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雨歇云散,喜意盎然。近日,在剑斗镇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参内安置区选房中心,空气中弥漫着热切的期盼与收获的喜悦。随着最后一户家庭郑重按下鲜红的手印,全县4000余户安置户的新居梦,在这一刻圆满落定。这标志着备受瞩目的参内安置区选房工作,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雨歇云散,喜意盎然。近日,在剑斗镇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参内安置区选房中心,空气中弥漫着热切的期盼与收获的喜悦。随着最后一户家庭郑重按下鲜红的手印,全县4000余户安置户的新居梦,在这一刻圆满落定。这标志着备受瞩目的参内安置区选房工作,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这是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工作中令人动容的一幕,更是跨越近八十载漫长求索的“治水梦”迎来重要节点、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时刻。
作为福建水利史上单体投资最大、国务院加快推进建设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之一,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自2018年6月移民安置先行工程开工至今,安溪作为核心建设区,已连续7个春节坚持“不停工、不停产”。今年是该工程主体建设和移民安置工作的关键之年。
眼下,移民安置工作正统筹推进,这座凝聚了4万余移民奉献的“泉州三峡”从蓝图化为现实的同时,移民户心中的幸福家园梦也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
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现场 黄东华/摄
泉州人的“渴”望,深植于历史的焦灼。
早在20世纪40年代,面对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的“绝对贫水”窘境,“白濑构想”便已萌生。1946年,一份《晋江白濑水利工程初步报告》首次在图纸上勾勒出控制西溪流域的枢纽蓝图。此后七十余年间,从1956年福建省工业厅的水电计划,到80年代的反复论证,白濑项目历经三代人接力探索,却因时代条件所限,蓝图几度蒙尘,梦想屡屡搁浅。
转机出现在2011年。面对迫在眉睫的水危机,县委、县政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重启项目申报。2012年,该工程被列为泉州市人大“一号议案”;2013年跻身国务院《全国大型水库建设总体安排意见》C类项目,正式获得“国家准生证”。至此,这项搁浅半个多世纪的世纪工程,终于重新按下“播放键”。
蓝图化为现实,承载着泉州人半个世纪的期盼。按照设计,工程坝址位于白濑乡长基村,建成后库容5.44亿立方米,将成为泉州第二大水库,与山美水库形成“双水源”格局,填补西溪流域3100平方公里无控制性枢纽的空白,可基本解决泉州2030年缺水问题。
自2011年构想重启,库区群众没有新建一间房子,这份质朴的牺牲,为后续移民安置规划铺平了道路,彰显了库区人民深明大义、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成为工程攻坚最坚实的基石。工程建设前期各项工作也随即紧张有序地铺展开来。
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仅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项目全面完成库区实物调查和可研阶段移民意向性调查,创下水利项目少有的“白濑速度”。
2018年4月28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这个百亿工程正式进入建设实施阶段。2019年1月31日,项目圆满完成移民意愿调查等初步设计外业调查工作,现场调查组与库区群众实现100%签约。
2019年10月9日,项目初步设计报告获水利部正式批复。这标志着自1946年开始规划编制,历经70余年、几代人共同努力,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已基本完成各种审批程序,具备全面开工建设条件。
2021年3月,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25年是项目建设的关键之年,工程项目组快马加鞭、马力全开,以破竹之势全力冲刺,混凝土浇筑量将达到历年之最。
走进位于长基村的大坝主体工程现场,机械轰鸣、车辆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栋介绍,泉州白濑水利枢纽主体工程投资13.1亿元,目前大坝坝基及厂房基础开挖已全部完成,计划于2027年3月基本完工。“我们将进一步细化施工计划、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加强技术保障和施工管理、加大协调力度,解决制约大坝建设的堵点难点,全力推进工程建设。”马栋表示。
工程建设,移民安置是先行硬仗。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面临福建水利史上规模空前的移民挑战——涉及安溪县4.1万移民、216万平方米房屋征收、19个行政村整体搬迁。这不仅是一次物理空间的迁移,更是一次牵动万千家庭情感的集体跋涉。
移民是一道世界性难题,而移民安置协议签订工作,是其中最关键、最艰难的环节。2020年7月10日,安溪县召开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工作动员会,全面打响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百日攻坚战,标志着该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工作正式启动。
500多名安溪干部被抽调组成18支“劲旅”奋战一线,以“处级干部+乡镇主官+乡镇骨干+村干部”的“兵团式”作战模式,全脱产扎进库区网格,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安溪速度”——仅用75天,完成了99%的移民协议签订!
速度背后,是制度创新与民生关怀的双轮驱动。安溪县创新推出“4+2”安置模式:外迁城镇化、进集镇、库周后靠、自主安置4种方式,统规统建与群众自建2种建设模式。移民代表全程参与安置房建设监督,确保“阳光搬迁”赢得民心。
2025年3月,移民搬迁动员会上,18支现场工作组再次誓师,以“1+1+N”机制再赴一线,开展关乎1.7万余移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参内安置点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以及库周安置房建设和新镇区选房工作。
18个现场工作组秉持刻不容缓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协同效能,多管齐下、精准施策,全力以赴推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自进驻以来,不论是酷热炎炎还是刮风下雨,我们没有休息一天,加班加点是我们工作常态,只因我们共同肩负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这番肺腑之言,正是所有工作组人员共同的心声。
“挂图作战、责任包干”“日汇报、周通报”……仅半个月,18支现场工作组就完成4465户人口复核公示。
从较早完成人口复核,到不遗余力拿下“钉子户”,从“努力攻克历史遗留问题”到“不给组织增添新问题”……在65天的参内安置区选房工作中,18支现场工作组将“多用一份力、多用一份情、多用一份心”的“三多”理念贯穿全程,始终冲在移民安置工作的第一线,规划建设安置的65栋房源全部实现“阳光分配”,回迁家庭确认签收率高达99.1%,交出了民心工程效率与温度兼具的精彩答卷。
参内安置区E地块(田厝雅景小区) 黄东华/摄
移民不仅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能致富”。
走进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官桥安置区,宽阔平坦的街道纵横交错,两旁高楼矗立。剑斗镇648名移民不仅住进了明亮的电梯房,更通过“企业招聘直通车”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这种“安置区+产业园”的模式,让“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愿景落地生根。剑斗镇153户村民迁至官桥镇后感慨万千:“这里有许多工业区,政府也给了我们很多就业优惠政策,心里踏实!”
与此同时,工程最大的移民安置区——参内安置区,于2024年5月底全部顺利封顶并完成竣工验收。该安置区规划建设用地547亩,建设面积108万平方米,拟安置17432人,总投资约50亿元。工程包括65幢安置房及公共建筑,配套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等,为搬迁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全面保障。
为了让安置户“选得明白、选得放心”,县移安办推出“温情式”精准服务,及时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做好群众的贴心人;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严格选房标准、程序,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确保选房工作的公平公正。
“政府为我们考虑得细致入微,无论是补偿方案还是安置保障措施,都让我们感到十分满意。”剑斗镇仙荣村党支部书记黄志良这番肺腑之言,道出了移民群众共同的心声。
安溪县还分批次组织剑斗、感德、白濑、湖上等移民户代表到参内安置区的9个地块实地参观。走进新家,移民户老陈这里看看、那里摸摸,脸上写满了幸福与满足:“房子设计得很好,南北通透,采光好,交通也方便,以后的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让水库周边的居民踏上了迁往参内安置区的新征程,与此同时,参内安置区本地安置地块的发展规划也牵动着本地居民的心,他们同样面临着生活空间的调整与安置。
今年5月21日,历时45天高效推进的参内安置区本地安置地块选房工作,顺利完成全部667个选房号分配。1100余户群众即将在此开启崭新生活,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跨越升级。各项选房工作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呈现出持续深入推进的良好态势。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参内镇创新推出的“三式并举法”。通过“精准式”科学谋划、“温情式”精准服务和“协作式”破题解难,搭建线上可视化VR看房平台,房源动态实时同步,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云端”看房、“码上”选房。
“以后推开窗说不定就能喊老邻居来家里吃饭,还能经常聚聚聊聊村里的新鲜事,就跟在村里一样热闹。虽然住上新房,但老感情一点都不会淡。”参内镇祜水村安置户黄鹤祥话语中满是对未来邻里生活的憧憬。
“交钥匙”仅仅是幸福生活的序章。选房工作,不仅是居住空间的迁移,更需要对乡愁予以妥善安放。“后续配套、社区融入,我们全程跟踪,既保留那份熟悉的‘烟火气’,又为居民的新生活注入‘新活力’,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中依然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归属感。”县移安办业务部负责人林伟灿表示,“安居”只是起点,“宜居”才是不懈追求的目标。
作为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主战场,剑斗镇更是以“妈妈式”温情服务暖人心田。安溪十二中、小学、幼儿园、卫生院、安置房等民生工程项目列入“书记抓前期”重点项目领办清单,明确节点安排、完成时限、责任人员;镇村干部与移民搬迁户进行点对点的对接,积极为困难户协调房源租金;主动帮忙联系搬运公司,组织志愿者协助搬迁;妥善解决征地过程中出现的土地权属争议、补偿标准疑问等问题……桩桩件件实事,都温暖着群众的心,让大家的“宜居梦”照进现实。
截至目前,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47个安置项目已全面铺开,其中在建项目24个,基本完工项目23个,79.76亿元的总投资中,53.65亿元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将几代人的梦想浇筑成现实。
来源:福建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