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对印度挥下关税大棒,50%的税率直接把印度对美出口的利润打个对折。结果还没等莫迪政府发力反击,美国国内的批评声浪就先凑了热闹。拜登时代的白宫国安顾问沙利文忍不住开麦:特朗普把印度推向中国,这四年来的努力全都白搭了。
据上观新闻报道,特朗普对印度挥下关税大棒,50%的税率直接把印度对美出口的利润打个对折。结果还没等莫迪政府发力反击,美国国内的批评声浪就先凑了热闹。拜登时代的白宫国安顾问沙利文忍不住开麦:特朗普把印度推向中国,这四年来的努力全都白搭了。
新闻层面看,变化的信号非常密集。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在天津和中方领导人会晤时那句“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其实已经点明了区域格局的底色。上合组织的扩容和中国主场外交的密集操作,就是把“邻里关系”这张牌打到了极致。各国政要在中国主场纷纷表达善意,不管是出于现实利益,还是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地区影响力的认同,大家都在用脚投票。上合峰会不光成员国到齐,连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都亲自发文强调要和中国深化文明合作。这一幕,和美西方那套“拉小圈子”比起来,谁更受欢迎,答案早就摆在台面上。
再看美国这边,沙利文的愤懑其实有他的道理。拜登政府和美国建制派这几年一门心思拉拢印度,把它当作“印太战略”的支点,目的就是给中国制造麻烦。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最初不过是拜登任上为亚太“加码”的产物,搞了那么多轮峰会、联合声明,就是想把印度拉进自己的小圈子。现在好不容易把印度从“不结盟运动”的老路上拉过来,特朗普一个关税大棒,直接把积攒了四年的信任全砸了个稀巴烂。
这事要是搁在别的盟友身上,倒也未必有这么大反弹。可印度这家伙,表面上一团和气,骨子里从来就不吃软也不怕硬。美国50%关税一落地,印度国内的愤怒情绪直接爆表。莫迪没在公开场合痛骂特朗普,但印度内阁不少部长已经轮番开火。更绝的是,印度政府立刻启动亚洲外交攻势,外长、防长轮番访华,莫迪本人更是一边在日本对中印关系强力表态,一边专机直奔天津。上合组织峰会成了印度重返多边舞台的最佳机会,不仅缓和了双边压力,还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外交回旋空间。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他的世界观很简单,美国是全球贸易的“受害者”,全世界都在薅美国的羊毛。加关税只是为了让美国“收回点儿损失”,别说印度不满,他连日本、韩国、欧洲都敢动。可惜这套算法有点太天真。美国的影响力既有硬实力,也有软实力,盟友要的是确定性和信任感。特朗普的“唯我独尊”,让盟友越来越觉得美国这棵大树靠不住,哪天心血来潮,连自己人都能砍一刀。
沙利文的那句“中国现在只要坐着看戏就行”,听着像气话,其实更像现实。美国自家在窝里斗,关税、司法、选战三线缠斗,企业叫苦不迭,盟友怨声载道。中方这边反而一派“稳得住”的气场,主场外交稳打稳扎,上合峰会、纪念活动一场接一场,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中国没什么花里胡哨的新动作,就是在多边平台上稳住节奏,和美国的“起哄”形成鲜明对比。
现在回头看,这场舆论风暴,最大的看点其实是中美印三国的新节奏。美国想靠贸易杠杆“驯服”印度,结果印度更有动力对冲风险,主动拉近与中国的距离。这不是“倒向中国”,而是变得更会算账。多边平台成了印度的护身符,上合峰会的舞台让莫迪可以同时见到中国、也能和其他国家对话,比在美日澳那种小圈子里被动挨打强太多。美国本来想让印度当棋子,结果把棋盘都差点砸了。
中国在这轮多边外交中的主动性,完全不是靠拉帮结派,而是靠方案和预期。上合组织的扩容、文明对话、“一带一路”合作,都是给成员国实实在在的机会。伊朗能在社交媒体上用波斯语、汉语表态,说明中国方案的“黏性”在变强。
贸易战的后遗症,美国企业感受最深。关税带来的成本、通胀压力、出口受阻,都是实打实的账。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喊“美国最后会赢”,其实也是变相承认自己眼下没赢。沙利文说美国“信誉下滑”,其实说的是盟友心里的话。谁也受不了前后不一的政策,今天拉你入伙,明天就给你加税,谁还敢把命运押在你身上?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这次被印度媒体称为“史上最大规模”,确实够热闹。对中国来说,这不仅仅是主场外交的展示,更是多边合作能力的体现。对印度来说,这是通过多边缓解双边压力、扩大选择空间的绝佳机会。美国本想靠QUAD机制稳住亚太棋盘,结果自己缺席,反倒成了旁观者。美国内部人都急得直跳脚,中国这边反倒不用急着下场,主场稳稳当当。
白宫最不愿看到的,恰恰是中国稳坐钓鱼台的这一幕。美国有人急,中国有人稳。多边舞台上,谁能稳住气场,谁就能带动风向。美国四年努力一朝作废,这不是偶然,是自食其果。下一步,谁能修好沟通的路,谁就能把主动权握在手心里。这场看似“无为而治”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来源:木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