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听说这事儿没有?罗金辉,那个你可能在新闻联播上见过的“响当当”的大官,这下彻底栽了。这消息一出来,饭桌上、微信群里,甚至菜市场的大姐都能聊上两句。有人一拍大腿:“哎呀,这么大的领导,咋就走到这一步了?”你说巧不巧,他风头最盛的时候,谁敢惹他?但谁能想到,看着
你听说这事儿没有?罗金辉,那个你可能在新闻联播上见过的“响当当”的大官,这下彻底栽了。这消息一出来,饭桌上、微信群里,甚至菜市场的大姐都能聊上两句。有人一拍大腿:“哎呀,这么大的领导,咋就走到这一步了?”你说巧不巧,他风头最盛的时候,谁敢惹他?但谁能想到,看着正气凛然,背地里鸡毛都能薅几根。
罗金辉混官场那几年,可真是活成了“主角”。去年我去省里办事,正好遇上他开会,那阵仗,满屋子人都憋着气,生怕一句话不对触了他霉头。他爱穿一身黑,进门从不吆喝,但别人自然就把位置让出来。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台下小年轻都以为跟上这种大领导,有盼头。但那种场面光鲜,谁又知他心里算盘打得比谁都快?
其实他手里的权力,让大半个城市都要看他眼色行事。房地产项目、道路扩建、甚至一座小桥的审批,背后绕了几圈都有他的影子。这年头,项目多了,暗地里的门道也多。他喜欢“亲自把关”,但只要肯钻营,总有老板猜到他的套路。没几年,罗金辉家里那别墅越修越大,院子里停的豪车一辆换一辆。上个月反腐办查抄的时候,据说光是保险柜里藏的手表就比我十辈子挣的都多。
这场翻船,其实早有苗头。去年省城有个工程拖了半年没批下来,下面的老板就开始到处“活动”。有一次,罗金辉没来得及关手机,被人抓拍到用微信和某公司老板聊价钱。说实话,现在技术太发达,一个截图就能毁了一个人的仕途。后来邻居们偷偷议论,说他家里雇了三四个厨师,没事酒杯一碰就是几万块的红酒。老百姓听了直摇头:我们一天到晚省吃俭用,领导家里吃饭比我们过年还讲究。
这事儿一爆,全国舆论比夏天的暴雨还密集。有人在微博上拉横幅似的喊:“杀鸡儆猴,通通查!”不止是愤怒吧,也有点无奈。这几年大家习惯了小贪小腐,街道上有点小灰色关系,“红包”已经成流程了。但像罗金辉这种“大老虎”,大家还是觉得应该重拳出击。你看网络上几百条评论,恨不得把刑法拿出来逐条给他套上。有甚至开玩笑说罗金辉长的那副面相,“贪”字都快写到额头上了,这话听听就得了,毕竟哪有“看脸识官清”的道理。
不过话说回来,罗金辉这事也不是完全都知道。说他胆大,其实他有时候也怕。风声紧的时候,他家里窗帘都拉得死死的,连门口保姆都三天换一个。有一次他去养生馆,特意让人把门反锁,生怕有人偷拍。可怕的不是外面人多嘴杂,而是他的那些“铁杆下属”见风使舵,有人前脚送礼,后脚就把风吹到纪委那里。官场就是这么个地方,一念之间,前后判若两人。
你要说权力这东西,真是有毒。人呆久了,难免觉得自己本事大,有点“天下我最行”的意思。其实仔细算算,真要过上“安稳富贵”的日子,有十种方法,偏偏选了最危险的。这年头,领导干部都得时刻警醒,不然一不留神,自己栽了,家人跟着受罪。你看罗金辉,家里孩子在国外读书,一夜之间就从同学羡慕变成了指点议论,圈子里都说以后再怎么努力,也洗不掉家里的污点。这种事,说来可伤人。
反腐风暴降临的时候,不少人都是晚上睡不着觉。每逢风头紧,官员们单位聚会都收敛很多,生怕说错一句遭人抓住。我们这些打工人其实最怕的不是“纸牌屋”里的高层暗战,而是小区改造都变成了“谁认识领导”的比赛。你想装修家门,结果工头给你一句:“哎,找关系容易多办!”真到了底层,大家对官场腐败的痛感来得最快。但能不能一刀切地清掉?没那么容易。毕竟旧习惯常常一代一代传下来,能不能真正打掉,还得自己扪心自问。
说真心话,这阵子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到底能否有更多“狠角色”落马。大家嘴上说“拍死苍蝇”,心里其实比谁都盼着自己身边的贪腐能得到正义。你像前几年移民潮,有不少人一走了之,就是怕官场乌烟瘴气连累了子女。一些年轻人甚至不再相信升官是奋斗目标了,倒觉得有个公开的官场,比什么都重要。这个社会啊,老百姓有时候并不奢望大富大贵,只希望一碗豆腐不会有三层中介挣走钱。
这场反腐大戏,像是看电视剧一样,高潮迭起,结局未定。有些干部安然过关,有些连夜自查,生怕落入黑名单。有时候我琢磨,是不是该给官员们安排个“自省小组”,让他们隔三岔五去工地、菜市场跟基层聊聊,看看啥才是普通人念想。只有自己心里有数,才不会走到罗金辉的老路。
谁能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也许这个问题一直都没有标准答案。你看罗金辉,一路爬升到顶端,最后却败在贪欲那张无形的网里。树欲静而风不止,这道理老头老太太都懂,但真到临头,谁都不愿意放过手里的一点甜头。其实官场和人生一样,没什么常胜将军。今天罗金辉倒下了,明天还有谁?
或许我们该多想想,怎样才能让自己不变成那个让别人指点的“反面教材”。毕竟官场清明,家里才能安稳。这场大戏里,该下场的终会下场,没人能一辈子逍遥。等下一个消息来临时,你还会惊讶吗?我只是希望,别让所有人都麻木。只有不断反思,不断自省,才有可能让官场变得真的清白一点。
总归一句话,咱们都想过得安生,想让孩子在清白的天地长大。罗金辉的故事,或许没人愿意站出来替他辩解,但这回响,远不止于他个人。谁都怕成为下一个“典型”,谁都盼着能有那么一天,彻底告别乌烟瘴气。可这路有多难走,谁又能说得清楚?
来源:工宝机丁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