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鸡蛋里挑骨头,挑来挑去,挑出个“糖化血红蛋白”。这玩意儿名字长得像绕口令,听起来比“血糖”高端不少,但别被它的“学术脸”吓着,它其实就是糖尿病界的“成绩单”,判你高低、定你安危,全看它的脸色行事。
鸡蛋里挑骨头,挑来挑去,挑出个“糖化血红蛋白”。这玩意儿名字长得像绕口令,听起来比“血糖”高端不少,但别被它的“学术脸”吓着,它其实就是糖尿病界的“成绩单”,判你高低、定你安危,全看它的脸色行事。
先别急着走开,糖化血红蛋白这个词,可能正悄悄决定你未来活得是顺风顺水,还是磕磕绊绊。尤其是当它杵在6.5%以上,甚至跨进9%的门槛时,哎哟,事儿可不小了。
很多人一听医生说“你糖化血红蛋白有点高”,就立马回怼:“我今天早上空腹血糖才5.8,怎么就高了?”
拜托,这俩不是一个东西。空腹血糖是“今儿早上”吃没吃甜的事儿,糖化血红蛋白可不是看你今天表现,它看的是你过去两三个月的“总账”。
就像查账不是看你今天花了多少钱,而是翻你过去几个月的账本,看你是不是月月透支、天天刷爆。
它是怎么记录的?简单说,糖化血红蛋白就是血液里那些“沾了糖的红细胞”。糖一多,它就“糖化”,像吃了太多糖的红烧肉,表面黏黏的,不容易清洗。这个比例一高,说明你身体里的糖分长期超标。所以别想用几天的“节食”糊弄它,它比你妈还记仇。
咱们说句实在的,糖化血红蛋白到6.5%,就不是“有点高”这么简单了,这是国际上公认的糖尿病诊断线。
6.5%,不是个模糊区,它是个明确的红灯。
来看看这条线的来历——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早在2010年就把6.5%定为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不是拍脑门拍出来的,是几十年全球研究结果堆出来的。
中国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也同步采纳。不是你身体“偶尔糖分高”,而是你持续高位运行,糖分已经霸占了你的血液系统。
而且,很多人根本没察觉,等到体检一查——哎?怎么糖化血红蛋白6.8了?早晨空腹血糖不是还正常嘛?这就是它的阴狠之处:你以为自己没事,其实身体早就“甜得发腻”。
如果说6.5%是门槛,那9%直接就是火线。别觉得自己身体扛得住,9%是糖尿病“失控”的标志,意味着你的身体已经处在“糖毒”状态。
这不是危言耸听。北京协和医院曾总结一组病例,糖化血红蛋白常年9%以上的患者,视网膜病变、肾功能损伤、神经病变的发病率明显提高。眼睛瞎得早,肾脏垮得快,脚底没知觉,走路像踩棉花……这些不是吓唬你,是医学界天天处理的“常规操作”。
而且短期内9%听起来好像也没啥感觉,但它是个“安静的杀手”。血管被糖慢慢腐蚀,像铁管里一直流糖水,锈得你防不胜防。你还觉得自己“没啥症状”,其实身体早就“千疮百孔”。
贾母爱吃甜食,《红楼梦》里写得明明白白:甜汤、蜜饯、糖糕,样样不离嘴。但她能活那么久,不是因为她吃得健康,而是她那个年代的“糖”不是今天的“糖”。
清朝人一年能吃到几斤糖?那还是奢侈品。现代人呢?光一杯奶茶就能顶贾母一周的糖摄入量。而且现代人动得少、坐得多、情绪焦虑、睡眠紊乱,糖在体内堆得像堆雪人一样迅速。
所以别羡慕贾母,她生活在糖还稀罕的年代;你生活在糖泛滥的时代,吃糖如喝水,水里还有糖。
中医不讲“糖化血红蛋白”,但讲“消渴”。古人早就观察到一个现象:人变瘦、口渴、尿多、体虚,吃得多但人却越来越像纸片人,这就是“上消”、“中消”、“下消”的典型。
《黄帝内经》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脾不运则水谷不化。”糖尿病,本质是脾胃功能紊乱——饮食过度、思虑过重、劳倦伤脾,脾虚则不能运化,津液内停,化生痰湿,久之化热,热伤阴,阴损及阳,五脏皆亏。
你看,是不是和现代医学讲的“胰岛素抵抗”、“糖代谢紊乱”有点异曲同工?
中医怎么调?不是一味“祛糖”,而是“调脾胃、养肝肾、清虚火”。中医讲究“治未病”,而不是“糖高了才慌”。
有人说:“我糖化血红蛋白怎么一直下不来?我都不吃糖了。”问题在于,你可能天天焦虑得像锅上的蚂蚁。
长期焦虑、抑郁、压力大,激素水平紊乱,肾上腺素和皮质醇飙升,直接影响葡萄糖代谢。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早就指出,情绪问题是糖尿病管理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所以,你不是吃多了,是“想太多了”。
· 别信短期降糖神话。糖化血红蛋白看的不是你今天表现好不好,是你三个月有没有“持续作死”。
· 别只看空腹血糖。有的人空腹血糖正常,餐后两小时血糖飙上天,糖化血红蛋白就会高。
· 多吃“五色入五脏”的食物:绿色养肝(西兰花、油菜),黄色健脾(南瓜、玉米),红色补心(番茄、红枣),白色润肺(山药、莲藕),黑色补肾(黑豆、黑芝麻)。
· 睡觉别熬夜,熬夜等于自杀式升糖。夜里11点到凌晨3点,是肝胆排毒时间,肝气郁结,糖代谢就乱。
· 别跟自己较劲,放过自己也放过血糖,别什么事都往心里搁,血糖是你情绪的晴雨表。
有些人就是吃糖喝奶茶,糖化血红蛋白还是5.2%,那是基因好,代谢强。但这不代表你也能这么干,就像你不能因为姚明打得好球,就去跳篮板。
中国人普遍胰岛功能储备差,比西方人更容易糖尿病。研究显示,亚洲人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比欧美早十年,BMI值低也照样患病。
所以别拿别人的“幸运体质”当借口,“他吃我也吃”为你送来的是病床,不是福气。
糖化血红蛋白高的人,就像明知家里漏水,还死撑着不修屋顶的人;等哪天房塌了,再去老天爷下雨太猛,实在是自作自受。
中医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西医说:代谢失衡,血糖失控。你若不修内功,任它外邪横行,终究是要吃苦头的。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活着,才是你该认真完成的“日课”。不要拿身体开玩笑,它记仇,记得比你老婆还清楚。
点个赞,留个言,转发给那个以为喝点蜂蜜水就能“降血糖”的亲戚吧。
关注我们,一起把身体这门“课”,补齐补牢。别让糖化血红蛋白偷偷写你人生的结局。
参考文献:
[1]王志刚,李文慧,张晓丽,等. 糖化血红蛋白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4): 275-279.
[2]李晓明,赵春燕.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3): 318-322.
[3]陈志刚,张莉. 中医“消渴”病与现代糖尿病的关系探析[J]. 中医药导报, 2022, 28(7): 142-147.
来源:岐黄传人夏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