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悦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在信息如潮涌的当下,悦读方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AI的融入为悦读注入了全新活力,泰州广播电视台推出《悦读·美文AI说》融媒体专栏,聚焦AI与悦读领域的深度融合,让文字化作灵动的声音、生动的画面,让大家享受悦读的乐趣。
悦读
悦见科技,读懂生活
一起悦读,一起感悟
悦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在信息如潮涌的当下,悦读方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AI的融入为悦读注入了全新活力,泰州广播电视台推出《悦读·美文AI说》融媒体专栏,聚焦AI与悦读领域的深度融合,让文字化作灵动的声音、生动的画面,让大家享受悦读的乐趣。
今天,《悦读·美文AI说》融媒体专栏推出AI悦读——刘仁前的《故乡的野菜》选段,一起感受AI的魅力。
故乡的野菜辛弃疾的一句“春在溪头荠菜花”,让荠菜名声大振,进入了众多作家的笔下。
周作人先生颇喜引经据典,他告诉我们,《西湖游览志》中记载,“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又说,顾禄的《清嘉录》同样记载,“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顾禄的这段文字,点出了荠菜的药理。元人吴瑞在其《日用本草》中曾言明,荠菜“凉肝明目”。典籍也好,药理也罢,并非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所特别看重的。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荠菜以其鲜美的味道,带给我们的味蕾以美妙的享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挖荠菜,时间跨度之长,连自己都感到吃惊。不仅孩提时代挖过,在几十年之后的春日里,竟也在一处鱼塘边上挖过。而那次鱼塘边上的采挖,于我而言,实则是次意外收获。
那日,我受友人邀约去钓鱼,不想成效不大,却意外发现了脚下的野生荠菜,叶色嫩绿,株体壮硕,一大片连着一大片,颇具规模,蓬蓬勃勃,长势颇旺。同行的妻子,本来就不看好我的钓技,叫我一起挖野菜。于是,我们便一起喜滋滋地挖起荠菜来,这比先前垂钓时更带劲儿。不一会儿,我们挖了满满两大塑料袋的荠菜。当晚吃了一顿荠菜馅儿的水饺。野生荠菜的那股鲜嫩劲儿,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让我胃口大开,大呼过瘾。
关于荠菜的吃法,汪曾祺先生曾著文介绍:“荠菜大都是凉拌,炒荠菜很少人吃。荠菜可包春卷,包圆子(汤团)。江南人用荠菜包馄饨,称为荠菜馄饨,亦称‘大馄饨’。我们那里没有用荠菜包馄饨的。”“我在北京的一家有名的家庭餐馆吃过这一家的一道名菜:翡翠蛋羹。一个汤碗里一边是蛋羹,一边是荠菜,一边嫩黄,一边碧绿,绝不混淆,吃时搅在一起。这种讲究的吃法,我们家乡没有。”
汪先生的家乡高邮不仅没有翡翠蛋羹,也没有用荠菜包馄饨的。这倒让我有点意外。在我看来,荠菜既然能包饺子,当然也能包馄饨,既没有实操上的难度,亦没有食理上的不许可。而汪先生说高邮没有用荠菜包馄饨肯定是实情,何故?是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抑或是此一时彼一时也?不得而知。
荠菜乃不独为某一故乡专有之野菜,您是否也心心念念,喜好这一口新鲜?
作者简介刘仁前,笔名刘香河、瓜棚主人,江苏兴化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荣誉会员,泰州学院客座教授。文学创作一级。曾任泰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泰州市文联二级巡视员,现为泰州市文联、作协名誉主席。迄今为止,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大家》《天涯》《钟山》《黄河》《西部》《雨花》《山东文学》《安徽文学》《朔方》《湖南文学》《长江丛刊》等发表作品400余万字。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中国当代小说奖、紫金山文学奖等。著有长篇小说《香河三部曲》,小说集《谎媒》《香河纪事》《香河四重奏》,散文集《楚水风物》《生命的年轮》《五湖八荡》等多部,主编《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丛书》多卷。长篇小说《香河》被誉为里下河版的《边城》,2017年6月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荧幕,获得多个国际奖项。2021年9月,《香河》英文版面世。2023年9月,《香河三部曲》英文版、中文繁体版面世。
【版权声明:除泰州广播电视台自采外,泰州微视听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音频可能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处理。】点↓↓↓来源:彩芳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