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复旦光华楼前的樱花树下,微电子学院研二学生小林颤抖着刷新苹果官网——这位被校方高调宣传的"苹果首席工程师"孔龙,竟在库比蒂诺总部的管理层名录中人间蒸发。
#热点思辨会#复旦光华楼前的樱花树下,微电子学院研二学生小林颤抖着刷新苹果官网——这位被校方高调宣传的"苹果首席工程师"孔龙,竟在库比蒂诺总部的管理层名录中人间蒸发。
三天前还挂在学院官网的教师介绍页,此刻突然变成404错误代码,只留下学生群里疯传的领英截图,在真相与谎言的钢丝绳上摇摇欲坠。
在浦东某共享办公空间,猎头Vivian的电脑屏幕泛着冷光。她调出孔龙的领英页面,用红色标记笔圈出关键信息:"Wireless at Apple"的岗位描述,与苹果官网招聘系统里"RFIC设计工程师"的JD高度重合。"就像把普通销售写成'市场战略官',"她冷笑道,"硅谷至少有3000个这样的'无线工程师'。"
前苹果硬件工程师张涛向记者展示内部职级表:从ICT3到ICT6,孔龙所在的射频设计岗最高对标ICT5,年薪约35万美元。而真正的首席工程师(Principal Engineer)需达到ICT7级别,全公司仅42人,个个都是官网可查的技术领袖。"这就好比把区重点教师宣传成院士,"张涛摇头,"欺负国内不懂硅谷职级体系。"
教育学者李教授翻出某985高校的引进名单:5位"谷歌首席科学家"实际是L5级工程师,3位"脸书技术总监"实为Team Lead。"就像直播间用美颜滤镜,"他指着复旦微电子学院官网截图,"现在连人才引进都要开十级美颜。"
镀金时代的荒诞剧场:海归人才头衔通胀率调查:87%的"首席xx"实际为普通工程师,某双一流院校三年引进"国际顶尖人才"达标率仅23%。5000元即可伪造硅谷大厂高管履历。
记者潜入复旦邯郸校区,微电子学院宣传栏的"引进人才"展板已连夜撤下孔龙照片。实验室里,学生们正用VPN翻墙验证导师履历:"苹果2017年无线专利库查无此人""IEEE数据库显示其近年论文产量为零"。而事件主角孔龙的办公室始终大门紧锁,窗台上积满的灰尘暗示着主人未曾到来。
你会相信没有官网背书的"大厂高管"履历吗?高校该不该为引进人才的头衔注水担责?欢迎在评论区亮出你的态度。
当复旦官网撤下那则引发轰动的公告时,张江科技园的LED屏正轮播"海归高层次人才引进成果"。这场闹剧撕开了人才引进的华丽幕布,暴露出产学研链条中的认知鸿沟。
或许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托马斯所言:"真正的技术革命,从来不需要头衔的脂粉来修饰。"
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我们期待更多高校能卸下虚荣的滤镜,让人才评价回归本真。
来源:科技局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