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说:“我经常在科里跟我们的医生讲,我做到60岁,director肯定就不做了。等到65岁,我专家门诊都不出了。你们别想多了,觉得我会在这里做牛做马一辈子!” 张文宏还表示年轻人得赶快成长,目标是想成为主任的,现在就得做好准备,“所以我每天都PUA我的youn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 亦一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一段关于退休的发言,在网上引发热议。
他说:“我经常在科里跟我们的医生讲,我做到60岁,director肯定就不做了。等到65岁,我专家门诊都不出了。你们别想多了,觉得我会在这里做牛做马一辈子!” 张文宏还表示年轻人得赶快成长,目标是想成为主任的,现在就得做好准备,“所以我每天都PUA我的young doctor,这里的一个promise就是说,我一定不会占着你们的位置,让你们出不来!”
在网友嬉笑评论“张教授的精神状态领先我百年”之外,张文宏医生的坦白也撕开了一些“行业内幕”,譬如“老医生返聘挤压了年轻医生的成长空间”就是业内争论已久的话题。因此,在这番言论获得诸多点赞的背后,一些“积怨颇深”的行业现象更值得被关注。
该退就退,给年轻人腾位置!张文宏的发言为何被力挺?
当一个言论被认可甚至被追捧的话,那大抵是它真的说到了大众的心窝里。
去年,河南一位医生在网上发帖引发热议。据他透露,他所在医院儿科返聘了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主任,走路蹒跚,又不熟悉电脑,医院特意安排实习医生协助。老主任不常出勤,看的病号也不多,收入却高于其他医生,同科室医生心生不满,但却敢怒不敢言。
这位医生在帖子中表示:返聘最合理的应该是返聘经验丰富的退休老医生,给他们三五年时间,专职带医生,完成“传、帮、带”的任务即可,不要一直占着位置。
显然,返聘之后,老医生再次进入医院就业,必然会挤压年轻毕业生或医生的就业机会以及成长空间,而在无法注入新鲜血液的情况下,无疑会加剧现有医生的压力,从而让他们滋生出消极不满的情绪。
一位来自辽宁的医生就直言:“我们医院退休的医生还返聘回来当领导,年轻医生已经没有希望了,都躺平了。”
一位来自江苏的医生则表示:“还是多给年轻人机会吧,很多退休的已经享受到了时代红利,如今还要霸着位置不挪窝,是不是不太好呢!”
而在不“挪窝”的打算下,会对传统的“传、帮、带”培养模式带来“毁灭性打击”。
一位来自安徽的医生表示:“临近退休的老主任,应该从科室发展的角度去培养年轻医生。有一家公立医院的口腔科,口腔科有十几位年轻医生,但种植牙就老主任一人把守着,等待种植牙的病人名字密密麻麻写满了登记本。”
近日,一位来自山东的医生也在网上发文吐槽说,主任大部分手术都亲力亲为,从不让下面的医生动手操作,这样做就导致科里其他人无法独立手术,毫无成长。他担忧的表示:“现在主任估计也干不了几年了,他不干的那一天,也就是整个科室垮掉的那一天,因为下面的医生啥也不会,根本撑不起来整个科室,而最重要的是,那些好的业务技术也将失传,因为没有人会。”
无疑,他们把控着关键核心技术,却起不到“传、帮、带”作用,这样会直接导致科室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继而致使整个学科的发展进入死胡同。
对此,一位来自湖北的医生直言道:“有些主任确实会对技术有所保留,不肯教年轻医生,也不愿放手,这样的情况下,年轻医生难以独当一面,医院还得‘求’着老主任返聘,不然整个科室的发展都受影响。”
而反观张文宏医生,他的言论之所以受到追捧,在于他强调了三点:
1.哪怕已是大咖医生,他也并不想做一辈子“牛马”;
2.希望年轻医生快速成长,能肩负起学科发展的重担;
3.自己该退就退,会给年轻人腾位置。
可以说,他的发言是非常清醒理性的,他没有放弃对个人生活的美好追求,但同时也不乏对大局的责任担当。
他看重年轻医生的成长,知道要给年轻人更多机会,他深知只有年轻人“顶上去”,自己才能“退下来”;只有自己该退时退,才能保证医疗行业“健康的新陈代谢”。
医生退休返聘这件事,在很多人看来,是对医生职业价值的认可,也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好方法。因而,近年来,专家退休后重启事业“第二春”的现象并不少见。
比如2024年4月,贵州省卫健委发布2024年“银龄计划”(引进退休高级医疗卫生人才)公告,决定继续面向全国引进一批退休高级医疗卫生人才。2024年3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健委发布公告,2024年至2026年,面向全国选聘100名符合相关条件的退休医生担任首席专家,以充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
可以说,返聘退休医生在弥补高层次人才不足,完善人才梯队;完成技术、文化传承,指导年轻一代;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促进医院提质增效快速发展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接受采访的医生中,有一部分相对理性的表示:“老医生坐门诊,就是一个定海神针。而且如今病人看病喜欢找老医生,认为老医生经验丰富,比年轻医生更值得信赖。因此以老医生的声望及其稳定的病源,于医院和科室而言,都是有益的。”
只不过,如今面临着一系列资源、利益分配冲突问题,而让年轻医生对于返聘一事态度消极。
一位来自湖北的医生表示:“尽管不可否认返聘医生的价值,但是有些医生确实年纪大了、体力上有些吃不消。而且他们一般只坐门诊,不会像以前那样手术查房科研样样不落,这就导致他们对于一些前沿医学知识的更新没有那么及时。”而且这位医生还透露,一些老主任返聘后,可能没有那么快接受权利的落差,因而还是对科室事物指手画脚,导致科室氛围有些微妙。
那么,在种种声音中,面临退休的老医生该何去何从呢?
这个问题在网上有诸多讨论,小编总结如下:
1. 是否返聘?
一些医生认为,如果老主任在医疗技术,影响力上面占有绝对优势,而且新主任技术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那必须要返聘。
但对于科室后继有人、老医生力不从心、科室人员充足、业务也不饱和的情况下,他们则认为不要去分那一杯羹。
不过,对于返聘一事,有医生则直接道出了里面的人情世故:“在位的时候老主任对下面的人多照顾一点,包括技术、经济、社会资源,你想不返聘都难。德高望重的医生,他就是干到八九十岁大家都喜欢,若他们医院不要,县级医院也抢着要。”
2. 返聘后如何自处?
一位医生在网上给出了标准答案:一位主任返聘后只坐门诊收病人,然后送到住院部交给年轻医院管床,虽然有时候科室查房他也会给年轻医生建议,但是并不会像他之前当科主任那样爱发脾气、爱批评别人。
这样其实是明智的,正所谓“在其位谋其职”,当不在其位时,所谓的话语权、所谓的掌控力都要随着自身的功能定位做出相应改变。
3. 医院该怎么做?
一位医生表示,自己曾去某医院考察学习,这个医院就设立了“老专家门诊”,独立于普通门诊之外。老专家每周坐诊1-2天。据医院领导说,这家医院退休老专家没有一个去外单位返聘的,很好的保留了老专家资源,也留住了喜欢找老专家看病的患者。
也有医生建议医院可以设置一个专门的岗位,让返聘医生专注于完成“传、帮、带”的任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年轻医生的成长,也能让他们更大限度的发挥余热。(你觉得还有哪些好方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
最后,小编始终觉得,一些老主任在临床上奉献了大半辈子,如果退休之后他们仍然想把时间挥洒在自己热爱的医学事业上,这种精神十分令人动容。
那么,从医院层面来讲,应该从需求的多方考量、科室的资源平衡、待遇的合理设置上做好功课,而不该把返聘医生推向年轻医生的对立面,让他们为自己不成熟、不合理的做法买单。
责编|亦一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全国首个“本土化”三明医改薪酬制度改革经验出炉!医生薪酬会涨吗?
上班5年,我完整经历了一次医闹,太猖狂了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