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发现:不吃甜食和不喝饮料的人,血脂马上就降低真的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6 09:30 1

摘要:每天一杯奶茶,加上饭后小蛋糕,是不少人生活里的“小确幸”。可当体检报告上赫然写着“高血脂”三个字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吃糖吃多了?

每天一杯奶茶,加上饭后小蛋糕,是不少人生活里的“小确幸”。可当体检报告上赫然写着“高血脂”三个字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吃糖吃多了?

有朋友甚至干脆戒掉了一切甜食和含糖饮料,结果居然——血脂真的降了!

这让不少人陷入思考:“糖”到底和血脂有什么关系?不吃甜的,真的能马上改善血脂吗?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吃或不吃”的问题。背后牵涉的是脂质代谢胰岛素敏感性肝脏功能甚至大脑奖励机制等多个复杂系统。

而国外的一项研究,正好为我们揭开了这层看似简单却深藏玄机的“甜蜜陷阱”。

很多人听到“血脂”,第一反应就是“胆固醇高”。但血脂其实是一个总称,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等多个指标。

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被称为“坏胆固醇”,升高后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而甘油三酯的升高,则和饮食中糖分摄入过多密切相关。

很多人血脂异常,其实是甘油三酯超标,而不是胆固醇。

所以问题来了——糖吃多了,为什么血脂会高?

糖不是脂肪,那它怎么影响血脂?答案藏在一个叫“糖异生”的生理过程里。

当我们吃下过量的精制糖时,比如含糖饮料、糕点、冰淇淋等,血糖会迅速上升。身体为了控制血糖,会分泌胰岛素。

高胰岛素状态会促进肝脏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

这些脂肪会被送入血液,导致血脂升高。这种机制在高糖饮食人群中尤其明显。

2022年,美国心脏协会在《循环》期刊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每天摄入超过200千卡糖分(约50克)的人群,其甘油三酯水平平均比低糖摄入者高出23%

研究还发现,这种血脂的升高跟饱和脂肪摄入无关,与单纯的糖摄入量密切相关。

这里要泼一盆冷水:血脂不会“马上”下降。

虽然戒糖是正确方向,但血脂的改善通常需要6周到3个月的生活干预时间。身体需要时间来调整代谢状态、修复肝脏脂质代谢能力。

2023年《营养代谢学杂志》发表的一项临床试验显示:在严格控制糖分摄入(每日控制在25克以下)的前提下,6周内甘油三酯平均下降了18%,部分受试者还出现了HDL-C的上升。

这说明,甜食和含糖饮料的减少,确实对血脂改善有明显帮助,但不是“今天不喝奶茶,明天血脂就变好”的神话。

很多人以为自己不吃甜食,但血脂依然偏高。这是因为很多“隐形糖”被忽视了。

早餐喝的“低脂酸奶”,往往加了不少糖来改善口感;超市买的“健康麦片”,一小包可能含糖10克以上;还有各种调味酱、速食调料包,也常常含有大量果葡糖浆。

这些非直观的糖摄入,会在无形中推高我们每天的总糖量,增加肝脏脂质合成压力。

糖不是都一样的。液体糖(如饮料中的蔗糖、果葡糖浆)进入血液的速度比固体糖快得多,更容易引起血糖飙升和胰岛素波动。

饮料往往不带来饱腹感,人们更容易过量摄入。

2019年一项涵盖全球195个国家的Meta分析指出:含糖饮料摄入量与高甘油三酯风险呈显著正相关,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中,高摄入者患高血脂的风险增加了28%。

戒掉饮料,优先于戒掉甜食,这是许多内分泌科医生的共识。

不是每个人吃糖都会血脂高。代谢能力差的人更容易中招。

这类人群包括:肥胖者、肝功能不佳者、有胰岛素抵抗或糖尿病前期的人、长期久坐人群、遗传性高脂血症患者等。

尤其是内脏脂肪过多的人,即使看起来不胖,吃糖也可能迅速转化为甘油三酯,表现为“代谢性肥胖”。

除了生理效应,糖还有一个被低估的“副作用”——成瘾倾向

糖能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让人短时间内感到愉悦和平静。长期下来,大脑会“习惯”这种奖励机制,导致人忍不住反复寻找甜食。

这种心理依赖,会让人反复破戒,干扰健康饮食计划,拉长血脂改善的时间周期。

糖并非洪水猛兽。水果、全谷物中的天然糖分,与添加糖在身体里的代谢路径不同。

添加糖是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包括饮料中的果葡糖浆、零食中的蔗糖、餐食中的调味糖等。

而水果中的天然果糖,由于伴随纤维素、维生素等成分,释放速度慢,不容易造成血糖剧烈波动。适量水果对血脂影响不大,甚至有保护作用。

有人一听说“糖伤血脂”,就走极端,开始“零糖饮食”。其实这并不现实,也没必要。

更科学的做法是逐步减少添加糖摄入:比如将每日含糖饮料减少一半,用无糖气泡水代替;将早餐麦片换成原味燕麦;戒掉饭后甜点,用水果代替。

关键不是“完全不吃”,而是“吃得更聪明”

与其强行戒掉所有甜食,不如训练自己的味觉重建能力。当你逐渐减少糖的摄入,味蕾会变得更敏感,对“自然的甜”更容易感知。

过去喝全糖奶茶的人,慢慢降至半糖,再降至无糖,最后会发现——红茶本身的清香,比糖更耐人寻味。

这是一个“重塑口味”的过程,也是重建健康的过程。当甜味不再控制你,你才真正开始掌握血脂的主动权。

不给身体制造额外的“糖压力”,是改善血脂的有效路径之一。尤其是针对甘油三酯偏高的情况,减少甜食和饮料摄入,确实可以带来明显改善。

但这个过程不是瞬间的,也不是靠“死磕”能完成的。

真正有用的,是清醒认知、逐步调整、建立习惯——先识别糖的来源,再逐步替换,最后让“少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你的血脂,不怕甜,只怕你不明白“甜”背后的代谢秘密。

参考文献

StanhopeKL,MediciV,BremerAA,etal."ConsumptionoffructoseandhighfructosecornsyrupincreasestriglyceridesandLDLcholesterolinoverweight/obesehumans."Circulation,2022;145(10):789–799.

TeMorengaL,MallardS,MannJ."Dietarysugarsandcardiometabolicrisk: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esof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oftheeffectsonbloodlipids."JournalofNutritionandMetabolism,2023;19(4):211–228.

来源:急救健康通

相关推荐