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积累一种中草药——鬼针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19:30 1

摘要:植株:株高 30-100 厘米,茎直立,多分枝,四棱形,表面有细纵棱,疏生短柔毛,基部略带紫色。叶片:叶对生,茎下部叶较小,3 裂或不分裂,中部叶具长柄,三出复叶或羽状深裂,小叶 3-5 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顶端尖或渐尖,基部近圆形,两面疏生短柔

植株:株高 30-100 厘米,茎直立,多分枝,四棱形,表面有细纵棱,疏生短柔毛,基部略带紫色。叶片:叶对生,茎下部叶较小,3 裂或不分裂,中部叶具长柄,三出复叶或羽状深裂,小叶 3-5 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顶端尖或渐尖,基部近圆形,两面疏生短柔毛;上部叶较小,3 裂或不分裂,条状披针形。:头状花序直径 8-9 毫米,顶生或腋生,具长梗;总苞杯状,总苞片 7-8 枚,条状匙形,边缘有缘毛;舌状花白色或黄色,通常 1-3 朵,不育;管状花黄色,能育,裂片 5 枚。果实及种子:瘦果条形,略扁,具 4 棱,长 1-1.5 厘米,顶端具 3-4 枚芒刺,芒刺上有倒钩刺,成熟后易附着在人或动物身上传播。环境要求:适应性极强,耐干旱、耐贫瘠、耐湿热,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黏土、沙土、荒地均可生长,尤其喜生于农村地头、田间垄边、路边、沟旁、菜园周围等光照充足的地方,夏季高温多雨时生长旺盛。生长周期:生长期约 180-220 天,花期 7-9 月,果期 8-10 月。以种子繁殖为主,瘦果上的倒钩刺可借助人、畜活动或风力传播,落地后次年春季萌发,是农村田间常见的 “伴生草”。世界分布: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如美洲、非洲、亚洲的印度、东南亚各国等。中国分布: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从南方的稻田边到北方的玉米地,从丘陵坡地到平原荒地,都能轻易见到,是农村最常见的野生中草药之一。药用价值: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肝、肺、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肠炎痢疾、黄疸肝炎、跌打损伤、痈肿疮毒、蛇虫咬伤等病症,鲜品捣烂外敷对无名肿毒、蚊虫叮咬有快速缓解作用。食用价值:嫩茎叶可作为野菜食用,富含维生素 C、膳食纤维及多种矿物质。食用前需用沸水焯烫 1-2 分钟(去除苦味),可凉拌、炒食或做汤,口感清淡,农村居民常于春季采摘食用。经济价值:可作为青绿饲料,喂养家禽家畜;其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可用于制作天然农药;果实的倒钩结构还启发了 Velcro(魔术贴)的发明灵感。名字由来:鬼针草的瘦果顶端有 3-4 枚带倒钩的芒刺,成熟后极易粘在行人的衣服、动物的皮毛上,很难摘除,仿佛 “鬼怪的针” 悄悄附着,因此得名 “鬼针草”;农村也俗称 “粘人草”“一包针”,形象地描述了其果实的特性。民间故事:相传古代有个农夫在田间劳作时,被毒蛇咬伤,肿痛难忍。他挣扎着往家走,路上被一种长满 “针” 的草粘了满身,回家后随手摘下扔在伤口旁。没想到第二天,伤口的红肿竟消退了许多。农夫觉得神奇,又采来这种草捣烂敷在伤口,不久便痊愈了。后来人们发现这种草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便称它为 “鬼针草”—— 因它像 “鬼” 一样悄无声息地 “粘” 来,却能治病救人。

《李时珍医学全书》中最早记载鬼针草:“生池畔,方茎,叶有桠,子作钗脚,着人衣如针。北人谓之鬼针”。

来源:Sinocare三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