爱尔兰等10国投赞成票,德国、斯洛伐克、匈牙利等5国反对,西班牙、意大利等12国弃权。中国反制措施迅速聚焦于支持加税的国家,尤其是那些对华出口依赖度较高的经济体。猪肉、乳制品和白兰地成为主要目标。欧盟2023年对华猪肉出口总额达数十亿美元,其中丹麦、荷兰是主要供应国,两国均投了赞成票。中国于2024年6月启动对欧盟猪肉的反补贴调查,欧洲农民担忧失去中国市场将导致行业崩溃,尤其俄罗斯市场关闭后,中国成为其“救命稻草”。
乳制品同样面临压力。2024年8月,中国商务部宣布对欧盟乳制品展开调查,荷兰、法国、爱尔兰是主要出口国,且全部支持电动车关税。欧盟乳业协会警告,若中国加征关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竞争对手将迅速填补市场空缺。法国奶酪生产商尤其焦虑,其高端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极高。白兰地则是反制最直接的领域。法国占欧盟对华白兰地出口的99.8%,2024年8月中国初步裁定欧盟白兰地存在倾销行为,10月欧盟加税后,中国立即征收30.6%至39%的临时反倾销税。2025年1月,中国决定对白兰地征收五年正式关税,但允许部分承诺价格的企业免税。法国酒业协会哀叹,此举可能导致干邑白兰地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中国的反制策略被解读为“胡萝卜加大棒”。对投反对票的国家如德国、斯洛伐克,中国暂未采取强硬措施。德国车企大众、宝马、奔驰在华拥有大量生产基地,若中国对大排量进口车加税,德国将首当其冲。目前,中国选择避免汽车领域的直接对抗,转而通过农产品和奢侈品施压。专家指出,这种精准反制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与欧盟的保护主义形成对比。中欧双方在2025年持续展开谈判,探讨以最低价格机制替代关税的可能性。德国汽车行业协会对此表示欢迎,认为关税是“错误工具”,唯有谈判才能解决问题。
贸易摩擦背后,是中欧在绿色转型和产业竞争中的深层矛盾。中国电动车凭借成本优势和技术进步,成为全球新能源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而欧盟试图通过关税保护本土产业链。然则,反制措施进一步加剧了欧盟内部分歧。支持加税的国家面临产业损失,反对者则可能获得更多中国投资。2025年,中欧在世贸组织框架下相互申诉,同时保持谈判渠道开放。中国商务部强调,加税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会损害双方合作利益。欧盟则试图在“平衡贸易”与“避免冲突”之间寻找平衡点。
中欧贸易争端是一场多方博弈的缩影,涉及产业利益、政治立场和全球规则。中国的精准反制既展现了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也为谈判留下空间。欧盟内部的分歧表明,贸易保护主义并非解决问题的良方。未来,若双方能通过最低价格机制等创新方案达成妥协,将有助于避免全面贸易战,实现互利共赢。在全球绿色转型的背景下,中欧合作远比对抗更有意义。贸易不是零和游戏,唯有对话与妥协,才能让双方共同受益。
来源:东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