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统修复和保护鄱阳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02:03 1

摘要:提到鄱阳湖,人们脑海中闪现的是“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自然景观,其独特的水文节律创造了这片水域“脉冲式”的生态系统,哺育了丰富的水生生物,支撑了全球瞩目的候鸟种群,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

提到鄱阳湖,人们脑海中闪现的是“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自然景观,其独特的水文节律创造了这片水域“脉冲式”的生态系统,哺育了丰富的水生生物,支撑了全球瞩目的候鸟种群,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

然而,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长江上中游水库群调度等多重因素影响,长江与鄱阳湖的江湖关系、鄱阳湖自然水文节律发生了显著变化,“枯水年年、年年枯水”成为常态、屡见报端。

2021年11月24日,央视网报道:11月23日,鄱阳湖水位跌破10米(吴淞高程),较往年同期提前进入低枯水期。2022年8月7日,央视网报道: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为有记录以来最早年份。2023年7月30日,中国之声报道:7月20日11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退至11.99米(吴淞高程),提早进入枯水期。

2024年9月17日,央视网报道:9月16日,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星子站水位9.98米,鄱阳湖跌破枯水位,大面积湖床裸露,湖中央标志性景观蛤蟆石“水落石出”。2025年8月9日,新华网报道:8月8日5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跌至11.99米(吴淞高程),鄱阳湖正式进入枯水期。

鄱阳湖枯水位出现时间提前、枯水期持续时间延长、枯水位持续降低以及9-11月份退水速率加快,原有水文节律被打破,通江水域面积萎缩,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力不足,引发的一系列生态与民生问题,亟待系统应对。

坚持系统治理,恢复鄱阳湖水文节律,是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核心举措。经过多家权威科研机构十几年综合论证和方案比选,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被确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优方案。该工程立足科学调整江湖关系,通过系统治理和保护,从根本上恢复鄱阳湖水文节律,统筹解决枯水问题。

系统治理

从建坝到建闸

以科学的布置方案和调度方式恢复自然水文节律

大河奔流,福祉长流;大湖浩渺,幸福永葆。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治理的定位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千秋大计。对于鄱阳湖而言,要抓住恢复其自然水文节律这个“牛鼻子”,才能实现系统修复与保护。

根据长江设计集团、中铁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集团介绍,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以实现“江湖两利”为宗旨,采用“调枯不控洪、建闸不建坝、拦水不发电、建管不调度”的生态理念,显著区别于最初以防洪为主的“建坝控湖”建设理念,实现了由“传统水利”到“生态水利”的重大转变。工程采用全潜闸布置方案,以“实现江湖连通、降低生态风险”为核心目标,江湖连通期内实现全断面过流,最大限度减少对水生生物、江湖物质能量交换的阻隔,具备可逆性与生态相容性。

鄱阳湖蚌湖苔草提前生长、洲滩提前出露

图源: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工程调度纳入长江流域水库群统一调度管理,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实施。其调度原则以多年平均线为基础,体现丰、平、枯年际变化调度,统筹考虑长江流域上下游水资源配置和水生态保护修复需求,实施仿自然调度。

非调控期(4月-8月)闸门全开,江湖自然连通,维持鄱阳湖对长江的蓄洪功能;运行期(9月-次年3月)采用仿自然调度方式,维持江湖连通,且工程运行后,仅在汛末拦蓄部分洪水尾水,合理调节枯水期水资源时空分配。工程通过布置方案和调度方式的相互衔接、协调运作,不改变鄱阳湖调蓄汛期长江干流洪水的功能,不改变鄱阳湖入长江的总水量,不改变鄱阳湖“夏丰冬枯”的基本形态,同时,可适当抬高枯期水位,扩大水域面积,改善水环境容量,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恢复鄱阳湖自然水文节律。

经过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长江设计集团等科研院所综合比选,调整长江上中游水库群蓄水方案、调整五河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方案、入江水道坡降恢复方案、鄱阳湖区分控制方案、分散提引水方案、湖区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组合方案等6种方案,均不能系统解决鄱阳湖枯水问题。只有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能通过科学调度,恢复鄱阳湖自然水文节律,是系统解决枯水问题的最优方案,没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方案。

生态优先

修复湿地与水生态环境

筑牢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鄱阳湖是我国唯一加入世界生命湖泊网的湖泊,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早列入国际重要湿地的七大湿地之一,每年有95%以上的白鹤等珍稀鸟类来到鄱阳湖越冬,生态地位极其重要。近年来,鄱阳湖枯水问题使得湖区洲滩提前出露,湖泊湿地面积缩减,湿地功能逐渐退化。

有关科研院所根据相关的国家标准对鄱阳湖进行了评估,其中,湿地退化等级被评定为中度或重度退化。据综合论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将通过科学调度,维持枯水期合理水位,遏制湿地萎缩、沼泽化趋势,洲滩出露延迟,满足各类湿生、中生、沼生、沉水植被的生境条件,保障各类植物种群完成生活史,恢复和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湿地植被的稳定生长,使泥滩、浅水等各类生境出现的格局与候鸟迁徙节律更加吻合,能够为候鸟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降低越冬候鸟被迫转移到“人工食堂”造成的人鸟争食和疫病传播风险,有利于候鸟种群的保护和繁衍。同时,在9至10月银鱼繁殖关键期,调控水位能够为幼鱼的庇护提供更多场所、增加饵料资源;12月至次年2月期间,受益于深水区面积增加,可减少因低温和水位过低等因素导致的生存风险,有利于维持鱼类种群的基因交流和生态平衡。

工程还有利于改善水域环境。通过科学调度,将较大限度地增加枯水期湖泊水面和容积,增强水体的稀释降解能力,增加总体水环境容量,促进湖区水生态问题总体较现状得到明显改善,充分体现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对筑牢长江流域水生态安全屏障意义重大。

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到人工生境觅食 图源: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保障民生

支撑区域供水、灌溉与航运等

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

据综合论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有利于改善环湖地区城乡供水和农业灌溉取水条件,经测算,可改善湖区256.56万亩晚稻灌溉水源条件,为101.7万亩可发展灌溉面积提供可靠水源和水位条件。工程采用“调枯不控洪”方式运行,通过合理调度,可为长江下游补充枯水流量,也可为下游遇特枯年份或其他紧急情况时提供可靠的备用水源,充分发挥对长江下游用水的调节作用,加大下游地区用水安全保障力度,推动实现流域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长江大保护目标。

航运是鄱阳湖区物资交流的重要纽带。综合论证表明,工程将显著增加湖区航道水深(尤其是枯水季),推动湖区主要支流达到Ⅲ级及以上航道贯通标准,构建鄱阳湖水系高等级航道网。鄱阳湖高等级航道网与其他航道连通后,内河航运船舶向大型化发展,单船一次性运载能力显著提升,航运绿色低碳优势更加凸显,将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科学求实

以系统思维开展综合论证

为甄选“最优方案”提供坚实保障

科学结论的确立通常遵循科学方法,包括提出设想、实验验证、技术评审等,每一步骤都需要经过严格检验,如实验的可重复性、数据的准确性、逻辑的严密性等。据了解,江西省坚持以科学求实的精神,按照我国重大水利工程“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论证原则,采用监测数据、模型试验、原位试验、多轮专家评审等科学方法,从践行全球湿地保护的国家行动、流域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应急调度、对下游能否发挥应急补水作用,从实现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全局性优化、增强流域安全韧性的保障作用,对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否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等方面均开展了科学系统的研究、实验和论证。

论证重点是优化工程布置方案和调度方式。据了解,多个专业机构通过对大孔闸布置、船闸过鱼、过闸交通方案等进行比选,对调控期分区闸门的开启方式、开启孔数等进行精细化分析,进一步优化形成了工程的最新布置方案、应急调度原则、运行阶段调度方案等。在此基础上,从加强鄱阳湖生态环境监测、强化极端枯水应急调度、严格控制入湖污染负荷等方面,科学提出了鄱阳湖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治理措施。

鄱阳湖“枯水年年、年年枯水”,折射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是亟待解决的生态难题,留住鄱阳湖“一湖清水”是长江流域百姓的坚定期盼。

历经十余年研究论证与方案比选,科学共识日益明确: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生态工程、民生工程,旨在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恢复鄱阳湖水文节律,提高枯水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促进鄱阳湖和长江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兼有供水、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是解决鄱阳湖枯水问题的最优方案,是应对自然挑战、实现人水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将为实现长江流域的生态优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发挥出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作者:余磊 李若彤

来源:时刻在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