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高校将SSCI论文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权重甚至高于国内核心。这使得很多作者逐渐转向SSCI期刊论文写作,然而,在写作过程中,很多作者未能充分调整写作思路,未能意识到SSCI期刊与国内期刊写作存在的差异,常常出现一些不适应问题。为此,我们结合SSCI期刊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施利娟
很多高校将SSCI论文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权重甚至高于国内核心。这使得很多作者逐渐转向SSCI期刊论文写作,然而,在写作过程中,很多作者未能充分调整写作思路,未能意识到SSCI期刊与国内期刊写作存在的差异,常常出现一些不适应问题。为此,我们结合SSCI期刊编辑的审稿意见(SSCI期刊编辑的审稿意见,我们均翻译成中文来呈现),总结出他们在审稿中最常关注的五个高频问题,希望帮助大家了解SSCI期刊的写作逻辑以及需关注的重点。
一、 国际视角
SSCI期刊论文写作时首先要关注的应该是研究问题的国际性,也即研究问题国际上是否也存在,是否被国外读者关心。SSCI期刊通常面向全球学术界,这些期刊的读者群体不仅包括本国学者,还包括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如果研究问题仅限于某个特定地区或国家的背景,可能会限制该论文的国际读者群体,降低其全球影响力。因此,SSCI期刊编辑通常会提醒作者“如果你要向国际期刊投稿,就必须面向国际读者,而不仅仅是中国学者为中心去写作”。
研究的国际视野除了包含选题/研究问题上国际性,另一方面还包含论文写作中语言表达的国际性。比如关于“供应链弹性决策对跨国公司绿色发展的影响”的研究中,作者在文中多次使用了,中国学者有什么观点、“国外学者”有什么观点的表达方式,编辑指出“目前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读者为中心的”,也即中国学者可以明白我们写的“国外学者”是指哪些范围,而对于国外读者本身而言,他们就无法得知到底是哪国的学者发表的观点。这点也是需要注意的,直接不使用“国外学者”的说辞或者界定清楚哪国学者,都会更清晰。
二、 创新性
SSCI期刊编辑审稿时提到的创新性问题,一般会涉及到多个部分,前言、文献综述、研究数据、或是研究结论/理论模型中。
比如,前言/文献综述处,一般会提到“没有全面回顾现有文献”“限制了对该主题的新颖性及其对该领域潜在贡献的理解”。以“绿色创新的环境绩效研究”为例,编辑在审稿意见中提到“作者参考了几项研究,但没有全面回顾有关环境、性别和创新的现有文献,特别是有关实证研究结果和理论发展的文献。这限制了对该主题的新颖性及其对该领域潜在贡献的理解。”围绕这个思路,我们在写作中就应该更详尽地综述现有文献,为研究的创新性提供更广泛的背景,进而确定研究将解决的文献空白,突出研究对学术讨论和实际应用的贡献。
研究数据处的创新性一般会提到“过度依赖二手数据”,也即忽略了一手数据的收集。比如上面提到的“绿色创新的环境绩效研究”中,作者严重依赖财务报告、行业数据等二手数据来源,在期刊编辑看来,这会限制对参与电子政务创新的公司内部流程的深入了解。因此,在收集数据时,更建议补充一手数据,比如与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或调查,不但可以提供更丰富、更细微的数据,也是提升论文创新性的方式之一。
研究结论/理论模型中的创新性,通常会被认为是“相关研究(观点/理论基础)已经很成熟”,而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如何推进当前研究的创新性理解会成为让修改的重点。这时需重点呈现的是与已有研究的区别,可以通过与已有研究的对比,突出自己的创新性/研究贡献。
三、 理论/方法与研究问题/研究假设是否适配
论文写作中通常会涉及到使用一些理论、研究方法,帮助我们分析研究问题,这里常出现的问题是,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对研究问题的解决关联不大,或者说有什么关联作者并未解释清楚。
比如“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策略对外部审计质量的影响”的研究中,编辑提到“所采用的理论之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似乎与假设的提出无关”,“所有权异质性与企业环境绩效研究”中,编辑提到“RDT(资源依赖理论)作为一种理论视角的合适性有待商榷。请注意,理论视角必须与假设的提出直接相关”。这些研究中作者都是直接使用了某个理论,但并未解释理论与研究假设的关联。
编辑的上述建议一方面表示需要补充解释作者选择的这个理论的关键结构、选择的前提、以及与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的关系;另一方面还在提醒作者需要思考理论的选择是否真正合适,是否有换理论的必要性。比如,“所有权异质性与企业环境绩效研究”中,编辑还补充说明了“RDT似乎不是一个合适的理论视角。作者的论点主要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出发,但研究对象却是企业。RDT可能适合解释地方政府的行为,但不适合解释企业的行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阴谋论Conspiracy theory’是否更适用”。当然,编辑也只是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真实情况是否如此,仍需我们自己结合自己的问题判断。我们从中应该认识到,遇到相关问题时,要从这两个角度去调整与改善。
四、 引用问题
引用问题一般涉及引用格式以及引用观点两方面。引用格式多出现在APA格式的引用上。一些作者在表达观点时使用了作者名,表达完之后仍旧将“(作者,年份)”也呈现上。在编辑看来,这属于重复与不规范。
比如“Olugu and Wong explore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depth, arguing that assessing gree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enables managers to make more informed strategic decisions (Olugu and Wong, 2009).”这条引用中,观点的一开头便使用了“Olugu and Wong explored”,观点之后是“(Olugu and Wong, 2009)”,这就属于作者名字的重复,作者名字只用一次,年份紧随其后即可。另外,还需注意SSCI期刊论文引用时引文中只需使用作者的姓氏。
引用观点方面主要是指引用文献时,多使用“谁认为”“谁发现”这种方式将观点罗列,但这其中缺少了自己的思路。在引用观点时应该以自己的思路为主,辅以别人的观点。
五、 专业性
专业性问题主要指研究领域内专业知识的介绍,如某些观点是否正确、术语/核心概念的解释等专业方面的问题。
观点正确与否,通常来自编辑常识性判断或是个人的专业理解,某些观点被质疑是否正确时,通常是因为它不符合常规介绍规律、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持、推理不严密、方法论不严谨、忽略了反例或对立的研究等。这些因素会导致编辑在判断观点时产生疑虑。他们通常会提醒作者去“查阅顶级期刊上的相关出版物的介绍”。比如,“内部控制质量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影响”的研究中,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多个研究假设,涉及到中介变量、调节变量等多个变量,但在介绍中都过于繁琐,编辑指出“这不是在假设中说明中介关系的正确方法”“这不是说明调节效应的正确方法”,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去查阅顶级期刊上的介绍方法进行改正。
术语/核心概念使用时,需要关注是否对其进行了解释,或是解释得是否恰当。比如,在引入某个概念时,通常需要先解释它的核心定义,“有必要引用可信的参考文献来简要定义和解释研究中的关键变量”。除此之外,“在文章中定义核心概念时需要非常仔细,不能简单接受已有的定义,应该加入自己的理解”。
小结
本次我们重点总结了SSCI期刊编辑审稿时常关注的五个高频问题,涉及到创新性、国际性、理论方法与问题的适配性、引用、专业性方面,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英文表达是否流畅、拼写是否规范、标题是否体现了核心问题、论文结构是否清晰等,同样需要我们在平时多关注,从表面问题到核心问题都需要予以重视。
(本文首次发表在科研写作研究所网站,2025.3.27)
来源:永大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