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南明区将为民服务理念融入文化建设全过程,通过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触摸文化温度,也让“15分钟文化圈”从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近年来,南明区将为民服务理念融入文化建设全过程,通过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触摸文化温度,也让“15分钟文化圈”从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文化盛宴送到家 多元服务暖人心
“扎染的纹样真漂亮,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在后巢乡的非遗手工体验课上,居民李女士拿着亲子合作完成的扎染香包笑开了花。
据了解,今年以来,由区文旅局主办的“文化惠基层、共筑文化新韵”活动,以 “家门口”的服务姿态,将多元文化送到了居民身边。
这场文化盛宴紧扣群众需求,编织出覆盖全区的文化服务网络——贵阳药用植物园里,望城街道开展的“咖啡品鉴+亲子阅读”让家长与孩子在书香中共享温馨时光;五里冲街道的国画启蒙班上,老少同绘扇面荷花,传统艺术在互动中焕发新生;后巢乡、云关乡、小碧乡、油榨街道举办的非遗手工体验课上,布依苗族扎染技艺通过一只只香包,让民族文化的种子在指尖发芽;达德学校旧址的红色讲堂里,革命故事引发阵阵共鸣,红色基因在讲述中代代相传。
从水口寺街道的爱国主义影片放映,到兴关路街道的中英绘本共读,活动涵盖文化传承、亲子互动、红色教育等多个维度……截至目前,40余场活动已服务2000余人次,覆盖全区多个乡、街道,真正实现了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惠民成果。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培育本土文化力量
南明区的文化惠民不止于“送文化”,更着力推动“种文化”的深度转变——通过规范综合文化站(中心)阵地管理,完善设施登记造册与管理制度,让文化场所成为培育本土文化力量的沃土。
“来!准备,背挺起来,面带微笑……”傍晚时分,在西湖路街道的综合文化站,一群年过半百的阿姨正随着音乐旋律跳舞,她们是西湖路街道舞蹈队的队员,平均年龄55岁。
据了解,西湖路街道把加强社区民间文艺团队建设纳入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泛挖掘辖区文化艺术人才。目前,已建立舞蹈、民乐、朗诵、管乐、合唱等多种类型的文体队伍,并为各队伍开展专业化培训,让居民们在文化站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陶冶情操。
除此之外,西湖路街道积极开展“学校放假,社区开学”文化品牌活动,通过以综合文化站为活动阵地,为社区青少年儿童开展学习文化知识、传承非遗等服务活动,不仅能让大家培养合作意识,还能感受邻里关怀。
如今,越来越多居民从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变身传播者,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渐成常态,基层文化活力持续迸发。
“文化纳凉”添活力 清凉学习两不误
炎炎夏日里,南明区各公共文化场馆化身“天然空调房”,以“文化纳凉”为群众送上兼具温度与深度的避暑良方。
走进区图书馆,凉意扑面而来。借阅中心、图书阅览室、自习室座无虚席,不少学生和市民在这里静心看书、伏案刷题,在书香与清凉中高效学习阅读。
学生谢永浦说:“我和同学一起过来学习、刷题,这里凉快又安静,大家都在专注看书,这种氛围能让人静下心来。”谢永浦所住的小区离区图书馆很近,暑期到来以后,他几乎天天过来,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
据了解,为方便市民游客阅读和“文化式”纳凉,自6月1日起,南明区图书馆所有阅览空间和自习空间全部持续开放,并免费提供饮用水和Wi-Fi,全馆10万余册好书供读者免费借阅,日均接待读者近千人,还配套开展古琴赏析等公益文化活动,让读者在缤纷的主题活动中解锁新知识。
在乐转城市书房、西西弗书店里,市民或静心阅读,或记录感悟,构成夏日里的静谧风景;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内,苗绣、银饰等非遗展品与互动体验吸引众多游客……从图书馆的书香氤氲到书店的静谧沉浸再到博物馆的眼悦心悟,南明区的“文化纳凉”菜单越发丰富多样。
下一步,南明区将持续把红色文化、阳明文化、历史文化等“五大文化”送进基层,着力打造具有南明特色的公共文化品牌,通过推动基层文化阵地规范化建设,促进综合文化站(中心)高质量发展,让“15分钟文化圈”不仅是空间上的便捷可达,更成为精神上的温馨港湾。
来源 南明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罗昌
二审 何欣
三审 胡丽华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