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远古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先民就开始进行祭祀活动,最初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图腾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到了女娲的出现,人们渐渐认识到生命来自母亲,母亲才是自己的直接血缘,人们开始由崇拜大自然转向崇拜女性祖先。到了伏羲时期,人们对祖先等超自然力量产生
文丨王成伦
农历七月十五,在民间是传统祭祖的节日。在我们中国,儒家称“秋尝节”“祭祖节”,佛家称“盂兰盆节”,道家称“中元节”,民间叫“七月半”。
中元节之所以神秘,主要与宗教文化、民间传说、祭祀仪式、时间节点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中元节祭祖的神秘起源和发展
中元节祭拜祖先的习俗有着多元且深远的起源,融合了古代民间信仰、道教和佛教等多方面的元素。
(一)最初起源
远古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先民就开始进行祭祀活动,最初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图腾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到了女娲的出现,人们渐渐认识到生命来自母亲,母亲才是自己的直接血缘,人们开始由崇拜大自然转向崇拜女性祖先。到了伏羲时期,人们对祖先等超自然力量产生敬畏,逐渐出现宗庙祭祀等形式。
据考古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一些古代部落就已存在祭祖习俗。当时人们对祖先充满崇拜与敬仰,这种情感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通过祭祖来表达对祖先的感激,也寄托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二)确立与发展
黄帝时代: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黄帝之后,人神分隔,中华民族在神传文化基础上,开启了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序幕。由于人们认为祖先在天之灵能庇佑子孙,因此“敬天祭祖”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特色,为祭祖传统奠定了重要基础。
夏朝商朝:祭祀活动成为国家政治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祭祀对象从图腾崇拜转向祖先崇拜。
周朝:祭祀制度更加完善,建立了“吉礼”体系,将祭祀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大系统。有“五祀”“七祀”等祭祀制度,以及“郊祀”“社祀”等国家层面祭祀活动。周王室保留每年97种固定祭祀仪式,包括立春祭祖的“庙享”。周公旦修订《祭统》,规定不同等级贵族使用祭祀乐舞的规格,形成祭祀等级制度。
春秋战国:这一时期是祭祀文化的繁荣阶段,诸子百家提出多元化祭祀观念。儒家强调“礼”,认为祭祀是重要礼仪活动,应严格按规定进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祭祀应顺应自然,不过分追求形式。据史料记载,当时新郑就有农历三月三在具茨山风后顶拜轩辕的习俗,反映出当时对祖先黄帝的祭祀已经存在一定的仪式和传统。
秦朝:统一六国后整顿祭祀制度,实行“太牢”“少牢”等祭祀等级制度。
汉朝:祭祀活动丰富多样,出现“三官祀”“九宫祀”等新形式。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将阴阳五行说融入祭祀体系,长安城郊建起供奉五帝的雍五畤。汉代贵族将原始巫术与儒家礼制结合,形成“天人感应”的祭祀模式。考古发现汉代在新郑北关轩辕丘前建轩辕故里祠。
(三)转折与固定
魏晋南北朝:是祭祖制度的转折期,伴随墓祀的衰歇,祭祖形式一分为三:一是朝廷设定的庙祭与家祭;二是兴起于民间的寒食扫墓;三是因佛教传入而引起的佛教式祭祖。这一时期宗教融合,出现佛道祭祀器具共存、僧人参与祭祀、“三教同祀”等多元融合的祭祀形态。
隋唐:祭祀制度进一步完善,有“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山川”等明确祭祀分工。唐朝以后炎黄子孙拜黄帝仪式渐成规制。
宋朝:随着理学兴起,儒家思想成为主流,祭祖活动更注重礼仪和规范。
明清:这一时期是古代祭祖文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祭祖多在家族祠堂或墓地进行,通过供奉食物、烧香、献花等方式,寄托对先人的怀念与尊敬。这种祭拜祖先的风俗习俗直到今天基本未变。
二、中元节祭祖的神秘性特色
中元节祭祖的神秘性主要体现在多元信仰的文化融合、生死沟通的仪式感、禁忌背后的敬畏之心等等。
(一)三种信仰体系糅合的神秘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儒、释、道三家合流最好的节日,是儒、释、道三家智慧的统一,是儒、释、道三家精神配合、结合、汇合、融合最完美的传统节日。
1、儒家
儒家“秋尝祭祖”是中国农历七月最早的祭祀仪式。“秋尝祭祖”,是中国农历七月节日的主要源头。
上古时期就有迎四时之气、祭四时神、四时祭享先祖的礼俗。夏商周三朝就有了极为深厚的民俗基础和悠久的传承源头。战国时期,每年七月上旬,天子与诸侯就会举行宗庙祭祀、祭祖迎秋。《礼记·月令》:“孟秋,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是“秋尝”最好的记录。西汉时“秋尝祭祖”的思想根深蒂固。到了东汉,上至贵族,下至民间,举办以弘扬孝道为宗旨、以祭祀祖先为主要仪礼的立秋日“尝酎会”“三伏立秋尝粢盛酎”会,是“秋尝祭祖”的重大盛会。
农历七月是下半年的首月,七月十五是下半年的第一个望日。可以说“秋尝祭祖”就是中元节最早的起源。以祭祖为主要内容的“秋尝”,与祭祖、超度亡魂的“中元节”,有着主题和深层结构上的高度一致性。
从古至今“七月半”就成了中国人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用若干成熟的农作物,作为供品祭祖,向祖先报告秋成,感谢祖先保佑丰收,这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核心就是“秋尝祭祖”和儒家倡导的“祭祖孝亲”。
2、佛家
《佛说盂兰盆经》记载:目犍连尊者证得六种神通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深恩。当他用天眼观察世界,看见母亲因造恶业而堕落饿鬼道中,百千岁中得不到一口饮食,口吐火焰,倍受煎熬。他见此情景,悲痛万分,不忍母亲再受饥渴之苦,急忙就用自己之钵盛满白饭,运用神通送到饿鬼道中给母亲充饥。其母见了白饭迫不及待,高兴地伸出双手接过盛满白饭的钵,捧到面前刚要开口吃时,突然由她口中喷出火焰,整钵的白饭都变成焦炭一样,不能食用。
目犍连虽然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但他用尽办法,始终无法救度罪根深重的母亲,于是赶紧祈求佛祖世尊设法救出。佛祖对他说:“你不要以为仗着你的神通之力就能救你的母亲。要知道娑婆世界众生一生积恶造业,罪根深重。如果没有大福德因缘之力量可依仗,确实是无法救她脱离苦报的。”佛祖教导目犍连:“你应当于七月十五日,虔诚广设种种供物饮食,恭敬奉献佛僧,承仗三宝威德福力,拔济母亲脱离饿鬼道中饥渴之苦。”目犍连听闻佛祖教导之后,依佛祖所示的方法,于七月十五日那天预备种种饮食,盛于盆器之中,虔诚恭敬地奉佛献僧。以此功德,仰仗十方大德僧的慈愿力、威神力加庇,终于救度出饿鬼道中的母亲。
当时,佛祖也由于这个因缘,讲了一部《盂兰盆经》。从此,每年七月十五日,就成为佛家的主要节日“盂兰盆节”了。
3、道家
道教称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是基于“三元”之说。所谓“三元”指的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三个月圆之日。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
道教将“三元”与“三官”相配,说:天官神主赐福,生于正月十五;地官神主赦罪,生于七月十五;水官神主解厄,生于十月十五。战国以来,就构成七月十五中国传统神学与文化深层意义的是天人相通、阴阳感应和五行生克这一套逻辑推演体系。秦朝统一天下以后,中国节日习俗与祭祀习俗,被阴阳五行说、重新进行了调配和结合,中国民间传统说法是,七月十五祖先灵魂必归家一次,活着的人们不仅要祭祀祖先,而且要进行袚除不祥、驱逐疫鬼的“秋楔”之礼,正是受到了阴阳五行说及道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儒家、佛家、道家这三种信仰体系的糅合融合,儒家认为祭祖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尽孝赎亲”,“事死如事生”,“敬慎乃祀”,通过祭祖、敬畏亡灵来反思生命的神秘;佛教的盂兰盆节传说中,目犍连救母的故事赋予了节日超度亡灵的意义;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是地官赦罪之日,地府大门开启,祖先灵魂可返人间。这些元素都增添了中元节的神秘氛围。
(二)民间传说的神秘渲染
民间普遍认为中元节这一天,阴间大门开启,鬼魂会来到阳间。孤魂野鬼会在世间游荡,寻找食物和慰藉。这种说法让人们觉得周围似乎充满了不可预见的灵异存在,增添了神秘氛围,使得人们对这一天充满敬畏和好奇。这些诸多元素共同营造出了中元节的神秘色彩。
(三)祭祖仪式中的神秘
时空的特殊神秘性:古人认为农历七月十五是"阴阳两界通道开启"之日,仙逝的父母和祖先的灵魂可重返人间。因此祭祖需在天黑后进行,确保“亲人能收到供奉”;焚烧纸钱时需画留缺口的圈,避免困住祖先灵魂,并向外撒纸钱安抚孤魂。
物品的神秘隐喻性:人们通过烧纸钱、供奉祭品、放河灯等祭祀与超度仪式,试图与仙逝的父母和祖先或亡灵沟通。烧纸钱源于“推己及人”的朴素观念——想象仙逝的父母和祖先在另一世界也需要财物,烧纸钱被视为给阴间亲属的财富;放河灯则为无主亡魂照亮道路、引路投胎。这些行为背后都蕴含着对生死轮回的敬畏和对未知世界的想象。
(四)禁忌深层的神秘意义
表面看似迷信的行为,其实蕴含着古人的大智慧。
“夜晚不出门”:因古代照明不足,七月野外多蛇虫,实为安全警示。
“不踩纸灰、不高声喧哗”:体现对未知力量的敬畏,避免惊扰亡魂的庄重氛围。
“孕妇避祭扫”:源于对母婴健康的保护,避免劳累与情绪波动。
(五)祭祖文化的玄妙神秘色彩
如今部分人将中元节简化为“鬼节”,实则是忽略了其祭拜祖先、孝亲感恩、敬畏生命的核心。仪式中的神秘细节,本质是生者与逝者的情感联结——当我们在夜色中轻声呼唤祖先姓名时,传递的是跨越生死的思念与敬意。
文化内涵具有多元性,中元节不仅是祭祖节日,还承载了孝道、慈悲、轮回等哲学思想。它既体现了对祖先的缅怀,也反映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种深层次的祭祖文化内涵使其超越了普通节日的范畴,显得更加神秘深邃。
(六)时间与空间的特殊神秘性
1、秋收之际: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正处于秋收的前期,古代人们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较高,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能够影响庄稼的收成。在这个时候进行祭祖活动,祈求祖先保佑丰收,使得祭祀活动与自然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充满了神秘的自然崇拜色彩。
2、阴阳交替:古人认为此时阴气渐盛,阳气渐衰,是阴阳交替的特殊时刻。这种阴阳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人们认为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阴阳两界的界限会变得模糊,容易发生一些超自然的现象,从而增加了中元节的神秘性。
3、祭祀时间:中元节的习俗多在夜晚进行,如供奉祭品、烧纸钱、焚香等,夜晚的黑暗和寂静更增添了神秘感。在夜晚人们将河灯放入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流,那一盏盏河灯顺流而下,闪烁的灯光在水面上摇曳,也营造出了一种奇幻、神秘的氛围。
三、各个朝代中元节祭祖活动的神秘特色
中元节祭祖活动的神秘性贯穿于中国各个朝代,且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紧密相连。不同朝代中元节祭祖活动都有当时独有的神秘性体现。
先秦时期:当时已有七月祭祖传统,古人认为粮食丰收得益于祖宗显灵和先祖保佑,便在七月中旬举行祭祀,向祖先报告收成,并祈祷来年继续获得神灵庇佑以保丰收。这一时期将农业周期与祖先崇拜相结合,奠定了中元节慎终追远的文化基调。《礼记·月令》记载:“孟秋之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说明七月尝新祭祖是重要的农事祭祀活动。
西汉时期:虽没有“中元节”的说法,但已有与之相关的祭祖传统,即秋天的“秋尝”祭礼。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记载,一年有四次祭祖,分别为春祠、夏礿、秋尝、冬烝。其中秋尝祭在七月进行,根据太阴历中时间节点的重要性推测,具体时间可能是七月的望日,即十五日。
祭祖供品为黍稷,因为秋季黍稷成熟,董仲舒强调以四时作物祭祖是符合天地自然规律的神圣而严肃的事情。祭祖时要求重视且严肃对待,不能错过合适的祭祀时间,祭祀者还要斋戒沐浴。这体现了祭祀将农业耕作、祖先崇拜以及法地事天的传统哲学观念紧密结合,从天子到普通民众都需高度重视。
东汉时期:东汉本身在祭祖方面基本延续西汉的秋尝祭传统。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秋尝祭祖形式存在,核心依然是敬祖尽孝。
三国两晋时期:道教将七月十五定为中元节,视为地官清虚大帝赦罪之日。人们通过斋醮仪式祈求祖先消解罪孽,认为此日地府开放,亡灵可暂返人间。三国时期张陵创五斗米道时已有“三官手书”仪式(向天、地、水三官告解),为祭祀注入超自然权威。
西晋《盂兰盆经》传入后,佛教盂兰盆会与中元节融合将目犍连地狱救母故事与孝道结合,形成盂兰盆会仪式。信徒通过供养僧众、诵经超度,试图打破生死界限解救祖先,强化了祭祀祭祖的幽冥色彩。
民间保留了上古招魂习俗,如画符咒、焚表文(写有祖先名讳的黄纸),并认为需通过特定咒语召唤鬼神充当“信使”,否则祭品无法送达冥界。
北魏时期:首次将七月十五明确称为“中元节”,道教地官于此日降临人间检校善恶、赦免亡魂罪孽,祭祀时需焚香诵经,营造出人神沟通的庄严氛围。受佛教《盂兰盆经》影响,北魏寺院举行盛大盂兰盆会,以“幡花鼓舞”迎送亡魂,百姓参与法会供奉三宝,通过诵经与放灯超度祖先,形成生者与幽冥世界的特殊连接。
民间祭祀时严禁喧哗、外出或秽语,祭祖需专注肃穆;焚烧特制冥器与纸钱时,以石灰画圈隔绝外界,确保祭品直达祖先。这些仪式规矩既体现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也暗含维系阴阳秩序的神秘诉求。
北魏作为中元节定名与仪式定型的关键时期,其祭祖活动融合了道教赦罪、佛教超度与民间通灵观念,通过视觉、行为与空间的多重仪式,构建出了独特的幽冥交互体验。
唐朝时期:朝廷允许通宵举办法事,在宫廷会举行盛大斋醮仪式,在寺院设盂兰盆供,用盂兰盆盛满百味珍果和素斋供养僧众,最终使母亲得以解脱,形成“官民同庆”的格局。道士在道观进行“黄箓斋”科仪,通过“炼度”将亡魂转化为可投胎的“阳质”;皇家于长安玄都观设坛,百官参与祭祀,烛火与步虚吟唱交织,营造通灵氛围。
民众焚烧特制纸钱、衣物,并在河边放荷花灯为孤魂引路,形成人鬼同祭的独特仪式。民众在门前用石灰画圈焚烧纸钱,象征“结界”防止野鬼抢夺;用新收谷物制成素宴“秋尝”祭祖,既感恩祖先庇佑丰收,亦暗含与亡魂共享时令的时空联结。
民众在白天人们会到祖祠、祖堂摆酒食、斋果祭祀祖先。家中长辈会带领子孙到牌位前叩拜,整个过程庄重严肃,祈求先祖保佑家人平安、后代兴旺。七月十五日午时祭祖达到高潮,体现出对祖先的敬重和追思之情。这种仪式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也是家族传承和凝聚的重要方式。
民众在夜晚会设食燃烛荐享无主冤魂。“七月半”,家家户户有“烧衣”“烧香”荐享冤魂的习俗。这一特点体现了唐朝人不仅关心自家祖先,还具有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这种习俗反映了唐朝社会人们的的伦理观念和人们对生死、鬼神的认知。
宋朝时期:融合了道教“三元说”,将七月十五视为“地官赦罪日”。人们相信此日地府开启,祖先魂魄暂返人间,需通过焚纸衣、设斋宴等仪式迎接亡灵。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七月中旬具素馔享先”,以洁净祭品表达对幽冥世界的敬畏,同时暗含“阴阳两界短暂互通”的神秘观念。
放河灯是宋代特有的神秘习俗。《宋史》记载太平兴国二年宫廷观灯盛况,民间则演化出“荷花灯”漂流仪式。水在阴阳五行中属“阴”,象征生死交界。人们通过点燃河灯为亡魂引路,既为溺水者超度,也防止游魂滞留人间。灯随波转动的意象,暗喻引导亡灵穿越幽冥水域的宗教想象。
南宋时,中元节前夕很多店铺开始售卖纸制的鞋靴、帽子、服饰等祭祀用品,供人们买来焚烧献给亡灵。这体现了祭祀用品的商业化特征,反映出宋朝商品经济的发达,人们可以更便捷地购买到所需的祭祀物品。
民间焚烧纸钱时画圈留缺口,防止野鬼争抢(《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冥器铺售“金银衣纸”)。这些仪式将儒家“慎终追远”、道教赦罪科仪与佛教超度观念熔铸为具体的祭祖行为,在庄重中透露出宋人对生死界限的敬畏。
明朝时期:明人祭祖时间严格遵循阴阳平衡原则,强调在阳气旺盛的上午(7点至13点)进行,夜间祭祀需在21点前结束并点灯引路。这一习俗源于《易经》中“七日来复”的循环哲学,认为“七”是阳气复生的关键数字。
明人通过焚香、画圈留口焚烧纸钱等行为,构建与祖先的沟通渠道。香火被视为“信号”,纸钱上需标注祖先姓名以确保“精准送达”,焚烧时默念恩德以强化精神联结。部分仪式还包含道教咒语,如“解厄咒”以化解亡灵苦难。
民间普遍存在避讳阴气的禁忌,如忌夜行、忌近水、忌直呼姓名等。祭品选择亦含隐喻:水果表阴、糕点表阳,禁用梨(谐音“离”)和血腥肉类,鸭肉因“压”谐音被赋予镇魂寓意。
道教地官赦罪信仰与佛教盂兰盆会结合,形成“普度孤魂”的复合仪式。道士诵经超度,佛教徒设盂兰盆供,共同构成“赦罪-救赎”的宗教叙事。部分家庭还会在屋顶设鸟窝,迎接传说中化为人形的鸟精灵。
清朝时期:民间将七月十五称为“七月半”,家家户户会摆上祖先牌位,供以瓜果、饭菜,焚香烧纸,此为“接老客”。新谷登场时,人们用这些时鲜祭品告慰祖先,既是感恩,也是“慎终追远”的伦理表达。这种祭祖仪式与道教“地官赦罪”、佛教“盂兰救母”的理念相融合,让活动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氛围。
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代北京在中元节时“各寺设盂兰会,燃灯造盂兰盆,晚间会放河灯,谓慈航普度”。河灯顺流而下,既被认为可为亡魂引路,也象征着生命如灯,在黑暗中寻找方向。这一活动为逝者照亮通往来世的道路,带有神秘的指引意味。
民间以纸代帛,认为焚烧的纸钱可化为阴间货币。人们相信通过焚烧纸钱,祖先能够在阴间使用这些钱财,维持生活。这种观念让焚纸钱这一行为充满了神秘的想象空间,仿佛阴阳两界可以通过纸钱建立起某种联系。
满族人将七月十五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当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举行各种超度仪式。他们会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仪式流程有着独特的神秘色彩。
四、中国古代和现代中元节的神秘差异
中国古代和现代中元节神秘的氛围在形成原因、表现形式和人们的感受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一)形成原因的神秘差异
中国古代
一是宗教影响深刻。儒教的“事死如事生”,道教的“地官赦罪”、佛教的“盂兰盆节”等宗教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坚信在中元节这天,仙逝的父母和祖先灵魂会与后代的灵魂对接;地官会考察人间善恶,赦免鬼魂罪孽;同时,目犍连救母的故事让人们相信通过特定祭祀能解救祖先亡灵。这种强烈的宗教信仰为节日披上了神秘外衣。
二是科学认知有限。古人对自然现象和生死规律了解有限,面对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容易将其与鬼魂、神灵联系起来。比如雷电、梦境等,都可能被视为超自然力量的体现,从而增加了中元节的神秘氛围。
中国现代
一是在文化传承延续上。虽然现代科学发达,但中元节传统的祭祖习俗和文化内涵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下来,一些古老的传说和观念在民间仍有影响,使得节日保留了部分神秘色彩。
二是在心理寄托需求上。现代社会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在中元节进行祭祖活动中,更多是出于对祖先的思念和情感寄托,这种心理需求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对节日神秘氛围的想象。
(二)表现形式的神秘差异
中国古代
一是仪式复杂庄重。祭祀仪式繁琐,包括摆牌位、供祭品、焚香烧纸、诵经祈福等。这些仪式有严格的流程和规范,参与者需怀着敬畏之心认真完成,仪式的庄重性增强了神秘氛围。
二是特殊活动盛行。放河灯、烧包等活动在古代非常普遍。放河灯被认为可以为亡灵引路,烧包则是给祖先送去阴间所需物品,这些活动充满了奇幻色彩,让人们仿佛能感受到阴阳两界的交流。
中国现代
一是仪式简化淡化。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现代中元节的祭祀仪式相对简化,很多人不再严格遵循传统的繁琐流程,民间一些仪式的庄重感和神秘氛围也有所淡化。
二是活动形式多样。除了保留部分传统的祭祖活动外,现代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祭祖形式。比如,通过网络祭祀平台表达对祖先的思念,这种方式更加便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活动带来的神秘体验。
(三)人们感受的神秘差异
中国古代
一是敬畏恐惧强烈。古人对鬼魂和超自然力量充满敬畏和恐惧,在中元节期间,他们相信周围可能有鬼魂出没,因此行事格外谨慎,不敢有丝毫冒犯,时刻感受到神秘力量的存在。
二是全身心投入体验。由于古代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人们的生活与自然和传统紧密相连,在中元节时会全身心投入到祭祀等活动中,深刻感受到其中的神秘氛围。
中国现代
一是对神秘感受减弱。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让人们对世界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对鬼魂等超自然现象大多持怀疑态度,因此,对中元节神秘氛围的感受相对较弱。
二是以情感体验为主。现代人们参与中元节活动更多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注重情感上的体验,而不是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恐惧。
2025年9月5日写于北京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来源:京都闻道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