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开始的丧葬形式,相当简单。商周那时候,人们对死后的事,心态挺平和的。用茅草轻轻把遗体卷吧卷吧,接着把遗体搁在荒野里,随后在旁边垒几块石头,当作标记。
咱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人走了,得有个地方,让后人念叨念叨。
一开始的丧葬形式,相当简单。商周那时候,人们对死后的事,心态挺平和的。用茅草轻轻把遗体卷吧卷吧,接着把遗体搁在荒野里,随后在旁边垒几块石头,当作标记。
春秋战国时候,儒家文化渐渐兴盛起来,儒家那帮人开始讲究"慎终追远",在这个时期,墓碑上的内容也逐步丰富起来了,不但得刻上姓名,还得记录生平的事迹。
要说玩出花来还得看汉朝。1957年,西安发掘出了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他的墓志铭跟毕业论文似的,将家族十八代的信息,记载得非常地详尽,完整地镌刻在一块石板上。
刘胜墓,图源网络
"故"字:相当于现代的已故,这个字起始于秦汉时期,是古人对离世的一种委婉的表述方式。"故",听着比"挂了""走了"文雅多了。我们现在的人会用“去了另一个世界”来进行表达,这种方式,不但显得含蓄,还带有庄重的感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显"字:古人的身份象征,在家族之中,年长者、子孙繁多、成就显赫的长辈才有资格使用。普通家庭不能胡乱使用,要不然会闹出笑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先"字:传承有序的见证,当家族长辈健在,晚辈的墓碑,只能刻“先”这个字。小编觉得,就像现在的聊天群,只要群主还在,咱就不能惦记管理员的位置。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考和妣":孝道文化的凝结,已故的父母双方均已离世时才可使用。一定要记住,"考妣"这俩字得父母都走了才能用,不要乱用,要不然就尴尬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坟三年不立碑"这个传统,感觉跟现在"三年观察期"似的,陕西的民间传说有记载,曾经有一个村庄,因为提前立了碑,发生了不可描述的事件,也正是从那之后,留下了这个习俗。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男左女右的规矩,在墓碑上也体现了出来。现在结婚照,团圆照啥的,都是男的站左边,女的站右边,也是对传统的一种尊重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青龙白虎浮雕,图源网络
现在的年轻人,将科技与传统结合。据说,在杭州有位年轻人,给祖父设计了一块,带有二维码的墓碑,只需轻轻一扫,就能观看老人的生活视频。其实这种办法,与古人立碑的初衷是一样的,都是留存记忆,延续思念。
新型祭扫方式正渐渐兴起:网络祭祀,虚拟现实扫墓,逐渐变得普遍起来。有网友说,清明节,还有人在直播扫墓,在直播间里,“一路走好”这样的祝福不断地在屏幕上刷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确实让人感受到了温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人通过墓碑,传递生死观。马上清明节了,家长们在带孩子扫墓的时候,可以讲述祖辈的故事,这样的生命教育,比课本更加生动。
古老的墓碑,就是一本家谱。在曲阜的孔林,还保存着延续了整整两千多年的家族记忆。
而且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真迹,很多都是保存在碑刻中。"纸寿千年,石寿万年"的俗语,道出了石碑的文化价值。
颜真卿书法作品,图源网络
墓碑,说到底,就是中国人"不忘本"的执念。现在年轻人总说"祖安人""爷青结",要我说,多看看祖坟上的碑文,比刷短视频强。
那些刻在石头上的字,既是给先人交代,也是给后人留个念想。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咱得把这份念想传下去,对吧?
过几天扫墓的时候,除了祭奠仪式,不妨阅读一下碑文。或许会发现,在那些斑驳的字迹之中,藏有着比小说还要精彩的家族传奇。
孔林,图源网络
来源:小兔爱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